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賢平
(漳州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透視吳敬梓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
呂賢平
(漳州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
緣于吳敬梓的創(chuàng)作對于家鄉(xiāng)惡俗多有揭露與抨擊,歷來以為吳敬梓十分厭惡他的家鄉(xiāng)全椒,這其實誤解了他對故鄉(xiāng)的那份深情。吳敬梓的時代,封建社會行將就木,吳敬梓感受到末世的種種征兆,《移家賦》及《儒林外史》等作品對于家鄉(xiāng)全椒社會惡劣風氣的描寫是這種環(huán)境下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宗法家族觀念在吳敬梓的思想中占據(jù)顯要的位置,吳敬梓對故鄉(xiāng)全椒充滿感情,這種情感本質(zhì)上說是家族對于他的影響至深之故,它是吳敬梓文學(xué)創(chuàng)作源泉,也是我們理解吳敬梓其人其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吳敬梓;故鄉(xiāng)全椒;家族;情感
吳敬梓的時代,封建社會行將走完它的歷程。顧炎武在《華陰王氏宗祠記》中說:
嗚呼!至于今日而先王之所以為教,賢者之所以為俗,殆漸滅而無徐突!列在給紳而家無主拓,非寒食野條則不復(fù)薦其先人;期功之慘,遂不制服,而父母之喪,多留任而不去;同姓通宗而不限于奴仆,女嫁,死而無出,則責償其所遣之財,婚媾異類而脅持其鄉(xiāng)里。利之所在,則不愛其親而愛他人,于是機詐之變?nèi)丈?,而廉恥道盡。其不至于率獸食人而人相食者幾希矣。[1]
步入晚期的封建社會,官場黑暗,士風頹墮,宗法家庭中爭產(chǎn)奪權(quán)的故事不斷上演,到處都散發(fā)出霉爛腐臭的氣息。吳敬梓以切身的遭際以及對現(xiàn)實的敏感覺察到封建社會末世的這種征兆,小說《儒林外史》中即有不少的篇幅借寫五河縣的衰風頹俗來影射家鄉(xiāng)全椒的風氣,第四十六回回目中就直接點明“五河縣勢利熏心”,第四十七回借余大先生之口說:“表弟,我們縣里,禮義廉恥,一總都滅絕了!”(《儒林外史》第547頁)作者甚至在小說中直接斥罵:“其風俗惡賴如此”。(《儒林外史》第510頁)小說中虞華軒在五河縣的憤世嫉俗便包含有吳敬梓青年時期叛逆的影子,天目山樵評曰:“窮而在下,又嫉于薄俗,故為矯激之行,不及諸君之深厚。蓋世運愈衰而賢者亦不免與化推移也”[3];《移家賦》中所寫全椒社會,商賈與官宦士紳狼狽為奸,到處奸詐橫行。桑梓故交的郭肇鐄感同身受,他在《贈吳聘君敬梓》詩中說:
決計辭鄉(xiāng)縣,江村繞白沙。君原工卜宅,我近欲移家。桑梓清流賤,魚鹽小市嘩,秦淮春漲后,消息問靈槎。[4]
“桑梓清流賤,魚鹽小市嘩”的感觸與吳敬梓何其相似!
