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秀,范立君
(吉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歷史學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商會研究的多元化取向
譚玉秀,范立君
(吉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nèi)商會研究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形成了專門的研究機構與人員,發(fā)表了數(shù)量可觀且高質(zhì)量的商會史論著,整理出版了商會檔案資料匯編,圍繞商會舉辦了各種學術研討會,積極地開展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還運用多學科知識探討商會,借助多種理論模式,使考察商會的視角愈加開闊,研究趨于多元化,推動了商會史研究的縱深發(fā)展。
國內(nèi)商會研究;多元化;商會史
商會在中國社會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理應成為國內(nèi)史學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十年動蕩期間,中國國內(nèi)商會史研究無人問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中國早期資產(chǎn)階級的研究,商會逐漸納入學者的考察視閾,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商會史研究的熱潮,使之成為一門顯學。經(jīng)過30年的快速發(fā)展,國內(nèi)商會史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來已有多位學者對之進行了歸納總結①,受其啟發(fā),筆者欲對國內(nèi)商會研究的多元化取向進行探討。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商會史研究最早發(fā)端于日本學者和美國學者,國內(nèi)學者出于政治的考慮,幾乎無人對商會展開專題研究,只是在討論資產(chǎn)階級時會涉及商會對革命的不支持態(tài)度[1](P79)。直到20世紀80年代,商會作為“資產(chǎn)階級的主要團體”,其研究價值才逐漸被人發(fā)現(xiàn)并公開提出,在隨后的20余年中,商會史研究漸漸升溫,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重要的新興領域[2](P148),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了這個隊伍,形成頗具規(guī)模的研究機構與基地,各種高質(zhì)量的論著不斷問世。
中國商會史的具體研究起步于商會檔案的整理。1980年冬,在章開沅的倡導下,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開始醞釀與蘇州檔案館共同整理研究蘇州商會檔案,此項工作于1982年正式啟動。1981年初,天津市檔案館和天津社會科學院亦把整理天津商會檔案全宗列為重點項目。5月,兩家單位抽調(diào)人員組成編輯組,開始工作。同時,復旦大學歷史系與上海市工商聯(lián)合會史料室亦合作整理編輯《上??偵虝妨蠀簿帯?。北京方面,則有虞和平選編中華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史料之計劃。這些史料整理計劃的推動,為商會史研究的蓬勃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P150)在對商會檔案的整理、研究和利用過程中,章開沅、馬敏、朱英、徐鼎新、虞和平等一批最早專注于商會史研究的學者不斷地成長壯大。這一時期,伴隨著商會檔案的挖掘整理,武漢、上海、天津、北京等四地成為全國商會史研究的中心。其中,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還成立了中國商會研究中心,引領著國內(nèi)商會史研究向更高層次前進。中國商會史研究會亦于1998年10月在天津成立。如今,20多年前較早從事商會史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已成為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骨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大多已經(jīng)年齡偏大,培養(yǎng)更年青的研究者已迫在眉睫。令人可喜的是,商會史對不少青年研究者仍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都與商會和同業(yè)公會緊密相關,其中不乏優(yōu)秀者,他們的加入使商會史研究隊伍后繼有人,為商會研究注入了綿延不斷的新鮮活力。[3](P45)
由上可知,中國國內(nèi)商會研究已經(jīng)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平臺,還擁有一批高學歷、高素質(zhì)的中青年研究人員,這如同是“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使國內(nèi)商會研究具有堅實的后盾。
