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梅,趙思俊,王 娟,孫曉亮,譚維泉,曲志娜
(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山東青島 266032)
藥物雖然在維護人類及動物健康和福利方面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抗菌藥物廣泛使用所引發(fā)的耐藥性問題也已成為危及食品安全、動物和人類健康的一個全球性問題。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是一個負責改善全球動物健康狀況的國際組織,近年來控制和解決動物源細菌耐藥性問題成為其主要工作之一。早在1998年OIE就開始關注耐藥性的檢測和控制。2003年,OIE專門成立了“抗菌藥物耐藥性工作組”,針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及其耐藥性問題開展了系列工作,制定了獸用抗菌藥物耐藥性監(jiān)測計劃的指導原則。
了解細菌耐藥性發(fā)展趨勢;發(fā)現新的耐藥性機制;為人類和動物健康風險性評估提供足夠的數據;為保障動物和人類健康相關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礎;為指導臨床開具處方和謹慎使用抗菌藥物提供資料。
各成員要對耐藥性采取主動監(jiān)測及監(jiān)控,被動監(jiān)測和監(jiān)控只能提供輔助信息。主動監(jiān)測須按采樣計劃主動采樣,當不屬于采樣計劃范圍內的送檢樣本屬被動監(jiān)測范圍。
要注意調查的系統性(包括統計學方法),常規(guī)采樣和監(jiān)測要包括農場、市場和屠宰場。要制定監(jiān)測計劃,確定采樣動物源、群體數及采樣量,并應查看獸醫(yī)臨床檢驗和實驗室診斷記錄。
定期或持續(xù)地對動物源性、食品源性、環(huán)境源性和人源性耐藥細菌流行變化規(guī)律進行監(jiān)控,對遏制抗菌藥物耐藥性的傳播和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具有重要意義。應對食物鏈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行動物源性細菌監(jiān)測,包括食品加工、包裝和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采樣應按統計學方法進行,并應保證樣品的代表性及采樣方法的穩(wěn)定性。采樣應考慮以下因素:樣品大小、樣品來源(動物、食品、動物飼料)、動物種類、同種動物的不同類型(按年齡、生產類型分類)、相同類型的動物分類、動物的健康狀況(健康或疾?。㈦S機樣本(定向的、系統的)、樣本的采集(動物糞便、屠體或食品)等等。
3.2.1 采樣量 樣品量應保證足夠耐藥菌的檢出,但不宜過多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具體見表1。
表 1 評估抗菌藥物耐藥性流行的樣本量
3.2.2 樣品來源
3.2.2.1 動物 OIE各成員國應考察本國的畜牧生產體系,經風險評估后,才能得出耐藥性的嚴重性以及對動物和人類健康的影響。采樣應該考慮牲畜類別,包括成年牛和犢牛、屠宰豬、肉雞、產蛋雞和/或其它家禽和魚類。
3.2.2.2 食品和動物飼料 被污染的食物常被認為是將抗菌藥物耐藥性從動物傳遞給人類的主要途徑。不同種類的蔬果可能暴露于家畜的糞尿或污水,污染動物源性耐藥菌。動物飼料,包括進口飼料,也應在耐藥性監(jiān)測及監(jiān)控計劃范圍內。
3.2.3 樣品的收集 家畜采集糞便,家禽采集整個盲腸內容物。牛和豬,應采集至少5 g的糞便樣才能保證細菌的分離。在屠宰場采集屠體樣本,應提供屠宰方法,屠宰衛(wèi)生條件和在屠宰過程中肉品污染糞便的程度等信息。在銷售環(huán)節(jié)中采集樣本能為消費者提供接觸食品前耐藥率變化的相關信息。現有的食品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監(jiān)測和“危害性分析及關鍵控制技術”(HACCP)計劃,能為屠宰后對食物鏈進行耐藥性監(jiān)測及監(jiān)控提供有用的樣本。
