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雄,萬焱華,吳崇杰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平均壽命的延長,高齡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有所增多。外科手術一直是直腸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且高齡并不是直腸癌的禁忌證。但高齡患者有其自身的特點:1)老年人全身生理功能退化,各主要臟器功能代償能力降低,免疫力下降,機體適應性差。2)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癥、貧血和各種基礎病,增大麻醉和手術風險,使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高[1]。因此,嚴格的圍術期處理及維護機體內穩(wěn)態(tài)、盡早恢復腸內營養(yǎng)是高齡直腸癌患者術后良好恢復的保證。本研究探討了腸內營養(yǎng)對老年直腸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預防。
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行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 60~79歲。其中直腸上段癌21例,直腸中下段癌29例;Miles術22例,Dixon術28例。將5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部位、病理類型、Duke分期及手術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試驗組術前3 d采用短肽型腸內營養(yǎng)劑替代傳統(tǒng)流質飲食,術前禁食12 h,禁水4 h,術前常規(guī)清潔灌腸;對照組術前3 d采用傳統(tǒng)流質飲食(米湯、粥、菜湯等),術前禁食12 h,術前常規(guī)清潔灌腸。2組患者術前2 d均常規(guī)口服腸道抗生素。
觀察2組患者術中腸道的清潔度、術后有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腹瀉、功能性腸梗阻、胃腸功能紊亂)及術前第3天、術后第1天血常規(guī)(淋巴細胞總數、WBC計數)及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堿性磷酸酶(ALP)]、腎功能[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LB)]的變化等情況。
優(yōu):腸腔清潔,少許清亮黏液;良:有少量黃色糞水,無殘渣;差:有成型糞便。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總病例數]×100%。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中腸道清潔度優(yōu)良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中腸道清潔度的比較
試驗組腹瀉、功能性腸梗阻、胃腸功能紊亂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的比較
試驗組術后第1天淋巴細胞總數、ALT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試驗組術后第1天WBC計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試驗組術后第1天ALB、TP、AL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試驗組術前第3天淋巴細胞總數、ALT、WBC 計數、ALB、TP、AL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2組不同時間血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情況的比較 ±s
表4 2組不同時間血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情況的比較 ±s
組別 n 時間 淋巴細胞總Ccell/109L-1 A LT/(U·L-1)WBC計數Ccell/109L-1 ALB ρ/(g· L-1)TP ρ/(g· L-1)A LP/(U·L-1)試驗組 25 術前第3天 1.69±0.27 62.00±10.80 5.78±1.63 112.00±1.36 70.00±2.11 38.00±1.16術后第1天 1.83±0.70 70.00±12.10 7.22±1.40 130.00±3.24 72.00±2.13 42.00±2.11對照組 25 術前第3天 1.57±0.80 61.90±11.30 5.81±1.73 115.00±2.43 70.00±3.12 36.00±3.11術后第1天 1.83±0.60 75.00±8.70 8.33±1.63 96.00±3.22 62.00±6.13 30.00±2.12
直腸癌是老年人常見的惡性腫瘤,以侵潤潰瘍?yōu)橹?病理以中、高分化腺癌多見,且血行、淋巴轉移較少,病程發(fā)展較慢。因此,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仍是首選的治療原則。直腸癌患者術前常出現營養(yǎng)不良,這與術前腫瘤代謝異常、營養(yǎng)素攝入不足有關[2]。術后機體應激反應,出現高分解代謝及負氮平衡[3],而更加重營養(yǎng)不良。營養(yǎng)不良及創(chuàng)傷應激導致免疫功能受損,患者術后易發(fā)生感染性并發(fā)癥。因此,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營養(yǎng)支持十分必要。
老年直腸癌患者往往心理壓力大、精神緊張,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特別是雙歧桿菌減少,梭狀芽孢桿菌增多,繼而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正常菌群參與了人體的整個生理過程,維持機體生理、化學、免疫屏障和營養(yǎng)健康,抵御病菌的侵入,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科學地、漸進地由腸外營養(yǎng)過渡到腸內營養(yǎng)才是解決老年直腸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根本方法。有學者提出:在治療開始即給予營養(yǎng)支持,即在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前提下對大型手術、嚴重創(chuàng)傷、燒傷患者24 h內即開始營養(yǎng)支持[4]。另外,腸道功能尚未恢復,再給予腸內營養(yǎng)將會導致腹瀉、腹脹、嘔吐,不僅不能達到營養(yǎng)支持的目的,可能會加重生理功能的紊亂。因此,臨床應用腸內營養(yǎng)支持多開始于術后24~48 h患者的生命體征、內穩(wěn)態(tài)趨于平衡時[5]。近年來研究發(fā)現,消化道術后胃腸道麻痹以胃和結腸為主[1]。若腹部手術前或創(chuàng)傷前小腸功能正常,則術后小腸的運動、吸收功能即可恢復[6],這給手術后早期實施腸內營養(yǎng)提供了理論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有1例發(fā)生腹瀉(4.0%),可能是輸注速度稍快引起。試驗組老年患者術后營養(yǎng)指標明顯地提高,通氣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地縮短,術后并發(fā)癥明顯地降低。因此,掌握老年人機體的特殊性、分析機體內穩(wěn)態(tài)對胃腸功能的作用和科學地、漸進地由腸外營養(yǎng)過渡到腸內營養(yǎng)可以降低直腸癌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發(fā)生率,有利于胃腸功能紊亂的有效治療。
[1] 蔣志龍,周斌,徐建峰,等.腸內營養(yǎng)在大腸癌圍手術期的應用[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5):456-457.
[2] 梁偉雄,張彤,洪云,等.管飼全腸內營養(yǎng)在大腸癌術前應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12):737-738.
[3] Nikolova Todorova Z,T roi T.Effect of surgical trauma on patient nutritional status[J].Med A rh,2003,57(4 S 1):S29-S31.
[4] Minard G,Kudsk K A.Is early feeding beneficial?How early is early?[J].New Horiz,1994,2(2):156-163.
[5] 黎介壽.危重病人與免疫營養(yǎng)[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01,8(3):127-128.
[6] Schroeder D,Gillanders L,Mahr K,et al.Effects of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on body composition,muscle function,and wound healing[J].JPEN,1991,15(4):37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