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吳允淑
(淮南師范學(xué)院外語系,安徽淮南 232001)
關(guān)聯(lián)視角下的《三國演義》中稱謂語的英譯
李毓,吳允淑
(淮南師范學(xué)院外語系,安徽淮南 232001)
稱謂,交際者互指或自稱之名稱,古今不同,中外有別。《三國演義》中的稱謂種類繁,數(shù)量大,這些稱謂突出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從《三國演義》英譯本中收集了12個含有稱謂語的句子,通過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角度對它們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證明關(guān)聯(lián)原則既適用于稱謂語翻譯的評價,也適用于稱謂語翻譯的實踐。
關(guān)聯(lián)理論;謙稱;敬稱;詈稱
孔子曾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達?!边@“名”當(dāng)然也包括稱謂??梢?,稱謂使用不當(dāng),便會影響交際效果,甚至造成語用失誤,交際目的也便難以實現(xiàn)。稱謂,交際者互指或自稱之名稱,古今不同,中外有別。
《三國演義》中的稱謂種類繁,數(shù)量大,這些稱謂突出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具體體現(xiàn)在君臣朝儀、尊卑貴賤有序;家族倫理,男尊女卑,長者為尊,老者為上,長幼男女,涇渭分明,遠近親疏,不錯規(guī)矩?!度龂萘x》中稱謂的使用一方面體現(xiàn)了交際者的社會地位、宗法關(guān)系、男女性別及年齡差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交際者的文化修養(yǎng)、心理定位及交際動機。因此,《三國演義》中的稱謂研究日益成為文化學(xué)、語言學(xué)和語用學(xué)關(guān)注的熱點。
本文從《三國演義》英譯本中收集了12個含有稱謂語的句子,通過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角度對它們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證明關(guān)聯(lián)原則既適用于稱謂語翻譯的評價,也適用于稱謂語翻譯的實踐。在評價稱謂語譯文時,既要看它是否傳達了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又要看目的語讀者理解譯文時是否需要過多的處理努力。在翻譯稱謂語時,譯者應(yīng)當(dāng)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目的語讀者的期待相吻合:首先,譯者要識別原文作者使用稱謂語的意圖;然后對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和交際期待進行估計;最后,譯者把自己對原文作者意圖的理解,轉(zhuǎn)換成不需要過多處理努力的譯文。漢語的稱謂非常復(fù)雜。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漢語中的一些稱謂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應(yīng)的詞語。但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出現(xiàn)使得這些稱謂的翻譯評價找到一個新的路徑。目前,被譯界公認為最好的《三國演義》的英譯本由美國漢學(xué)家羅慕士(Moss,Roberts)執(zhí)筆翻譯。該譯本于1994年由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本文中所引用的翻譯實例均出于此。
根據(jù)關(guān)聯(lián)理論學(xué)者Sperber&Wilson(2001:63)的觀點,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與推理是交際過程中的兩個方面: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交際是一種明示過程,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現(xiàn)出來;從聽話人的角度來說,交際又是一個推理過程,推理就是根據(jù)說話人的明示行為(比如話語),結(jié)合語境假設(shè),求得語境效果,獲知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用公式概括如下:
關(guān)聯(lián)性(R)=語境效果(C)/推理努力(P)
根據(jù)公式不難看出,語境效果好,推理時所付出的努力就小,關(guān)聯(lián)性就強;語境效果差,推理時所付出的努力就大,關(guān)聯(lián)性就弱。1991年,德國學(xué)者格特(Ernst-August Gutt)首次將關(guān)聯(lián)理論應(yīng)用于翻譯研究中,指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lián)系的推理過程?!叭絻纱巍笔顷P(guān)聯(lián)理論翻譯觀的核心內(nèi)容。格特(Gutt:2004)認為:翻譯是涉及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方的語際交際活動,涉及兩次示意-推理過程的一種跨語際的交際行為?!叭健敝械淖g者在交際活動中扮演雙重角色,既是第一次示意-推理過程的信息接受者,又是第二次示意-推理過程的信息發(fā)出者?!