迄今為止,中國國內(nèi)學者發(fā)表了數(shù)量可觀且高質(zhì)量的商會史論著。就論文而言,全文內(nèi)容涉及商會的論文高達7 000余篇,以商會為主題的有300多篇。為數(shù)不少的文章曾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學術月刊》、《史林》等高端學術刊物上發(fā)表,這表明商會史的研究受到了學界的高度重視與認可。從著作方面來看,各種佳著陸續(xù)出版,推動著商會史研究走向深入。如,徐鼎新、錢小明的《上??偵虝罚?902-1929)》(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虞和平的《商會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馬敏、朱英的《傳統(tǒng)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巴蜀書社1993年版)、朱英的《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馬敏的《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再版)、朱英的《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社團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朱英的《近代中國商人與社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此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整理的蘇州、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的商會檔案,歷經(jīng)多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出版了多本檔案資料叢書,如章開沅、劉望齡、葉萬忠等主編的《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一輯)(1905—1911)》(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馬敏、祖蘇主編的《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二輯)(1912—1919)》(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天津市檔案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等三家單位聯(lián)合整理的《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03—1950)》全五卷已分別于1989年、1992年、1996年、1997年、1998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各種有關商會史的學術佳著迭出的同時,從1986年至今,蘇州、武漢、南昌、香港、平遙、無錫、武夷山、天津等地多次舉辦直接以商會為主題或夾雜商會內(nèi)容的國內(nèi)外學術研討會,開展學術交流。
1986年,蘇州舉辦了以“近代中國商會與資產(chǎn)階級”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1987年5月在武漢舉辦“對外經(jīng)濟關系與中國經(jīng)濟近代化”國際學術討論會,發(fā)表了虞和平、陳來幸的商會文章。1988年11月南昌的“第二次中國資產(chǎn)階級”學術討論會上,又有朱英、胡光明等人提交了商會研究的論文。1994年8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舉辦“商人與地方文化”學術討論會,側重討論商人與地方社會、及文化的互動。1996年、1998年,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分別舉辦了第一屆及第二屆的中國商業(yè)史會議,與會論文與商會史研究關系密切。
1998年7月,天津社會科學院與該市多家單位在津聯(lián)合舉辦“首屆商會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共有60余篇論文發(fā)表。商會史研究被推至一個高潮。2000年分別有兩次相關會議在香港與湖北召開,7月6—8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商業(yè)史國際研討會”以“中國商人、商會及商業(yè)網(wǎng)絡”為討論的主題。同年8月,在湖北十堰召開的由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的“經(jīng)濟組織與市場發(fā)展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亦有6篇論文涉及到商會。[2](P150-152)
2001年5月3—4日,無錫市場協(xié)會、無錫市商會等主辦了“市場經(jīng)濟與商會”國際研討會。2004年3月28—31日,由中國商業(yè)史學會等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承辦的中國商業(yè)史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舉行,50余人出席了此次商業(yè)史盛會,天津社會科學院的宋美云提交了題為《近代商會化解金融風潮之探析——以天津為例》的文章[4](P11)。
就整個商會史來說,2004年是頗具紀念意義的一年。在百年前的1904年,正值晚清政府頒布《簡明商會章程》,揭開了中國商會發(fā)展的序幕。在此背景之下,2004年9月9—11日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山西平遙中國商會博物館、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的“商會與近現(xiàn)代中國暨紀念中國商會成立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可謂適逢其時。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40余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提交了30余篇論文與報告。與會學者圍繞大會主題,不僅強調(diào)了中國商會史研究的重要意義,回顧與總結了中國商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而且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和學識特點出發(fā),就會館、公所與商會的制度變遷、商會的經(jīng)濟職能與地方社會、商會與近代國家政權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爭鳴。[5](P177)
