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如
(廣西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00)
從大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視角評析大學英語教材*
——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大學英語》(第三版)教材為例
周湘如
(廣西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00)
以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材評價標準包括教材目標的評價、教材內容選擇與設計的評價、使用教材可選的教學方法評價、教材組織結構評價等方面。根據(jù)教材評價標準對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系列教材進行分析評價,可以發(fā)現(xiàn)這套《大學英語》系列教材既有許多適應大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優(yōu)勢,同時也存在一些諸如精讀教材與聽說教材脫節(jié)、教材的操作難度大、中國文化內容涉及少等問題,并對存在問題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材;評價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第三版)系列教材,是根據(jù)2004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要求,是在總結使用《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的試用本版、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一套適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優(yōu)秀教材。這套教材是為了適應我國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而修訂的多種類、立體化的教材,它體現(xiàn)了當今大學英語教材發(fā)展方式的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的趨勢。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使用者近年來使用該教材的體會,結合大學生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對這套大學英語教材進行分析評價是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外語學習者盡快地掌握所學語言,并能成功地使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我們知道教材是人們按照一定教學目標,遵循相應的教學規(guī)律組織起來并發(fā)展著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的知識系統(tǒng),它的本質特性是作為教學資源尤其是學習資源而存在,其基本功能就是教學功能。英語教材評價的目的就是探討英語教材編寫的標準和教學內容的編排合理性,及滿足既定教學目標的程度。根據(jù)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以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材評價指標應當從教材編寫目標、教材內容選擇與設計、使用教材中的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教材組織結構的完善等方面來分析大學英語教材的具體情況。
(一)教材編寫目標評價。我國2004年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把英語教學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必然導致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的適度變革。從當前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來看,大學英語教材在編寫目標上應體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一是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作為教材編寫的目標;二是通過變革教材具體內容與形式促進大學生英語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
(二)教材內容選擇與設計評價。以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材,它的內容主要涉及的是交流活動中的內容,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使用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等。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功能和話題。語言技能指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及其綜合運用能力。情感態(tài)度指影響學習過程和效果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英語的動機、需要、興趣等。
(三)教材使用中教學方法評價。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茖W、合理地評價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教學方法是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二是教學方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三是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教學規(guī)律,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四是教學方法能否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
(四)教材組織結構評價。教材組織結構是將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組織架構。合理的教材組織結構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同時也影響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學生學習策略的形成。大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教材要求在組織結構上符合以下的原則:由易到難,從簡到繁;呈螺旋式排列,重難點要有一定的復現(xiàn)率;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有嚴謹?shù)慕Y構性與系統(tǒng)性。
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亞芬任總主編的《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從試用本問世到第三版完稿使用,幾經修訂,歷時二十余載,使用學生達數(shù)千萬,總發(fā)行量上億冊。這套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影響了我國一大批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根據(jù)以大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材評價標準對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第三版)教材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該系列教材的確有它的優(yōu)勢之處。
(一)《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目標。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第三版)系列教材作為綜合性英語教材,融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教學理念。它除了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外,還擔負著發(fā)展學生交際能力的重任。教材的最終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他們逐漸形成一種持久的、能夠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提高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例如,它的精讀教材用書,將教材目標分解為一個個的單元化教材目標。單元的內容設計緊扣單元目標展開,使教學目的明確,主題突出,增強學習的透明度與方向性。每個單元的一個個的小教學目標又形成單元的大教學目標。以單元話題為中心,展開語言的學習,并在單元中設有支持各目標的相應板塊??梢姟洞髮W英語》教材在編寫目標上是非常明確和先進的。
