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金,曲秀杰 ,李旭家
(1.泰安市水利和漁業(yè)局,山東 泰安 271000;2.即墨市水利局,山東 即墨 2662000)
目前,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頒布實施,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多年來,泰安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其中建有大中型水庫14座,小型水庫553座,塘壩2 991座;固定機電排灌站5 267處;機電井53 399眼;設計萬畝以上灌區(qū)53處,其中大型灌區(qū)2處。全市總灌溉面積28.23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5.23萬hm2,旱澇保收面積18.00萬hm2。由于今春泰安市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再次警示人們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一是現有工程老化失修,損毀廢棄嚴重?,F有的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條件所限,因陋就簡,建設標準低,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和功能缺陷,加之多年來老化失修,目前多數已嚴重損毀,一些揚水站、渠道甚至已廢棄多年。
二是新建工程建設及原有工程續(xù)建配套建設乏力。改革開放30年,全市基本無新建大中型農田水利工程。一些原有工程由于多種原因未能全部完成,成為幾十年無人問津的半拉子工程。如岱岳區(qū)勝利水庫,原設計是引牟汶、石汶、贏汶三河之水于一庫,自流灌溉岱岳、肥城1.2萬hm2旱田。在完成石汶、贏汶引水工程后,進入了聯產承包的時代,設計中最主要的牟汶引水工程至今沒有完成。
三是運行管理難以為繼。農業(yè)灌溉供水水價偏低,水費較難收回,水庫、灌區(qū)管理單位工資拖欠嚴重,工程維修、配套、更新的費用更難落實,水管體制改革還不徹底。鄉(xiāng)鎮(zhèn)水利站等基層機構被弱化甚至取消,基層技術力量普遍不足。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推廣尚需規(guī)范,已建用水合作組織缺少資金扶持,運轉艱難。
1)財政投入不足,是影響農田水利建設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國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主體依然是以政府為主,很難形成一種有效機制來調動農民自身的資源投入以及其他社會資源的參與。在目前縣鄉(xiāng)地方政府財政普遍困難的投入約束下,財政投入不足,特別是中央財政投入不足是影響農田水利建設的根本原因。
2)體制機制不順,是影響農田水利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從人民公社到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但與新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農田水利新體制新機制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大中型農田水利工程維修與管理既不能全額財政投入,也不能市場化運作;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既不再歸“集體”負責,也難歸個人或其他組織負責,形成了兩不管的局面。
一是要加大中央財政投入。目前,農民、農業(yè)、農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處于弱勢,國稅地稅分離使地方財政收入在國家財政總收入中所占比例減小,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兩工”,地方政府無力承擔更多的農田水利建設任務。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必須首先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和投入比例,取消經濟困難地區(qū)的地方配套任務。
二是要加大地方財政投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泰安市提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2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這是對中央一號文件最有力的落實,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最關鍵的措施。
一是搞好規(guī)劃。要在全市水利“十二五”規(guī)劃和水網規(guī)劃的框架下,切實搞好農田水利規(guī)劃。按照“東西連通、南北互補、梯級開發(fā)、蓄引結合、庫河相濟”的總體布局,依據“山、水、林、田、路、村統籌規(guī)劃,旱、澇、堿、沙、荒、污綜合治理”的基本原則,規(guī)劃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農田灌排體系,做好項目儲備與爭取工作。
二是有重點的分期實施。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的原則,優(yōu)先抓好原有農田水利工程的續(xù)建配套工程。這些工程盡管已嚴重老化失修,或已廢棄多年,但工程主體尚存,可以減少新征土地,有些工程稍加修繕便可使用,投資少,見效快。工作中要加快大中型灌區(qū)續(xù)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恢復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加快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做好田間配套、末級渠系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盡快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移民后扶項目建設,搞好庫區(qū)農田水利建設。盡快啟動小灌區(qū)、灌排泵站、水閘續(xù)建改造和除險加固工程,盡快啟動中皋、稻屯洼、開山水庫等新建工程。
三是加強工程建設監(jiān)督管理。農田水利工程規(guī)模不一,要按照有利于“保證質量、加快進度、節(jié)約投資”原則,制訂適合不同規(guī)模的建設管理辦法。對規(guī)模以上的項目,應嚴格“招標投標制、項目法人制、建設監(jiān)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對一些規(guī)模小、技術含量低,農民技工能完成的項目,不管是誰投資,應鼓勵農民參與建設。政府要盡快實現從“建設者”到“監(jiān)管者”角色的轉變,嚴格履行質量與安全監(jiān)督和建設市場監(jiān)管職責,嚴肅查處違法違規(guī)行為,培育并規(guī)范好農田水利建設市場。
一是農田水利建管新機制必須凸顯 “公益性”,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大中型及重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投資與管護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深化水管體制改革,保障人員工資及維修養(yǎng)護經費?;謴袜l(xiāng)鎮(zhèn)水利站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扶持用水者協會等群眾組織。
二是對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通過獎補政策調動農民參與建管的積極性。應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自愿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及時兌現獎補資金。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和管護經費財政補助。
三是探索農田水利良性運行的市場機制。鼓勵農民通過“一事一議”,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允許以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進行產權流轉,盤活小型農田水利資產,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性水利市場機制。按照“節(jié)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證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在對農業(yè)灌排工程運行管理進行適當財政補貼的基礎上,推進農業(yè)水價綜合改革,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yōu)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由政府牽頭,組織發(fā)改、財政、水利等有關部門,共同探索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新機制,切實解決影響農田水利建設的實際問題,推動農田水利建設工作順利開展。要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領導干部,特別是縣、鄉(xiāng)兩級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