2005年10月21—22日蘇州市檔案局(館)與華中師范大學近代史研究所在蘇州聯(lián)合主辦“近代中國社會群體與經(jīng)濟組織暨紀念蘇州商會成立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地區(qū)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商會史等課題舉行了七場研討會,對35篇最新史學研究論文成果進行了評議。[6](P1)2005年8月19—22日,無錫社會經(jīng)濟比較研究所等在無錫主辦了“改善民間商會法律環(huán)境及治理結構”國際學術研討會。
此外,近年召開的一些以國家與社會、現(xiàn)代化、辛亥革命、城市、鄉(xiāng)村與社會等為主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不少學者提交了有關商會史的論文。如,2006年8月25—27日在蘇州召開的首屆“晚清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許冠亭、王國平討論了官、民、洋三元互動格局中的商會與中美公約交涉及抵制美貨運動。[7](P186)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國內(nèi)各種與商會有關的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推動了商會史走向縱深,也表明商會史仍然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商會史研究能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蓬勃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近30年來,中國國內(nèi)商會史研究形成了由點到面,再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的特點。最初只是把商會看作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組織,這勢必束縛了研究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隨著國內(nèi)外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成果輸入國內(nèi),使國內(nèi)學者眼界大開。加之,許多學者到國外進修,受到國外先進史學理論的熏陶,他們開始運用現(xiàn)代化理論、公共空間、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等模式,從社會學、法學、經(jīng)濟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來考察中國近代商會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力求多維度地再現(xiàn)歷史的真實面相。
20世紀80年代末,現(xiàn)代化理論開始運用于史學研究,商會史研究亦受其影響,呈現(xiàn)出繁榮的景象。馮筱才指出,1980年代末,“現(xiàn)代化”的分析框架開始在中國商會史研究者中興起。開始,朱英等學者著重討論的是商會組織的“近代性”與“傳統(tǒng)性”。隨后馬敏提出“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概念,認為中國早期資產(chǎn)階級(以商會成立為形成的標志)是“早期現(xiàn)代化的主干載體”。虞和平則從“商會與資產(chǎn)階級自身現(xiàn)代化”以及“商會在早期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兩個層面,對商會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析,建立了此一論式的主流地位。[2](P150-160)王仲以蘇州商會為例,探究南京國民政府十年期商會自身的現(xiàn)代化。[8](P83)宋美云通過對近代天津商會的個案研究,探析其屬性、職能以及與政府的關系,有助于加深人們對商會在市場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認識[9](P21)。
愈來愈多的學者借助國家與社會理論來探討商會史,譬如,王春英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探析了清末商會的成立形式,并指出當商部的命令被下達到地方執(zhí)行時,“國家”的觀念在具體執(zhí)行者那里被淡化,而代之以地方商人群體的利益觀念[10](P73)。朱英的《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是近代中國商會與市民社會研究的力作。他從整理卷帙浩繁的蘇州商會檔案入手,致力于探究清末民初的市民社會與公眾領域,從新的角度彰顯商會問題的重要性與商會檔案的價值。江華以蘇州商會為切入點,站在全球的視角,重點考察晚清時期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指出國家的選擇性培育導致了國家與社會之間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不平衡發(fā)展,這是中國公民社會的例外之處。[11]159這些研究成果使此領域的學者對中國近代商會的認知更為深刻。
隨著交叉學科知識的運用,史學工作者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單一的研究視閾來考察商會,而是從多維度解析商會的演變、商會的各種功能、商會與其他團體及國家的關系,等等。王紅梅指出,中國近代商會法律制度的建立,不僅為中國近代民間社會力量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而且提高了商人的法律地位,并為中國近代經(jīng)濟立法和執(zhí)法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基礎[12](P173)。蔡曉榮指出,商會解決華洋商事糾紛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有利于糾紛的解決并保護華商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對刺激當時商界的立法自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3](P107)。