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津蓉
大學學生會中的領導行為類型偏好
□文/李津蓉
本文首先對大學生、大學生干部、大學和學生會的相關概念和特點進行界定和分析。依據(jù)領導行為理論,簡單界定了五種領導者的行為類型。對超凡魅力型領導多存在于學生社團而非學生會的原因進行分析。
大學生干部;領導行為類型;偏好
領導是組織中的領導,組織也需要領導,離開組織談領導或離開領導談組織,都將不會有太大意義。所以,要研究大學生干部的領導行為,首先需對大學生、大學生干部、大學環(huán)境和學生干部們的重要活動平臺——學生會進行分析。
大學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其年齡一般在18~23歲之間。他們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生理和心理也已成人,對社會、人生有了較為獨立的判斷思考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其群體性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獨立性強。大學生追求個性和獨立,希望獲得尊重和認可,有較強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有一定的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基礎,較為理性,不宜盲從。
2、追求平等。他們對于平等有更為強烈的要求,懷有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的信念,自尊心強,不易屈服于權威或權力。這點在同學之間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
3、易于沖動。他們富有激情,多懷有美好的理想和信念。做事情易受感情因素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事物判斷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這與其年齡和閱歷有關。
大學生干部是指在大學期間,在班級、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擔任一定職務,履行一定職責,發(fā)揮一定影響的大學生。由于大學生干部首先是學生,所以其自然包含了大學生的一般特點,但相比于一般大學生,大學生干部也有其特殊的地方,比如擁有更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有大局觀,工作效率高等。如果我們用領導的視角來審視大學生干部,則大學生領導相比于其他組織中的領導也有其自身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
1、職位(職權)的特殊性。大學生所能獲得的職位在性質上講,一般是公益性或服務性的。其職位背后不存在真實的權力或權力背后沒有強制力的支撐,所以即使在職位上有等級之分,也難有等級之實,彼此之間平等合作的特點更加突出。
2、個人魅力的重要性。個人魅力在獲取職位,履行職責和發(fā)揮影響力方面發(fā)揮者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上述職位的特殊性,也就要求領導者(學生干部)要以其自身的魅力來彌補權力不足的問題,因而對個人魅力的要求較高。個人魅力的核心是品德,重點是感情,而感情中的人際關系則是重中之重。可以說,在“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的情況下,人際關系的好壞可以直接關乎其領導結果的成敗。其他來源還包含有能力、閱歷等。
在分析了大學生和大學生干部特點之后,又不得不來分析大學生干部所處的環(huán)境——大學和大學生干部活動的平臺——學生會的特點。大學一般被認為是或相比之下是更為自由和開放的,具有民主、公平的精神。在這種民主的氛圍下,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學生會一般被認為是學生的自主、自發(fā)性的組織,主要職能是服務學生,可謂“來自于學生,而服務于學生”。在現(xiàn)實中,學生會多具有“半官方”的性質,即要幫助所在系或院做好管理工作,這兩點使得學生會在同學中具有了一定的認可度和權威性。進入和退出學生會組織多是自由的。進入是通過競爭性的面試方式,在退出方面沒有嚴格要求。學生會在組織形式方面一般包括三個部分或層次,即主席團、各部部長和干事。比如,公共管理系學生會的主席團一般由三人組成,經公共管理系學生代表大會選舉,所在系任命后產生,多由大三學生擔任;各部門負責人(各部正副部長或主任)由主席團任命,一般由大二學生(他們多是先在學生會做干事,工作已滿一年)擔任;學生會各部門的干事經面試進入,一般是大一學生。一般來講,學生會在領導方式上,基本是垂直領導或分級領導,即主席領導部長,部長領導干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主席是對學生會進行全局性領導,包括部長和干事,但在具體做事方面,主席多調派部長,和部長溝通,部長再對干事分派任務,和他們進行溝通。在具體事情上主席一般不直接調派干事。
依據(jù)領導行為理論,下面將簡單定義五種核心的領導者行為方式:
1、指導型領導行為。指導型領導包括領導指示行為和使團隊成員行動結構化,以幫助他們完成工作的領導行為。領導者通常會給追隨者安排任務、解釋方法、闡明期望、設定目標,并明確程序。
2、支持型領導行為。支持型領導是一種涉及關心、接納、尊重和促進下屬成長等行為的領導方式。這些行為通過建立員工之間的協(xié)調性和凝聚力,有助于保持工作團隊的完整性。領導者通常會表現(xiàn)出對追隨者個人感情與要求的體諒、容忍。
3、參與型領導行為。參與型領導是讓下屬們以某種方式參與領導們本會獨立決定的決策——通過向下屬咨詢或召開下屬團隊會議決定討論決策事件。領導往往保留最終決策權,但是在最后決策時領導認真考慮下屬提供的信息和意見。
4、領導者的獎懲行為。獎懲型領導行為是領導者利用獎勵和懲罰措施使員工做出有益于績效和組織目標實現(xiàn)的工作行為的一種領導行為。包括提供內在的和外來的利益;懲罰有害的追隨者行為等方式。
5、超凡魅力領導行為。超凡魅力是具有非凡個性、強烈自尊和對下屬的參照權力的一種天賦。更準確地說,是由領導者的特質和行為、下屬的特征和情境因素相結合使領導者看起來具有超凡魅力。這些行為包括展示較高的期望、自信和能力;傳達能反映追隨者需求的精神目標和愿景等。
依據(jù)學生會在其組織上的三個層級,作者假設一名學生在學生會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干事階段、部長階段和主席階段。筆者認為,被領導者或領導者會因為其所在的不同職位或所處的不同階段對領導者的行為類型產生不同的偏好。
1、干事階段與指導型領導行為偏好。筆者認為,在干事階段,干事對領導者(一般指所在部門的正副部長或主任)的領導行為類型偏好為指導型領導行為,該類型的行為特點表現(xiàn)為領導幫助下屬完成工作。因為一名干事進入學生會后對學生會還不夠熟悉和了解,對所要從事的工作沒有經驗,相關專業(yè)技能沒有得到發(fā)展,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鍛煉和融入。在這個過程中,就特別希望領導者對其工作和發(fā)展進行指導,為他們安排任務、設定目標、說明方法,能夠讓他們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從而積累經驗,并通過與領導的有效溝通,逐漸熟悉和融入學生會。在領導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安全感,并不斷增強其信心。