大約因為吳敬梓在《移家賦》和小說《儒林外史》中對于家鄉(xiāng)全椒社會的描寫,并對家鄉(xiāng)惡俗的風氣給以淋漓的抨擊,歷來以為全椒的世風人情是極其惡劣的。胡適說:
“全椒人只曉得他是一個敗子,不認得他是一個名士。故他最不滿意于他的本鄉(xiāng)人?!锻馐贰分薪栉搴涌h來痛罵他的本縣。(看第四十七回。)他所以要離開鄉(xiāng)土,寄居南京,大半也是由于他厭惡全椒人的心理?!保?]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駐足此一層面去理解吳敬梓對于家鄉(xiāng)全椒的印象與情感則未免看低了他和他的作品。
魯迅稱許吳敬梓《儒林外史》的創(chuàng)作能夠“秉持公心,指擿時弊”[6],而對于家鄉(xiāng)惡俗風氣的認識和批判,吳敬梓也懷抱同樣的胸襟,小說中對造成此類風氣的封建官僚士紳們給以最大的憎恨和蔑視,在“五河的風俗”描寫中,對鹽商暴發(fā)戶,以及丟掉自己的出身去諂媚鹽商的世家子弟給以最尖刻的嘲弄。大環(huán)境之下,全椒確實變了,“誰為倒屣之迎,空有溺廬之辱”的炎涼世態(tài),“鬼嗤謀利之劉龍,人笑苦吟之周樸”[7]之惡俗世風都無處不在。實際上又何止全椒的改變?吳敬梓的友人程廷祚寫給程晉芳的信中也表達出與吳敬梓相似的感受和憤懣:
“觀宋明之季,忠義廉節(jié)盛于前古,其關(guān)系之故可知也。近日置此事于不問,故賢否混淆,日流于頑鈍無恥而不自知?!蛞匀诵幕璞斡诶L俗馳突于巧詐,若此之甚也?!保?]
即便吳敬梓的筆沒有觸及全椒的官僚機構(gòu),但在這些惡俗及市儈的背后無不隱身著封建權(quán)力機構(gòu)以及它賴以生存的地主、士紳階級等,他們將全椒的社會變得渾濁不堪,而全椒僅是當時的封建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一個縮微的圖畫。
吳敬梓的經(jīng)歷和遭遇,全椒人將他看作是敗家子,甚至投以嘲諷鄙視的目光,夾以肆意的攻擊,這使他十分痛苦并對他影響極大。“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9],科場的蹭蹬,“落魄諸生十二年”(《吳敬梓詩文集·減字木蘭花》第56頁)使他看清了科舉取士的弊端;父親死后族人對于家產(chǎn)的侵奪,使他在近親臉上看到貪婪殘暴;從“兄弟參商,宗族詬誶”、“販鬻祖曾,竊貲皂隸”中認識到“宗周貴裔”的墮落和祖風世德的敗壞。(《吳敬梓詩文集·移家賦》第10、8頁)吳敬梓嘲諷惡賴之風俗,其意旨是要揭露并譴責制造這種社會風氣的禍首,筆鋒所指是那個社會,那種制度,而決不僅限于他所生活的故鄉(xiāng)全椒,明乎此,我們才不會因為五河風俗的描寫誤解了吳敬梓對于故鄉(xiāng)全椒的情感。
吳敬梓的移家實在有很多難言之隱??婆e落第、士紳們的冷嘲和鄙視、一場由族人挑起的家難以及當時社會普遍的市儈之風的盛行,都促成他叛逆性格的發(fā)展,在《移家賦》中作者說:“至于眷念鄉(xiāng)人,與為游處,似以冰而致蠅,若以貍而致鼠,見幾而作,逝將去汝?!保ā秴蔷磋髟娢募返?1頁)他用十分激進的思想去對抗泛濫于故鄉(xiāng)士紳階層中的精神的腐朽與墮落,33歲移家南京是為了擺脫家鄉(xiāng)的惡俗,逃避社會加給他的種種輿論,他以能盡早脫離這一社會環(huán)境為快事。