皟纱巍保吹谝淮谓浑H過程中,譯者根據(jù)原文,結(jié)合相應(yīng)的語境假設(shè)進行推理以求得語境效果;第二次交際過程中,譯者則應(yīng)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推理努力和語境假設(shè),以期發(fā)出最為有效的示意信息(即譯文)。在第二輪交際中,譯者作為交際者,要通過恰當(dāng)?shù)淖g文把他(她)對原文作者意圖的理解展示給譯文讀者?!皩で笞罴殃P(guān)聯(lián)”,也稱為“最小最大原則”,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它應(yīng)該作為譯者翻譯的指南。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兩點:一是譯文要與譯文讀者產(chǎn)生充分的關(guān)聯(lián)或提供充分的語境效果;二是譯文的表達方式讓譯文讀者無須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因此,“獲得和傳遞原作者的信息意圖是一個忠實譯者的首要任務(wù)”
中國文化中稱謂系統(tǒng)豐富,《三國演義》中更是有繁多體現(xiàn),對西方讀者來說無疑會造成理解上的負擔(dān),但是對稱謂進行系統(tǒng)分類后,無論是譯者還是讀者都會清楚明白很多。鑒于此,本文試著討論了《三國演義》稱謂的主要三類:謙稱、敬稱、詈稱。
謙稱是一種自我貶低來恭維聽者的稱呼方式,是中國稱謂文化中獨特的一種。顧曰國曾討論到,中國的禮貌原則中典型的一條就是“貶己尊人準則”(1994:498-499)。在社交活動中,中國人往往通過貶低自己來體現(xiàn)對對方的尊敬。《三國演義》中有很多自我貶低的稱呼,例如:草舍、某、老臣、老夫、老漢、小將、小人、貧道、貧僧、賤妾、妾、妾身。例句如下:
(1)(允)伏地拜請曰:“允欲屈太師車騎,到草舍赴宴,未審均意若何?”(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1986)
羅譯:“Would the imperial preceptor deign to dine at my humble home?”(Roberts,M.2007)
原文中的“草舍”是說話人王允自我貶低家里房屋簡陋,以此想奉承聽者董卓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取悅董卓。Humble在英文中就是謙遜的,虛心的;低下的,卑微的;不大的,沒有特別之處的。譯文“my humble home”很好地體現(xiàn)了原文的交際目的,雖然在西方稱謂中無此稱謂,但根據(jù)語境呼應(yīng),目的語讀者能識別出說話人的目的,而不需過多的努力。若直譯成strawhouse會讓目的語讀者誤以為房子真的是用草建成的,當(dāng)然會帶來更多疑惑。
(2)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飲酒,愿公存母子性命?!保_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
羅譯:Consort tang fell to her knees and said,“l(fā)et this humble woman drink instead.Only,my lord,preserve the mother and the son.”(ibid)
原文中的“妾身”是漢朝的唐妃,聽者卻是董卓謀士李儒,按儒家倫理,唐妃是君,李儒才是臣。這里唐妃的“this humble woman”自貶是想感動對方以求漢帝和何太后活命。譯文強化了語境,使目的語讀者易于感受到說者的求情,從而領(lǐng)會原文交際意圖。
(3)貂蟬驚跪答曰:“賤妾安敢有私!”(《三國演義》第八回)
羅譯:Diaochan dropped to her knees and replied,“Would this humble maid dare?”
原文中是王允的養(yǎng)女貂蟬和王允說話,貂蟬出于對王允的收養(yǎng)感恩,自然很謙虛。譯文“this humble maid”體現(xiàn)了貂蟬的謙恭之態(tài),“說話人選擇語言的過程正是順應(yīng)了自己的和聽話人心理世界的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Jef Verchueren,2000),目的語讀者可以輕易感受她的尊敬之意。
Humble在英文中就是“謙遜的,虛心的;低下的,卑微的;不大的,沒有特別之處的”。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例子如下:
a.my humble tribute to this great man(鄙人對偉人的敬意)
b.in my humble opinion,you are in the wrong.(依拙見,你錯了)
c.a man of humble birth/origin(出身低微的人)
d.a humble farmhouse(小農(nóng)舍)
因而作者把humble拿來修飾home,woman,maid來表達中文中的第一人稱的“貶己尊人準則”,很好地理解了原文的意圖,譯者提供了目的語讀者足夠的語境,目的語讀者無需過多努力而能明白原作的交際意圖,譯文達到了最大關(guān)聯(lián)。
敬稱也是中國稱謂的特色,《三國演義》中英雄豪杰匯聚,因而敬稱繁多。這些稱謂表達對對方的贊美、崇敬之情。在說英語的國家,人們沒有這么多的表達習(xí)慣,只有“your honor”、“your majesty”、“her ladyship”、“your grace”表示敬稱。在多數(shù)公眾場合較為正式情況中,人們常用Mr.,Mrs,Dr,Prof放在族姓之前表示尊重,譯者在面對這種文化差異時,也可借用這一做法。而Robert在《三國演義》敬稱稱謂的翻譯就成功地達到了明示-推理交際的意圖。例如:
(1)(曹)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三國演義》第六回)
羅譯:“the world can do without Cao Hong,”was the reply,“but not without you,my lord.”