2、部長階段與支持型領導行為偏好。經過干事階段的鍛煉,干事們已能夠掌握和熟悉各項工作,也已較好地融入了學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部長對主席團的領導行為類型偏好為支持型領導行為。支持型領導行為突出的特點表現(xiàn)為幫助下屬成長。在這一階段,部長希望能夠發(fā)揮其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對待自己的工作更多的是希望得到領導的支持而不是指導。指導行為相比之下已經居于次要地位,不再如干事階段那樣的重要和被期望了。這時,部長和領導(主席)的交流變得簡單化,有時更多地偏向私人領域。領導更加關心的是部長的個人成長和發(fā)展,對于具體事情的關注度相應的降低了。部長們希望自己被公平對待,成績能夠得到認可和贊許,希望領導給予其信任,給自己一定的發(fā)揮和施展空間,促成自己的成長。
3、主席階段與參與型領導行為偏好。主席一般由優(yōu)秀的部長發(fā)展而來,負責學生會的全局性工作。此時,主席所選擇和偏好的領導行為類型為參與型領導行為。該行為類型強調的是下屬的參與,但領導保持最終決策權。主席團在做決策時,為了獲取最大量的有效信息,收集到最多的創(chuàng)意和解決方案,往往會向部長和干事們征求意見,以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從而使某件事情得以更好地完成。
4、領導的獎懲行為貫穿于這三個階段。獎懲手段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對組織目標的完成和組織績效的提高很有幫助。干事順利地完成任務,部長成功地組織活動,主席做出漂亮的決策,都希望能夠得到認可和贊賞。而對他們的有效和恰當?shù)莫剟顣钏麄兏玫赝瓿上乱徊降墓ぷ?。但這里需要指出一點,學生組織或學生會中,獎懲行為往往是“有獎無懲”或是“易獎難懲”。這是由于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合作關系,層級之分往往有名無實,職位背后沒有真實的權力作支撐,所以懲罰行為很難實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下,懲罰漸漸變成了一種委婉而善意地指出問題之所在,并加以勉勵,希望以后不要再犯類似錯誤。在筆者看來,這種變化是合理而有益的。
筆者觀察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情況,超凡魅力型領導多存在于學生社團(一種由學生成立的民間團體,多從興趣出發(fā),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和針對性,由學生領導和管理,名義上受團委管制,不同于學生會的“半官方”性質),而非學生會。當然,作者不排除在學生會中可能會產生超凡魅力型的領導,但相比較于學生社團,存在和產生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社團的組織形式比學生會的組織形式更靈活多變或更為松散。學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科層制的味道,雖然比較弱,但社團組織比起學生會來則更弱。
2、學生社團比學生會更易發(fā)生變革。學生會在任務目標上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而學生社團在這方面則較差,其所追求的目標容易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起變革。而能夠引起和進行變革正是超凡魅力型領導的內在品質要求。
3、領導者對于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重要程度不同。在相同條件下,社團中一個較差的領導人(比如理事長)對社團組織的傷害程度要比學生會里一個較差的領導者(比如主席)對學生會組織的傷害程度更大。社團對領導者的依賴度非常高,領導者的好與壞決定了社團的興衰成敗。一個好的領導者會使整個社團成員聚集到一起,從而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這是做社團活動所必需的條件。而在學生會中則不會有這樣強烈的依存度,并且對如社團中的凝聚力不會有那樣迫切的需要,有會使學生會組織變得更好,沒有也不會致使學生會崩潰。
4、領導者在吸引成員加入該組織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同。學生在選擇加入學生社團與該社團的領導人的魅力和吸引力有強烈的正向關系,而在選擇加入學生會上,這樣的關系比較弱或沒有。其實,此點可以歸并到第3點中,單獨列出以示強調。
5、社團的工作比學生會的工作更具挑戰(zhàn)性。社團與學生會相比,其能夠獲得的支持條件較少(比如學生會在資金上會得到所在系或院的一定程度的支持,社團則多是自己拉的贊助),在相同條件下,社團做成一件事要比學生會做成一件事更困難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正是由于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和刺激性,富于冒險精神的超凡魅力型領導會更愿意選擇做社團而不是加入學生會來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華,進一步鍛煉自己的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1]張曉峰.中西視域下的領導學要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8.1.
[2]徐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8年9~12月講授“領導科學”的相關課件.
[3]徐衛(wèi).大學生學風狀況調查及對策.青海師專學報,2009.1.
[4]于俊如,史佳華.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的變遷與啟示.思想理論教育,2009.1.
[5]劉巍.關于城鄉(xiāng)大學生差異性的思考與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9.1.
[6]江巖,張體勤.社會結構化視角下的領導行為研究初探.東岳論叢,2008.2.
[7]劉家用.群體內聚力與領導行為研究.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1.
[8]陳強.試評領導行為研究.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8.4.
G6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