全椒吳氏家族的發(fā)展,從一介平民而成為本地的名門望族的歷史始終讓吳敬梓無比的自豪,這種門第的自豪感伴隨著吳敬梓一生,是他賴以生存和抗御外界各種惡和丑的精神支柱,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斷地述家風,陳祖德,保持著吳家門第的自豪感,追根溯源,是全椒這方鄉(xiāng)土曾經(jīng)給了吳氏科舉家族旺盛的活力,王又曾在《書吳征君文木山房詩集后》說:“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shù)全椒吳”,金和《儒林外史跋》中云:“明季以來,累葉科甲,族姓子弟聲氣之盛,儼然王謝”(《儒林外史研究資料》第17、128頁),祖輩們辛勤地耕耘在這里結(jié)出了豐碩果實,而如今他們的精神和肉體都凝結(jié)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吳敬梓又如何能夠忘卻!生于斯而長于斯,這方水土給了他充足的養(yǎng)分。移家后,熟悉的朋友、親近的族人、善良樸素的鄉(xiāng)親不時會在腦海浮現(xiàn),這些也使他不能忘懷故鄉(xiāng)?!段魇萏酶琛分袑懙溃骸坝麑⑴f宅重經(jīng)營,手持錢帛告田父,昔吾先人此環(huán)堵,多年侵奪勿復(fù)言”,這些與祖輩生活在一方水土之下的鄉(xiāng)鄰村翁會使他油然生出親切感,盡管鄉(xiāng)鄰父老或許為生活所迫,對吳氏的祖居地有所侵占,吳敬梓即給以理解和寬容。草堂上有明末崇禎皇帝詔語:“(西墅)一輪明月,高擬鹿門”,詩中說:“明月空傳天子詔,歲時瞻仰付村翁”,他引以為榮并愿付草堂給村翁瞻仰。(《吳敬梓詩文集》第13頁)吳氏祖祖輩輩的基業(yè)與全椒密不可分,這個家族對這方水土的情感積淀已經(jīng)流入家族子弟的血液中,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割舍掉。后世的評論者總是以作者小說中對五河縣惡俗的嬉笑怒罵來證明他對故鄉(xiāng)全椒的厭惡之情達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這種看法未免片面,小說所描寫的惡和丑確有不少源于他家鄉(xiāng)全椒發(fā)生的本事,作者的《文木山房集》中也有不少詩篇明白表達出來。前文已述,作者所刻畫的只不過是一個極具典型性的中國封建社會人情世態(tài)的縮影,五河也好,天長也罷,都會發(fā)生著,但決不僅僅只是在全椒發(fā)生。詩《小橋旅夜》作于吳敬梓移家南京前一次遠游:
客路今宵始,茅檐夢不成。蟾光云外落,螢火水邊明。早歲艱危集,窮途涕淚橫。蒼茫去鄉(xiāng)國,無事不傷情。(《吳敬梓詩文集》第15頁)
作者的心里充滿糾葛和斗爭。生活的困境太多,為有所改變要移家,而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令他生出許多畏懼之心,“蒼茫去鄉(xiāng)國,無事不傷情”,家未離而愁苦已滿懷,進退兩難的境地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激蕩,這種情境一直縈繞著他,對于全椒,吳敬梓有著難以割舍的眷念,《移家賦》記錄下他對故鄉(xiāng)的緬懷、留戀,卻又不得不離開的心理沖突。
懷著對故鄉(xiāng)惡俗的憤激而“逝將去汝”,帶著激憤,未免倉促之間下了移家的決心,即便《移家賦》中所寫為著能夠逃脫而慶幸時,作者卻又化用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云:“土云信美,客終畏人”(《吳敬梓詩文集》第7頁),已見出戀鄉(xiāng)的端倪。而真的移家后,生活并不如意,由恨到念,情感的轉(zhuǎn)變是他在思想漸趨冷靜、并反思自己生活所經(jīng)的歷程后的變化,移家才一年便生出了“失計辭鄉(xiāng)土”、“流浪太無憑”(《吳敬梓詩文集》第19頁)的意思了。當吳敬梓超越了自身的不幸,冷靜地觀察與剖析眾生事態(tài)時,他開始對于故鄉(xiāng)和族人有了別樣的情感,也漸次化解了原來刻骨銘心的仇恨,詩文及小說中表達了他對故鄉(xiāng)人事的寬容心態(tài)。而且,經(jīng)歷了歲月的沉淀,思鄉(xiāng)之情愈見濃郁,以后的生活讓吳敬梓不止一次地意識到,他一直刻意逃離的故鄉(xiāng),其實一直就壓在心頭,故鄉(xiāng)全椒已是吳敬梓布滿傷痕的心上最溫馨的寄居地。
