崔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部研究人員
聞一 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問題專家
王朝暉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崔志鷹 上海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朝鮮半島研究室主任
2012年似乎將成為“天下大忙”的一年。美國、俄羅斯、法國、韓國等國家都將面臨總統(tǒng)大選,全球最具權勢的人物奧巴馬、普京、薩科齊等都將面臨政治改選或者開始為改選做準備。誰會是總統(tǒng)的最有力競爭者?各國的施政方向是什么?且看專家的預測和評點。
2012年的大選形勢撲朔迷離,奧巴馬要想連任,需要過兩個坎兒。首先是經濟問題,失業(yè)率居高不下,長期維持在9%以上。據(jù)統(tǒng)計,自二戰(zhàn)以來,除里根外,還沒有一位在位總統(tǒng)在失業(yè)率超過6%的情況下能成功連任。奧巴馬能否打破這一魔咒,實在是很難說。其次,奧巴馬在競選時打出“變革”的旗幟,3年過后,美國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革,關塔那摩監(jiān)獄仍在運轉,金融體系和醫(yī)療保險體系的改革陷入僵局。奧巴馬民調連創(chuàng)新低,顯示出美國民眾對他的失望情緒。
但奧巴馬仍有很大優(yōu)勢:競選經費充足,沒有受到黨內提名挑戰(zhàn),共和黨內群雄并起,沒有一個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候選人,奧巴馬可以坐山觀虎斗,以逸待勞。此外,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他在國家安全事務上取得驕人戰(zhàn)績,如擊斃本·拉登,未傷一兵一卒取得利比亞戰(zhàn)爭勝利,結束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等,也為他連任加分不少。
誰是最大的競爭者?目前看來,米特·羅姆尼在民調中一馬當先,如不出意外,將成為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是資深政客,參加過2008年大選,在黨內初選中敗于麥凱恩,這次卷土重來,代表共和黨溫和派,對中間派選民有較大的吸引力。但他的弱點是政治立場比較模糊,被很多人認為是投機分子。以醫(yī)改法案為例,2010年奧巴馬推出醫(yī)改法案時,羅姆尼極力反對,但是該法案與其在任馬薩諸塞州州長時推行的醫(yī)改法案如出一轍。另一個弱點是他是摩門教徒,不易被占主流的基督福音教派接受。
由于美國經濟長期低迷,有二次探底之虞,因此,2012年大選的核心議題將是經濟復蘇。候選人只有提出可行的方案,讓老百姓眼前一亮,覺得經濟復蘇有盼頭,才能當選。但是美國的經濟問題是結構性的,積重難返,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出臺的方案,都無法立竿見影。此外,美國經濟受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很大,無法獨善其身。到目前為止,奧巴馬和羅姆尼以及其他共和黨候選人都沒有提出什么誘人的經濟方案,無論誰當選,經濟形勢都不會有大起色。
如果奧巴馬連任,復興美國經濟仍將是其首要任務,中美經貿摩擦將繼續(x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中美在亞太地區(qū)的政治競爭也將加劇,但由于中美之間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關系破裂的可能性不大,中美關系將繼續(xù)沿目前軌道發(fā)展。羅姆尼對中國立場較為強硬,表示如果當選將制裁中國。但他當選后未必會真的向中國叫板。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歷史經驗表明,在競選期間,候選人為討好選民,喜歡拿中國說事,激烈批評中國;但是當選后,出于國家利益考慮,對華態(tài)度往往出現(xiàn)180度的大轉彎。因此,不能排除羅姆尼在當選后也改變對華立場的可能性。
崔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部研究人員
普京再次成為俄羅斯總統(tǒng)的懸念似乎很小。
隨著“統(tǒng)一俄羅斯黨”在自己的代表會議上正式提名普京為下一屆總統(tǒng)候選人,俄羅斯的歷史車輪就愈加迅速地飛轉了起來。2012年將是前總統(tǒng)、現(xiàn)總理普京再次躍上國家權力巔峰的新時期。
也許,在由杜馬至總統(tǒng)的競選道路上,會有紛繁復雜,甚至光怪陸離的黨派和人事爭斗,但是無論是合法反對派(如俄共、自由民主黨等),還是社會反對派(如“團結”運動等),似乎都不僅不可能獨領風騷,而且也都會喧鬧一陣后敗退下來。
普京再次成為俄羅斯總統(tǒng)的懸念幾乎很小。其原因有三:一是“統(tǒng)一俄羅斯黨”的決策保證了普京的勝利,也就是說,該黨及時阻止了普京和梅德韋杰夫同時競選總統(tǒng)的局勢,這就保證了普京可以獲得超過任何一個黨或任何一個聯(lián)合競選團體選票的勝利;二是普京的“全俄羅斯民族陣線”的競選構想和方式,保證了會有廣泛的俄羅斯人投普京的票,因為俄羅斯人的情愫之根就是俄羅斯民族的強大和重新登上對世界有決定權的國際舞臺;三是俄羅斯需要有一個能將俄羅斯民族團結起來的“民族精神”,或者說“統(tǒng)一思想”,這一決策既是俄羅斯當前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所迫切需要的,也是俄羅斯人根深蒂固的積習。普京最有可能使這種“民族精神”理論化并付諸實施,這是其他候選人難以企及的。
