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饒宗頤先生題字“共為人類文化努力,走進向上、和諧之路”,字中傳遞出國學大家對人類文化和文明華學的孜孜探索精神,中華文化、世界文明,因此精神而源遠流長。
心靜者高,高者俯瞰世界。饒宗頤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在都市中成圣、學貫中西的鴻儒。
拜訪饒宗頤先生,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11月15日,因緣際會,我的夢想成真了。
走進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shù)館,就是走入了世界漢學研究的圣地之一。這個全球漢學界的學術(shù)文化交流中心,簡約而文雅,豐富而厚重。經(jīng)饒宗頤學術(shù)館藝術(shù)統(tǒng)籌主任鄧偉雄哲學博士介紹,學術(shù)館以饒先生的治學精神為指引,以學術(shù)研究為首要任務,積極推動海內(nèi)外從事中華文化研究的學者和機構(gòu)開展學術(shù)文化交流活動。能參觀饒宗頤學術(shù)館,就是一種幸福的享受。
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饒宗頤先生藏書汗牛充棟,用書為世間典范。在他親筆題寫的“選堂文庫”藏書館內(nèi)現(xiàn)存藏書約四萬余冊,包括了古籍約八百余種,珍貴的古籍善本約百余種,著名學者題贈的書籍兩千多冊,學術(shù)書刊文獻約有三萬余冊。除了古籍善本和珍貴的書籍外,饒教授多年學術(shù)研究用書籍,更涉及歷史學(包括考古學、上古史、文化史和學術(shù)史等等)、宗教哲學史、甲骨學、文學、簡帛學、語言文字學、目錄學、敦煌學、藝術(shù)等十多種。
上午11時15分左右,饒先生來到了學術(shù)館。他精神矍鑠、鶴發(fā)童顏、面容光潔,若說面由心生,他的心該是多么純真、潔凈啊。他說自己童心未泯,這是他長壽的秘訣吧。他用這顆心感悟、思考、積極地尋找一個廣闊的、向上的世界,這個世界也成就了他。
1917年出生于廣東潮安的饒宗頤,家學淵源。父親饒鍔是潮州首富,擁有當時粵東地區(qū)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饒宗頤先生的童年在天嘯樓里汲取的文化學養(yǎng)奠定了他一生做學問的根基。他廣泛涉獵中國各類書本知識,對歷史更是興趣盎然。16歲時,他在中山大學的《文學雜志》發(fā)表《優(yōu)曇花詩》,被譽為“神童”。18歲完成父親遺愿,編撰《潮州藝文志》,成為鄉(xiāng)邦潮學的開創(chuàng)者。20歲出頭就被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可謂少年得志。中山大學因為日軍南侵,遷到云南。他在奔赴云南途中經(jīng)過香港,大病一場。留港后,他結(jié)識了后來對他影響深遠的學者王云五和葉恭綽,從此正式步入國學研究的大門。
當我請教他治學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饒先生很高興地用普通話說道:“我在北大演講時說‘做學問要求是、求真、求正’,要有自己堅定的立場。我自己一直以這三點來做學問?!别堊陬U憑借這六字箴言成為學富五車的文化使者。他精通琴、書、畫等,也精通甲骨文、象形文、梵文、希伯來文、波斯文等,被錢鐘書先生稱為“曠世奇才”。
陶鑄古今文化的他,游學于世界各地,在敦煌學、甲骨文學等研究領(lǐng)域被公認為填補海內(nèi)外漢學界的權(quán)威。季羨林先生在世時,稱贊饒宗頤先生為“大師中的大師”,“南饒北季”可謂名不虛傳。
很多人問他做學問是否孤獨,他說一定要孤獨的人才能做研究。而他是醉心于這種自由的孤獨的。從童年時他不像別的小孩那樣玩耍而是在父親創(chuàng)建的“天嘯樓”里掘?qū)毷柏?,青年時幫葉恭綽先生編《全清詞抄》浸染與宇宙相通的詞心,在日本京都人文研究所圖書館中靜靜考證甲骨文、敦煌學的古據(jù),住在三緣寺的小房間,研究大空間。
他強烈的求知欲使他成為多項第一:第一個編著詞學目錄、楚辭書錄,第一個研究《日書》,第一個研究敦煌白畫及寫卷書法,第一個將殷禮與甲骨文聯(lián)系研究,第一個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第一個提出把楚文化、吳越文化作為學科名,第一個講中國藝術(shù)史上之墨竹石刻,第一個將《盤古圖》的年代推到東漢……
他講究“廣 ”、“?!?、“高”,在文化的道路上,饒宗頤不顧一切地往深處鉆研,走向上之路。他從40多歲開始埋頭學習梵文,一學幾十年,直至可以朗讀。他的快樂來自于學問的融會貫通,許多問題被他連接到一起,忽然悟到,就非常愉快。饒宗頤,在文化的金字塔上,關(guān)注著世界和人類文化的前世今生。走近他,就能感覺到他內(nèi)心世界的靜與定。
當我將寫好的“東方巨匠、世界矚目”八個字呈予他時,他非常謙遜地用廣東話說“過譽了”。做學問著眼點極高、目標極其遠大的饒宗頤先生認為,“人類所知道的事,極其有限,宇宙奧秘,人類所能發(fā)掘得到的東西,很少很少。人,應該承認自己的無知與渺小?!毕壬鶎佟耙娝乇?,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他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感悟的高廣與挺拔成為世人典范。
臨別時,饒宗頤先生欣然題字“共為人類文化努力,走進向上、和諧之路”,這鏗鏘有力的字中傳遞出國學大家對人類文化和文明華學的孜孜探索精神,中華文化、世界文明,因此精神而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