還有虞和平、劉紅娟、付海晏、張學軍、孫炳芳等進一步討論了商會的司法調(diào)節(jié)功能。[14]除了考察商會功能之外,部分學者還剖析了中國近代商會群體。郭太風認為,上海商會的紳商體制瓦解于辛亥革命期間[15](P8)。朱英闡明商會領導群體以經(jīng)濟實力較雄厚的商董居多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也是中外商會的共同特征,并非工商界上層人物有意挾其實力控制選舉和壟斷商會領導權[16](P34)。中國近代商會與國家的關系也較為復雜,學者們常常以重大歷史時期為考察時段,探研商會與政府的互動關系。鄭成林分析了1927—1936年商會與國民政府之間的關系。他分析得出,政府與商會的關系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隨著社會的演進而變化,在政治、經(jīng)濟層面有著不同的內(nèi)容,僅僅歸結于政治上的互動或用一個模式加以概括則很可能失之簡單或片面[17](P124)。張福記探析了抗戰(zhàn)前南京國民政府與商會的關系[18]。朱英指出,國民黨從最初確立取消商會的策略,轉而承認商會與商民協(xié)會并存,到最終決定取消商民協(xié)會,允許商會經(jīng)過整頓改組得以繼續(xù)保存,使商會免除了被解散取消的厄運[19](P28)。宋美云還分析了近代天津商會與外國商會的互動關系。她指出,中外商會互動聯(lián)系的建構無疑是中外商人組織間聯(lián)絡最行之有效的形式,不僅促進了天津的商業(yè)發(fā)展,也為天津加入國際商業(yè)貿(mào)易營銷網(wǎng)絡乃至北方和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明顯或潛在的影響[20](P621)。另外,中國近代商會功能趨向于多元化,具有經(jīng)濟、政治參與、司法調(diào)節(jié)與教育等多種功能。魏國棟對華盛頓會議前后天津商會活動進行了考察,他指出,1921年末的華盛頓會議,引發(fā)了全國各地聲勢浩大的民眾運動。天津商會領導廣大津埠民眾,進行了一系列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天津商會自主進入非官方“公域”,通過合法渠道闡釋自身意愿,對政府的外交活動構成了制衡與支持的態(tài)勢。[21](P157)宋美云以天津商會為中心,探討了近代城市公共環(huán)境整治與非政府組織參與的問題。她認為,商會組織參與城市公益事業(yè)不僅是自身的需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是否重視和保護公民權利的重要標志,它與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22](P134)。魏海巖考察了商會與中國近代廣告發(fā)展的關系。他指出,在廣告立法、廣告管理、廣告知識傳播以及組織廣告活動等方面,商會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3](P107)
此外,在上海、蘇州、天津、漢口等地商會研究成果日漸豐碩的前提下,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內(nèi)陸地區(qū),如濟南、青島、新疆、河北、南昌、沈陽、廣西等地商會。崔恒展、黨明德指出,濟南商會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商會一樣,也發(fā)揮了不容抹煞的積極作用。[24](P4)李云濤等分析了解放前的沈陽商會[25]。李英銓、盛雷考察了抗戰(zhàn)勝利前后李先良與青島市商會關系的演變[26]。張芳霖以南昌商社檔案為研究基礎,闡析了民國時期南昌商會組織的分化與重組[27]。這些成果使商會研究內(nèi)容更為豐富,為比較研究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國國內(nèi)商會研究不僅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形成一批頗具規(guī)模的高素質(zhì)科研人員,整理出版了大量的資料匯編與論著,積極地開展學術交流,特別是近些年來學者們運用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從多個層面去考察中國近代各個時段不同區(qū)域的商會,其多元化取向日益凸顯,學術成果喜人。但是,其中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學術界對商會檔案資料的挖掘、整理的熱度應進一步加強,諸如蘇州、天津、上海等地商會檔案已經(jīng)出版,大連、沈陽等地也在開展,卻未見成效,因此要積極呼吁各地相關部門搶救整理資料,為今后研究提供豐厚的文獻資料。其次,商會史考察的時空范疇與視角雖有所拓展,但除了對上海、蘇州、天津等地商會投入大量精力外,其他地區(qū)處于零星涉獵的孤立狀態(tài),學者們著力探究清末民初的商會,而討論1927年以后商會的研究成果亦不多。再次,運用比較史學分析中國商會史的高質(zhì)量論著尚未見及,亟需改善。最后,運用多學科理論闡釋商會史的過程中要避免生搬硬套。
注釋:
①徐鼎新:《中國商會研究綜述》,《歷史研究》1980年第6期;虞和平:《近八年之商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胡光明、宋美云、任云蘭:《首屆商會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1998年第6期;馬敏:《商會史研究與新史學的范式轉換》,《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鄭成林:《商會與近現(xiàn)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2004年第6期;應莉雅:《近十年來國內(nèi)商會史研究的突破和反思》,《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4年第3期;朱英:《商會史研究與中國近代史相關領域的拓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1]章開沅,劉望齡.從辛亥革命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性格[J].新華月報,1961,(12).