原文中“公”指曹操。曹洪是其部署,當(dāng)然很崇拜曹操。在戰(zhàn)敗逃難之際,曹洪力勸曹操騎他的馬保全性命,以圖后業(yè)。譯文的“my lord”在英語中就是“閣下、大人”的意思,使用這個詞,明示了目的語讀者原文的交際意圖,也易于推理領(lǐng)會說者的自謙之由。
(2)孔明入見,正色曰:“明公無復(fù)有遠志,但事此而已耶?”(《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
羅譯:When Kongming saw it,he said severely,“my illustrious lord must be forgetting his aspirations if this is all he has to devote himself to.”
原文孔明看見劉備在編席,意勸劉備勿忘心中志向。“明公”這一稱呼既表達孔的尊重又提醒了劉備的智慧。譯文中“my illustrious lord”結(jié)合了lord的顯貴地位和illustrious“杰出”的意思。根據(jù)上下文,達到了最大的關(guān)聯(lián),目的語讀者很容易推理原文的交際意圖。
(3)長史劉曄進曰:“漢中若失,中原震動。大王休辭勞苦,必須親自征討?!保ā度龂萘x》第七十一回)
羅譯:Liu ye,one of his chief advisers,said,“if Hanzhong is lost,the northern heartland will be shaken.Your highness must accept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leading the campaign yourself.”
“大王”在中文稱謂里也是贊揚,敬佩之詞。這里劉曄稱呼曹操當(dāng)然表達尊重之情?!癥our highness”也是說英語的西方人用以稱呼王族顯貴。根據(jù)上下文語境,符合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也能讓讀者很快領(lǐng)會原文的意圖,達到了明示-推理。
(4)蟬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憐而救之?!保ā度龂萘x》第八回)
羅譯:“I count my days as years.Pity me,my lord,and save me,”the girl implored.
“君”也是古代漢語稱謂中的典型敬稱,貂蟬用以稱呼呂布,表達了自己的仰慕愛戴之情?!癕y lord”這里既顯示了對對方的稱呼,又表達了謙虛之意,達到了明示-推理的交際目的。
譯文“l(fā)ord”在說英語的國家也常用對男性顯貴的尊稱,例如:
a.Horatio:The same,my lord,and your poor servant ever.……(Hamlet Act 1 Scene 2)
b.Horatio:My lord,I came to see your father's funeral.……(Hamlet Act 1 Scene 2)
c.JULIET:
……And all my fortunes at thy foot I'll lay.And follow thee my lord throughout the world.……(Romeo and Juliet|Act 2,Scene 2)
在a和b句中,Horatio(霍旭拉)臺詞中用“My lord”稱呼王子Hamlet,符合西方稱謂習(xí)俗。在c句中,JULIET(朱麗葉)稱呼Romeo(羅密歐)“My lord”,表達愛慕之意。綜上所述,Robert的《三國演義》中對“公”、“明公”、“大王”、“君”的翻譯不會讓目的語讀者費力,就能明白原文稱謂的意圖。
《三國演義》中多描寫戰(zhàn)爭、斗爭,所以辱罵、侮辱稱謂頗多。在詈稱具體的使用中,有時只用一個詞還不足以表現(xiàn)厭惡輕蔑之情,還要兩詞并用或者加上修飾語。如:
(1)王允大呼曰:“反賊至此,武士何在?”(《三國演義》第九回)
羅譯:“The traitor is here!”shouted Wang Yun.“where are my men?”
王允作為漢之大臣,極度鄙視董卓,因而設(shè)計騙殺董卓?!胺促\”一詞極能體現(xiàn)他的義憤之情。而這里的“賊”不是小偷,是背叛漢朝之意。因而譯者使用“traitor”不用“thief”,進行了變通,充分表達了“背叛國家的人”的含義,因而譯者達到了交際明示意圖,目的語讀者也能很快接受這一稱呼,而無需作過多猜測。
(2)(曹操)大怒曰:“織席小兒,安敢如此,吾誓滅之!”
羅譯:In a rage he cried,“the low-down matweaver presumes too much.I vow to annihilate him.”
曹操恨劉備在漢中稱王,因而稱呼出劉備的初始職業(yè)“織席”“mat-weaver”。但“mat-weaver”在英語里是中性?!靶骸痹谧苑Q時是謙稱,在漢文化對稱里尤其指“弱的”或“無能的”、“次等的”、“不重要的”。若用“small”一詞理解“小”,則會誤導(dǎo)讀者猜測劉備的身材或年齡。譯文使用“l(fā)ow-down”“不誠實的,欺詐的”一詞,則充分把握了原文中的鄙夷之怒,也明示了目的語讀者,減少了目的語讀者推理之努力。
(3)“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三國演義》第五回)
羅譯:“Stay!bastard with three fathers!Know me for Zhang Fei of Yan!”
