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杰
(中共長沙市委黨校,湖南 長沙 410004)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一生致力于教育,全身心培養(yǎng)人才。孔子關于學習的理念與方法造就了無數(shù)英雄豪杰,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孔子認為,學習者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P173過去的讀書人以學修養(yǎng)自己的知識道德,現(xiàn)在的則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為己者,欲以身率天下;為人者,欲借他人之學以顯擺自身。學習的目的不同,則態(tài)度不同,動力有大小,效果也就會完全不一樣。為己而學的目的是成為君子,立于社會,了解他人。因而要懂得命運、知曉禮儀,分辨語言?!安恢瑹o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保?]P238
“學習”首先是對道義對真理的追求?!俺劦?,夕死可矣”[1]P40,要“學以致其道,”[1]P226就要懂得并躬行,“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P76目標在“道”,根據(jù)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之中。
其次在于修養(yǎng)道德、增長才干?!昂萌什缓脤W,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保?]P208如不好學,愛仁德就易被人愚弄;愛耍聰明就放蕩而無基礎;愛誠實就易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愛直率就會說話尖刻,刺痛人心;愛勇敢就易搗亂闖禍;愛剛強就會膽大妄為。
第三是學以致用。“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P75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靈活運用知識,即知行合一。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P152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學要有所獲、有所成,態(tài)度極為重要。要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P108的決心,并貫穿于學習實踐的全過程。孔子認為,學習有三層境界:即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樂趣的學生,喜歡學習的次之,認識學習重要性的再次之?!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P68孔子欣賞的是“樂之者”,即以此為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1]P75學習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不知疲倦。
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P66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者,是走到中途就停止下來。你(冉求)現(xiàn)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他要迎難而上,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1]P81的人。
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P82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者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1]P200體現(xiàn)了孔子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第五,學貴有恒,有始有終??鬃痈袊@世人“難乎有恒乎”,[1]P83“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P227有開始而能堅持到最后的,大概只有圣人吧!世上之人,持之以恒者少。故學貴堅持,教難有心。
依據(jù)《論語》,孔子一是以歷史文獻、道德行為,忠誠篤厚,堅守信約教育學生;二是把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作為教學的主要科目;三是用《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書”之類的文化典籍為基本教材。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P93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保?]P201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P208概言之,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等三個部分。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而要廣,不能偏頗、單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P83。他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diào)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主張“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P5,把道德和品行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在多學的基礎上,孔子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就是學習重在抓住根本,“一以貫之”[1]P42。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強調(diào)博與精的關系。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P77
孔子認為無處不可以學習、無時不可以學習、無人不可以學習?!拔嵘僖操v,故多能鄙事,”[1]P101。孔子“入太廟,每事問”。[1]P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P105,流逝的就象這河水啊! 日夜不停地。水是這樣,時間與人的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無法挽留,后悔不靈。此情此景,需要我們用生命去解讀與演繹?!翱鬃佑^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fā)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保?]P97從滔滔不絕的江河中可學其“九德”,由觀水的形態(tài)特質(zhì),聯(lián)想到水似乎“德”、“義”、“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一系列美質(zhì)并實踐于自己的言行。正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孔子方能成就君子人格,為后人所瞻仰。
孔子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P13孔子隨時、隨地、隨人而學,“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1]P43孔子虛懷若谷,善于向人學習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做到取長補短,教學相長?!耙阅軉栍诓荒埽远鄦栍诠?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保?]P91有能力卻向無能力的人請教,知識豐富卻向知識缺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像空無所有一樣;縱被欺侮,也不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曾這樣做了。
孔子強調(diào)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fā)憤用功,“敏而好學”,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而且還求教不如自己的一切人,即邊教邊學。在求學、敬事上,“敏則有功”,這樣才能學到真東西。“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P44“敏”字有三層意思,一是反映迅速。所謂“敏,疾也”,做事快而說話慎。二是思想敏銳?!懊舳脤W”、“敏以求之”,則指學要勤于思考、反應快。三是勤勉、用功。之所以要“慎于言”、“訥于言”,是因為說易行難,故強調(diào)為人宜少說多做,這正體現(xiàn)了孔子學以修身、學以養(yǎng)德的思想。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探討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主張“學而時習之,”[1]P1認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P17,與此同時,孔子還主張學思并重,二者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P18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困惑,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危殆,疑而不能定。倡導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P199-200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學習的效果如何檢驗,古往今來就是一個難題。在孔子看來,學富五車,手不釋卷,一目十行,并非真正的好學。他認為檢驗學習的標準就是實踐標準,聞其言,觀其行。好學之人、學習得好之人,即在做事方面,“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P5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視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有沒有學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能否實行“仁”、“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
在個人追求上,“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P9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在人的性格方面,孔子認為好學者必有好品行。不拿別人出氣,也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安贿w怒,不貳過”[1]P61者乃好學之人。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斷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不斷精進,則可視之為好學。所以,孔子經(jīng)常認為自己的可貴之處在于“為之不厭,誨人不倦”[1]P8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1]P75,他這也是一種激情滿懷、不知疲倦、永不自滿的躬踐精神。在對待知識學習上,“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1]P226,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好學精神的一個絕好注腳:每日每月學所不知的新東西,又每日每月習已學過的東西,學而時習,溫故知新,這就是好學。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推崇孔子,極高地評價: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鬃印墩撜Z》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如一座精神寶庫,今天仍然值得我們?nèi)W習研究總結。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
[2]“孔子家語”譯注[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