3.2.4 細菌的分離 細菌菌株的分離和鑒定應遵循國際公認的操作規(guī)范。監(jiān)測細菌的種類:a)動物源病原菌。對動物源性病原菌耐藥性監(jiān)測能為人類和動物健康提供保障,并能指導獸醫(yī)臨床合理使用藥物。動物源性病原菌耐藥性信息的獲取,主要來自獸醫(yī)診斷實驗室對臨床送檢病料的分析。這些樣本通常來源自嚴重感染或治療失敗導致的反復感染病例,提供的耐藥信息可能有偏差。b)人獸共患病原菌。ⅰ)沙門氏菌。采集沙門氏菌樣本包括牛、豬、雞及其他家禽。具有重要流行病學的血清型,如傷寒和腸炎沙門氏菌,應該在監(jiān)測范圍。對其它血清型進行監(jiān)測,應根據不同國家流行病學情況來選擇。所有沙門氏菌分離菌應檢測其血清型。如有必要,可也做菌株的噬菌體分型,分型應按國家級實驗室的標準方法進行。ⅱ)彎曲桿菌??漳c彎曲桿菌和結腸彎曲桿菌作為共生菌,可從以上樣本中分離。彎曲桿菌分離菌株應鑒定到種。推薦采用瓊脂稀釋法或微量肉湯稀釋法用于彎曲桿菌藥物敏感性檢測。必須嚴格執(zhí)行質量控制程序。ⅲ)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EHEC),如O157血清型,對人有致病性,但對動物無致病性的菌株,也應在耐藥性監(jiān)測及監(jiān)控計劃范圍內。c)共生菌。大腸桿菌和腸球菌是常見的共生菌。這些細菌常被認為是耐藥基因的儲庫,可能將耐藥基因傳遞給致病菌引起動物或人感染。這些菌易從健康動物體內和屠宰場分離獲得,故對其進行耐藥性監(jiān)測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見表2。
表 2 耐藥性監(jiān)測和監(jiān)控所涉及的動物源病原菌種類
3.2.5 菌株的保存 菌株的保存時間至少到調查報告完成時,最好能作永久保存。所有收集的菌株應按年份保存,以便開展回顧性調查。
3.2.6 藥物敏感性試驗抗菌藥物的選擇 人醫(yī)和獸醫(yī)臨床使用的重要抗菌藥物應是監(jiān)測對象。然而,監(jiān)測的抗菌藥物種類選擇要取決于該國的經濟實力。
3.2.7 數據的記錄及保存 定量記錄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驗證試驗應按《陸生動物手冊》(Terrestrial Manual)的1.1.6 章中有關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法進行。
3.2.8 結果的記錄、存檔及解釋 a)由于所需保存的信息量大而復雜,獲取信息時間不同,故應考慮建立數據庫對相關資料進行保存。b)對原始數據(最初,無法解釋的數據)保存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數據可以對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將來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解釋。c)不同系統(實驗室自動記錄數據的比較,以及將數據提交給耐藥監(jiān)測計劃中心)間數據的交換需要有相關計算機系統的技術支持。實驗結果應以定量記錄方式收集保存到國家數據庫。d)記錄的內容包括:采樣計劃;采樣日期;動物種類/牲畜分類 ;樣品類型 ;采樣目的;畜禽群或動物的地理分布;動物年齡。e)實驗室提供的資料應包括以下信息:實驗室的屬性;菌株分離日期;出具報告的日期;細菌種類和其他相關的分類特性(如血清型、噬菌體分型、抗菌藥物敏感實驗結果/耐藥表型)。f)報告包括耐藥菌株所占的比例,包括藥物敏感性判斷折點值。g)在臨床上,根據藥敏判斷折點值將細菌分為敏感、中敏及耐藥菌。這些常被臨床或藥理學參考的折點值是各國各自制定的,在國家間是不同的。h)記錄所使用的參考體系。i)為達到監(jiān)測目的,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確定微生物敏感性判斷折點值。折點值應依據被監(jiān)測細菌MICs的分布范圍或抑菌圈直徑范圍來確定。當使用微生物折點值進行耐藥性判斷時,只有確信耐藥的細菌群是源自正常敏感細菌群時才可定義為耐藥。j)必要時,應記錄分離菌株的耐藥表型(耐藥譜)。
3.2.9 標準實驗室和年度報告 a)各國應設立國家標準實驗中心承擔以下責職:協調耐藥性監(jiān)測及監(jiān)控計劃的相關事宜;在國家重要區(qū)域收集信息;撰寫整個國家耐藥性情況分析年度報告。b)國家標準實驗中心有權獲取以下內容:原始數據;可信和完整的試驗結果,實驗室間的校正;熟練水平試驗結果;監(jiān)測系統的組織結構信息;試驗方法的相關信息。
編 譯 自:Harmonisation of nation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and monitoring programmes. OIE-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2011,Chapter6.7.網 址 :http://www.oie.int/index.php?id=169&L=0&htmfi le=chapitre_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