“家奴”是漢文化里的特殊指稱,不同于奴隸,是封建制度下的被剝削者,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對等表達。這里張飛想諷刺呂布的變化無常,不講信義。Bastard在英文中被用來侮辱“粗魯而殘忍的人”或“私生子”。譯文“bastard with three fathers”能立即讓讀者想起呂布兩次拜義父的原因,因而簡練地起到了明示-推理,達到了交際的意圖。
(4)(呂)布罵曰:“環(huán)眼賊!你累次渺視我!”(《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羅譯:“Round-eyed rogue,”Lv Bu retorted.“this is the final insult!”
在詈稱具體的使用中,有些修飾語反映形體特征。這更是增加了翻譯的難度。“環(huán)眼賊”是呂布反擊張飛的侮辱。這里譯者用“Round-eyed”直譯了“環(huán)眼”,而“rogue”在英文中表達了“無賴”,“搗蛋鬼”的意思。譯者很好地體現(xiàn)了原文的意圖,明示了目的語讀者。
(5)(司馬)懿曰:“汝乃南陽一耕夫,不識天數(shù),強要相侵,理宜珍滅!”(《三國演義》第一百回)
羅譯:Sima yi cried out,“You,a mere plowman from Nanyang who knows nothing of the heavenly-appointed course of events,will meet with the fate you deserve if you insist on pursuing this aggression against our realm……”
“耕夫”是司馬懿想激怒諸葛亮。在古漢語文化里,耕夫常常指“目不識丁,不知天文地理的人”?!癙lowman”在英語里是中性詞,指靠自己雙手努力耕作之人。增用“mere”則多了層貶義,有“不重要的,小的,少的”之意。根據(jù)上下文,目的語讀者則易明白這一交際,達到了明示-推理。
漢語的詈稱文化內(nèi)涵尤其復(fù)雜,而Robert很好地理解了原作的稱謂交際意圖,利用變譯(如譯“反賊”為traitor),增譯(a mere plowman譯“耕夫”),直譯(“Round-eyed”直譯了“環(huán)眼”)等技巧,使譯文和原文達到了最佳關(guān)聯(lián),減少了目的語讀者的推理努力。
關(guān)聯(lián)理論翻譯觀一經(jīng)問世就在翻譯學(xué)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它也是將語言學(xué)與翻譯理論相結(jié)合的成功范例,為廣大的翻譯實踐工作者提供了極佳的理論指導(dǎo),有助于翻譯理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筆者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翻譯觀的角度出發(fā),來評價稱謂語的翻譯,要看它是否傳達了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又要看讀者理解譯文時是否需要過多的處理努力。以《三國演義》的英譯本為藍本,進行鑒賞分析,詳細例證了關(guān)聯(lián)理論翻譯觀的運用與實踐。在翻譯像稱謂詞這樣的文化負載詞時,譯者的重點不應(yīng)只局限于對等翻譯的研究,而是探求在翻譯時,哪些是重要的,以及在意義不可能完全傳達時,該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做到緊貼翻譯。也就是說,在翻譯某一類特殊的詞時,究竟該首先保留哪種意義。只有首先將這一點弄清楚,譯者才能使其翻譯和原文最大關(guān)聯(lián),達到緊貼翻譯的交際目的。正如趙彥春指出(2001,2005):“所謂翻譯實際就是根據(jù)關(guān)聯(lián)原則對原作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過程。這一過程是動態(tài)的,所以更確切的定義是:翻譯不是靜態(tài)的代碼轉(zhuǎn)換,而是以關(guān)聯(lián)為準繩,以順應(yīng)為手段,以意圖為歸宿,盡量使譯文向原文趨同的動態(tài)行為?!?/p>
總之,不管譯者使用何種翻譯策略,都應(yīng)該運用其認知能力,依據(jù)“最小最大”的關(guān)聯(lián)原則,以期譯文讀者獲知最佳語境效果,從而起到文化傳播的橋梁作用。
[1]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Roberts,M.Three Kingdoms[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3]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1
[4]Jef Ver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0
[5]何自然,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guān)聯(lián)論·順應(yīng)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羅貫中.三國演義[M].長沙:岳麓書社,1986
[7]曾曉光.羅慕士譯《三國演義》對長度詞的英譯及問題[J].河北科技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1)
[8]曾曉光.羅慕士譯《三國演義》對容量詞的英譯及問題[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1)
[9]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A].胡文仲主編.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4
[10]王建國.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
[11]楊自儉,王菊泉.我國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展望[J].上海翻譯,2009,(1)
[12]趙彥春.翻譯學(xué)歸結(jié)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H159
A
1009-9530(2011)02-0041-04
2010-12-12
李毓(1976-),女,淮南師范學(xué)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