如果說,在普京8年的總統(tǒng)期間,強國和強國愛國主義是他施政核心的話,那在未來的6年(甚至12年)總統(tǒng)期間,他施政的核心將是去尋找、實施并強化強國愛國主義基礎上的“民族精神”。一個能將全體國民團結起來的“道德支柱——東正教道德支柱”,最終或將使俄羅斯成為世界矚目的大國、強國。
在內政方面,最可能的趨勢是:對烏拉爾山以東地區(qū)、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qū)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成為俄羅斯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和方向,這些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變化將對整個俄羅斯的發(fā)展帶來深刻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俄羅斯歐洲部分,將利用新科技和現(xiàn)代化的進程,深程度地發(fā)揮經濟潛力;以海洋擴展為前提的國防方針將會把面向東方、面向太平洋的發(fā)展深化和強化,遠東、太平洋沿岸將必然成為俄羅斯經濟的主要舞臺之一。
在外交方面,俄羅斯將繼續(xù)在與美國既爭奪又利用的總方針下開展多方位外交,與美國爭奪的焦點將會在中東和中亞。最可能的趨勢是:保持在西部方向上與歐洲、歐盟較量均衡的勢態(tài),并將力爭把這種均衡逐漸轉變?yōu)槟撤N優(yōu)勢,至少是在某種場合、某一時期的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取決于石油和天然氣的對抗能力;進一步改善和深化與獨聯(lián)體前國家的關系,促使“集體安全”從組織上、體制上、經濟上成為俄羅斯與這些國家的重要紐帶,以保證俄羅斯國家有個安全的北高加索和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等前蘇聯(lián)國家有個相對平靜、安寧的關系;加大力度在世界海洋上的爭奪,首當其沖的是對過去不甚注意和沒有投入大量力量的遠東太平洋地區(qū)的爭奪;加速對宇宙空間的爭奪,這方面新科技的運用和高科技的發(fā)展,將使俄羅斯國力迅速增強。
梅德韋杰夫4年的總統(tǒng)任期,把引進新技術、在高科技的基礎上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以及以法制為基礎的民主化的元素引進了普京的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資源型經濟的發(fā)展路線。在普京當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為總理的政治局勢下,在由“梅普組合”轉為“普梅組合”的進程中,俄羅斯的資源路線與高科技路線之爭還會存在,并可能在某些方面影響俄羅斯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聞一 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問題專家
2011年于法國是頗有亮點的一年。上半年,利比亞戰(zhàn)爭由法國打響第一槍,開創(chuàng)西方國際干涉主義新模式,法國聯(lián)合英國在軍事上為美站臺,舉世矚目。下半年,法國主持G20峰會,但因歐債危機所迫,改革國際貨幣體系、保證世界原材料市場價格穩(wěn)定、恢復世界貿易平衡等目標最終淪落到“有名無實”的地步。法國在外交上有得有失,倒是國內問題持續(xù)增溫,不僅是由于總統(tǒng)大選將近,最具實力者已走到前臺,而且法國經濟不斷變糟,應對歐債危機有心無力,何去何從令法國人揪心不已。
先看大選,左右對決格局基本確定。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橫空出世,形成堪與薩科齊抗衡的力量,法民眾對其執(zhí)政后改善民生、扭轉經濟危機頗有期待,民調顯示其對薩科齊優(yōu)勢明顯。薩科齊近期因應對歐債危機小有所成,因而支持率有所回升,但能否連任尚不確定,皆因目前歐洲所有債務危機國如愛爾蘭、希臘、意大利等國的政府均已更迭,薩科齊能否成為例外只能拭目以待。
位于第三的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憑借其弱化激進色彩、關注下層民眾生活的嶄新形象,也頗得民心。盡管她不太可能如其父在2002年那樣闖入總統(tǒng)選舉第二輪,但極右勢力對大選的沖擊不可小覷。
再看經濟,“慢增長”和“高赤字”成為政府無法擺脫的“心痛”。年初法國政府曾預期經濟增長2.25%,不料歐債危機蔓延,無奈多次降低期望值,最近一次預期增長率不足1%。與此同時,公共債務攀升至1.69萬億歐元,占GDP的85.2%,財政赤字也高達GDP的5.7%。不僅如此,法國累積的希臘、意大利等國的國債也高達4000億歐元,很可能在2012年卷入歐債危機漩渦。
2011年10-11月,標普、穆迪等評級機構相繼對法國AAA主權信用評級提出警告,無不揭示法國經濟面臨的深刻困境。政府3個月內兩次提出緊縮經濟方案,更為來年的大選披上了一層沉重的色彩,誰能在經濟增長和減債方面拿出“高招”成為勝選的賭注。