(二)《大學英語》教材內容選擇與設計。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從語言能力、語用能力、社會文化能力和語篇能力四個方面來看上海外語出版社的《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可以看出它是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看,《大學英語》精讀教材學生用書每個單元的課文前有Warm-Up Questions,課后練習有Reading Aloud and Memorizing、Spot Dictation、Oral Practice;聽說教材學生用書每冊十六個單元,設八個話題,每單元設有Part A Micro-listening;Part B Macro-listening;Part C Oral Practice;Part D Home Listening。通過合理選取教材內容以達到以下交際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聽力技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語篇水平上的聽力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多種交際功能,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單句和成段說話的能力。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來看,《大學英語》教材不但在聽說教材用書里而且在精讀教材用書里多個單元的口語訓練部分安排了角色扮演(role play)活動和合作活動(pair work)。從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來看,在教學內容中它把文化分為兩個層面:即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大學英語》教材中適時融入介紹、告別、聚會、學習、就業(yè)、社會、人文等文化因素的介紹,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領會“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使其文化能力和語言能力同步提高。在教材內容的其它方面也可以發(fā)現(xiàn)該教材類似的精心選擇與設計。
(三)《大學英語》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使用?!洞髮W英語》教材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圍繞話題開展活動。每個單元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功能項目為主線,組織和安排了聽、說、讀、寫、譯活動。它體現(xiàn)了英語學科特點,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能力。這些教學方法的采用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有幫助的。
(四)《大學英語》教材的整體組織結構。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教材的整體組織結構分析來看,該教材是一套以學生用書為核心,以配套用書和音像制品為支持的立體化配套教材,具有整體規(guī)劃、設計、編寫的特點。該教材的配套系列有學生精讀用書、泛讀用書、聽說用書、快速閱讀、語法與練習、教師用書、掛圖、卡片、聽力磁帶、課文朗讀磁帶,多媒體光盤、課件等。精讀學生用書由10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都配有Text,New Words,Poem,Word Power,Usage,Structure,Reading Skill,Reading Passage,Writing。教材在組織單元內容時采用的編排模式是每個單元以一個話題為中心,通過語言功能和結構的板塊,將語言素材串成一體。如《大學英語》精讀學生用書第二冊共有十個單元,供一個學期使用。每一單元由課文(Text),生詞(New Words)和短語(Phrases& Expressions),注釋(Notes),練習(Study&Practice)閱讀理解(Reading Activity)和有引導的寫作(Guided Writing)六部分組成,形成了整體性、系列化。特別是書中第五單元和第十單元后設有自測題(Test Yourself),可幫助學生復習并鞏固前面所學過的內容。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三版)重視了教材的思想性和文化內涵,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經典性與時尚性的融合,科普性與文學性的融合,并結合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滿足了教學的基本的需要。但是,仔細分析《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三版)仍然存在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系列教材安排方面有脫節(jié)、在精讀教材內容選取上難度偏大,這樣導致教學操作有困難。如精讀教材與聽說教材脫節(jié),兩者的深淺度相差較大,教材的操作難度較大,教師的備課與授課難度也大,信息量大,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達到最有效的課堂授課效果,對教師整合信息資源的能力,課堂授課的能力等提出很高要求,對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也較少涉及。希望以后在對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第三版)教材進行修訂時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系列教材的內容銜接與整合?!洞髮W英語》系列教材中精讀教材與聽說教材在內容銜接、難易程度等方面要做更好地銜接和整合;該套教材吸收了交際法的一些思想和原則,但精讀教材的生詞量高達8-10%,配以大量的詞語知識的練習,使得教學過程中容易偏向以知識傳授為中心,難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交際技能;應整合好系列教材中的精讀、泛讀、聽說、快速閱讀、語法與練習內容,使系列教材內容有機銜接和融合為一體,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
(二)提高教師使用該教材的可操作性。《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知識量大,內容豐富,教師實施教學的課時數(shù)卻是有限的,一般每周4課時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要處理好五種教材根本不可能完成。在課堂上教師基本上以講解精讀教材內容為主,很難顧及其他教材內容的使用,只能布置課外自學,輔之以課堂檢查,這樣的教學效果實際上并不理想;應降低精讀教材難度,減少課文生詞量。抽檢精讀教材學生用書第二冊第十課,課文長度980詞,專有名詞不算,編者列出的生詞總量有81個,占課文詞匯總數(shù)的8.3%。這樣的課文一般要在教師精心講解下才能讓學生正確充分地理解,很難以此為材料進行口語訓練。同時出版社也應該加大對教材使用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使用教材的整體水平。
(三)適當增加中國文化元素的內容篇幅。由于長期接觸西方語言材料,許多學生在談起西方文化并不陌生,但談及中國文化時卻不知如何表達,以至于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超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就是與大學英語教材對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涉及很少有很大關系。有學者對《大學英語》精讀教材1-4冊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全套教材文章總數(shù)為64篇,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僅有1篇(其主題是中西教育方式比較),中國文化的比重僅占6.25%,這樣的內容編制會使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在雙向的跨文化交際中遇到困難。所以要適度增加中國文化元素的內容篇幅。
[1]舒白梅,向宗平,等.英語課程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曾天山.教材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Littlewood W.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5]高等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組.教材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2,(12).
[6]黃泰銓 交際法教學述評[M].成都:四川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7]張鶴,國曉華從教材理論發(fā)展的三個方面看教材評價[J].當代教育論壇,2005,(11).
H319
A
1006-5342(2011)01-0122-03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