[2]馮筱才.中國商會史研究之回顧與反思[J].歷史研究,2001,(5).
[3]朱英.商會史研究需要新突破[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4]宋美云.近代商會化解金融風潮之探析——以天津為中心的考察[J].歷史教學,2005,(3).
[5]鄭成林.商會與近現(xiàn)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J].歷史研究,2004,(6).
[6]張海雷.蘇州市檔案局舉辦商會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J].檔案與建設,2005,(11).
[7]許冠亭,王國平.官、民、洋三元互動格局中的商會與中美工約交涉及抵制美貨運動[A].首屆“晚清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蘇州,2006.
[8]王仲.民國時期商會自身的現(xiàn)代化(1927—1937)——以蘇州商會為例[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9]宋美云.論商會在市場化進程中的作用——以近代天津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10]王春英.官商互動中的多元圖景呈現(xiàn)——清末商會成立形式再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11]江華.全球視野中的晚清國家與社會:基于蘇州商會的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9).
[12]王紅梅.近代商會法律制度與中國法制近代化[J].社會科學輯刊,2007,(1).
[13]蔡曉榮.論清末商會對華洋商事糾紛的司法參預[J].學術探索,2006,(1).
[14]虞和平.清末民初商會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設[J].學術月刊,2004,(4);劉紅娟.近代中國商會商事公斷處職能研究的啟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5);付海晏.民初商事公斷處:商事裁判與調(diào)處——以蘇州商事公斷處為個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張學軍,孫炳芳.直隸商會的法制活動述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15]郭太風.辛亥上海商會紳商體制的瓦解及其影響[J].學術月刊,2001,(9).
[16]朱英.關于近代中國商會領導群體幾個問題的再探討[J].江漢論壇,2006,(8).
[17]鄭成林.1927—1936年國民政府與商會關系述論[J].近代史研究,2003,(3).
[18]張福記.抗戰(zhàn)前南京國民政府與商會關系[J].史林,2001,(2).
[19]朱英.再論國民黨對商會的整頓改組[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5).
[20]宋美云.近代天津商會與外國商會互動聯(lián)系的建構[A].第二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C].2000.
[21]魏國棟.華盛頓會議前后天津商會活動之考察[J].社會科學研究,2007,(2).
[22]宋美云.論城市公共環(huán)境整治與非政府組織參與——以近代天津商會為例[J].天津社會科學,2006,(4).
[23]魏海巖.商會與中國近代廣告發(fā)展——以蘇州商會為例[J].東南傳播,2008,(6).
[24]崔恒展,黨明德.濟南商會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25]李云濤,張巖峰,譚健,張楊.解放前的沈陽商會[J].蘭臺世界,2004,(11).
[26]李英銓,盛雷.抗戰(zhàn)勝利前后李先良與青島市商會關系的演變[J].東方論壇,2008,(3).
[27]張芳霖.民國時期南昌商會組織的分化與重組——南昌商社檔案研究[J].歷史檔案,2004,(4).
Multiple Approaches in Studying Commercial Chambe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an Yuxiu,Fan Liju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tudy of commercial chambers in China has made rapid progress,with specialized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staff,who have publish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high-quality books and papers on the history of commercial chambers.The academic symposium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xchange and spread the influence.The study of commercial chambers with various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patterns has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research and pushed the history commercial chambers to a new height.
study of commercial chambers in China;multiple approaches;history of commercial chambers
K25
A
1673-1573(2011)03-0098-05
2010-10-1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09YJC770025);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00471257)
譚玉秀(1975-),女,吉林東豐人,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民國社會經(jīng)濟史;范立君(1970-),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民國社會經(jīng)濟史。
責任編輯、校對:艾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