再看外交,似乎有點“霧里看花”。首先,利比亞之后,法國將外交重點轉向中東,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巴以和平等問題無不困擾法國神經,單純軍事施壓還是懷柔與強硬并舉,正在考驗法國的智慧。其次,G20峰會之后,法國外交看點不多,能否成功阻止歐債危機“從歐洲邊緣走向中心”、率領歐元區(qū)恢復經濟增長成為法國外交重任。特別是,如何在危機中繼續(xù)充當歐洲的政治核心,避免淪落為德國在歐洲的“小伙伴”,成為法國的首要目標。
最后,中法關系發(fā)展仍是法國外交重點。2011年中法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法國在G20的重大議題上與中國磋商密切,在歐債危機緊要時刻主張求救于中國,以致引起歐盟一些成員國和法國內反對黨指責,認為法國不顧歐洲利益,向中國低頭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韙”。但薩科齊對華政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相信若其繼續(xù)執(zhí)政,必會堅持既定政策,而奧朗德上臺,也不太可能與中國“翻臉”,因為發(fā)展中法關系符合兩國利益。左翼若固守所謂“人權”、“民主”原則而造成中法關系逆勢而動,只能傷人傷己,得不償失。
王朝暉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11月3日,韓國首爾議會大廈前,大批示威者因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而與警察發(fā)生大規(guī)模肢體沖突,數(shù)千名防暴警察參與維護現(xiàn)場秩序。
2012年韓國的總統(tǒng)大選,將是一場韓國朝野各界勢力相互角逐、各種政治人物競相登臺表演的“重頭戲”。
韓國政壇從軍事獨裁政治發(fā)展到民主選舉政治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然而,韓國的民主政治依然是不太成熟的。韓國政壇一般分為保守陣營(也稱右翼)和進步陣營(也稱左翼)。在韓國民眾中,一般也將保守陣營視為代表富人階層利益,而將進步陣營看作代表窮人或弱勢群體利益。
兩大陣營時常圍繞地方選舉、國會選舉和總統(tǒng)大選等議題展開激烈爭斗,但兩大陣營內部又經常出現(xiàn)內訌和分裂,致使韓國缺乏成熟的政黨,各個黨派經常變換名稱,改換門庭。各種政治人物也游離于兩大陣營之間,各種勢力合縱連橫,分合頻繁。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和朝鮮半島局勢依然較為緊張的狀況下,韓國的經濟發(fā)展、內政外交都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對此,擁有不同價值觀、不同年齡、不同地域和經濟收入差別的韓國國民各自對韓國的政黨政治和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差異很大,這決定了韓國的選舉政治經常會出現(xiàn)戲劇性的結果,韓國國民的選票有時會推選出“原本并不看好”或“意想不到”的政治人物上臺,這直接影響到韓國的政局走向。
前一陣,圍繞著韓國首爾市長選舉,韓國政壇再次打響了選舉戰(zhàn)。韓國執(zhí)政黨“大國家黨”推選的候選人原以為勝券在握,沒想到讓無黨派候選人樸元淳一舉奪魁,使執(zhí)政的保守陣營人士“大跌眼鏡”。無黨派候選人樸元淳當選的原因在于韓國許多中青年平民對目前的韓國經濟現(xiàn)狀不滿,他們對執(zhí)政黨政府表示抗議,從而將選票投給了“名不見經傳”且無執(zhí)政經驗的樸元淳。難怪韓國媒體以“憤怒的20歲至40歲選民彈劾了現(xiàn)政權”為題報道了韓國大國家黨政權的敗北慘狀。
首爾市長選舉打響了2012年韓國總統(tǒng)大選的“前哨戰(zhàn)”,不僅執(zhí)政的“大國家黨”需要反思如何爭取民心贏得總統(tǒng)大選,保住其執(zhí)政的地位,在野的進步陣營各政黨也需要加強整合和團結,以求參選并獲勝。據(jù)目前的韓國政壇觀察,2012年韓國總統(tǒng)大選,有可能讓既不是保守陣營,也不是進步陣營的所謂“無黨派第三勢力”的政治人物取勝。
韓國不少民眾既對保守的執(zhí)政勢力表示不滿,也對無能且渙散的進步陣營表示失望,因此有可能他們的選票將投給正在崛起的所謂“無黨派第三勢力”。當然,目前離2012年底韓國總統(tǒng)大選還有一年的時間,韓國政壇的各種變數(shù)很多,無論保守陣營還是進步陣營還有革新、振興的余地,總統(tǒng)大選究竟“鹿死誰手”,尚有待繼續(xù)觀察。
不過,有一點似乎較為肯定。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的影響力在東亞的不斷擴大,中韓兩國經濟的融合度增強,未來韓國政壇上無論哪個政治人物和政黨上臺,他們都會重視中國的作用和發(fā)展與中國的關系。因為,目前韓國經濟的發(fā)展已離不開中國的市場和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韓經濟的日益緊密將使兩國長久地保持友好關系。另外,在對朝政策方面,新一屆韓國政府也可能調整目前李明博的對朝強硬政策,緩和和改善與朝鮮的關系,從而使朝鮮半島局勢趨于平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