“我們幾年京華塵土中,那得見這樣幽雅景致?宋人詞說得好:‘算計只有歸來是’。果然!果然!”(《儒林外史(第八回“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里遇貧交”)》第113頁)
吳敬梓借小說中婁家兄弟之口舒解自己心中戀鄉(xiāng)之塊壘,在對歸鄉(xiāng)者羨慕之中聊以寄托他對于故鄉(xiāng)深深的眷戀之情,這是吳敬梓心靈深處對于故鄉(xiāng)全椒極真摯的情感流露。當他終于踏上縈思夢繞的故鄉(xiāng)土地,故鄉(xiāng)熟悉的人事讓他倍感親切,故鄉(xiāng)農(nóng)村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他喜悅,對著燕來雁歸的情境,觸景處皆會生情,“春原無處不消魂”(《吳敬梓詩文集》第30頁),這是吳敬梓由衷的感嘆,因為踏上故土,幾年來客居異地的孤寂愁苦,仿佛一下子從心底被沖刷干凈。
對照吳敬梓的詩文去體察、感悟,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對故鄉(xiāng)全椒,對鄉(xiāng)音鄉(xiāng)親有難以割舍的情感。種種旅愁在漂泊流浪的歲月中產(chǎn)生,《風雨渡楊子江》說:“往事隨流水,吾生類轉(zhuǎn)蓬。相逢湖海客,鄉(xiāng)語盡難通”(《吳敬梓詩文集》第16頁)是游子對鄉(xiāng)音的親近與懷戀,《殘春僧舍》云:“客久無鄉(xiāng)夢,愁深有病魔”(《吳敬梓詩文集》第16頁),病魔的產(chǎn)生何嘗不是欲說還休的鄉(xiāng)愁?
懷著對全椒社會惡俗的厭惡而移家南京,《移家賦》記錄下吳敬梓對故鄉(xiāng)的緬懷、留戀,卻又不得不離開的心理沖突,他的心里堆積了很多的矛盾,故鄉(xiāng)的印象始終藏在心底,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漸趨淡漠了勢利的“鄉(xiāng)人”(包括自己的族人)曾經(jīng)帶給自己的傷害,詩文中鄙視和憤慨的內(nèi)容并不多見。
貴為鄉(xiāng)人畏,賤受鄉(xiāng)人憐。寄言名利者,致身須壯年。(《哭舅氏》)
田廬盡賣,鄉(xiāng)里傳為子弟戒。年少何人,肥馬輕裘笑我貧。(《減字木蘭花:庚戌除夕客中》)
偶然買宅秦淮岸,殊覺勝于鄉(xiāng)里。(《買陂塘》)(以上《吳敬梓詩文集》第46、56、60頁)
離開全椒后的吳敬梓,總是以一個漂泊者的身份自居。盡管移居南京時間不短,卻始終以“秦淮寓客”[10]自稱,“客游”、“客思”、“客懷”、“旅人”、“旅況”、“鄉(xiāng)夢”、“鄉(xiāng)土”、“故山”、“轉(zhuǎn)蓬”等詞語在他的詩文中頻繁出現(xiàn),故鄉(xiāng)的印象始終珍藏在他的心底。
殘燈高枕夜,夢里故山遙。(《春興八首(之八)》)故國茱萸從插遍,登高作賦已全虛。(《九日約同從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
紅樹酣荒店,黃花辭故岑。(《雪夜懷王溯山山居二十韻》)
嗟余辭鄉(xiāng)久,終歲不一至。(《挽外舅葉草牕翁》)
行年三十九,懸弧日、酌酒淚同傾。嘆故國幾年,草荒先壟,寄居百里,煙暗臺城。(《內(nèi)家嬌(生日作)》)(以上《吳敬梓詩文集》第20、22、28、48、71頁)
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依戀無處不在,或在夢中,或在對故鄉(xiāng)熟悉的情事回憶中,無不寄托著割舍不斷的綿綿情思。詩《春興八首(之三)》中說:
失計辭鄉(xiāng)土,論文樂友朋。為應(yīng)蓬自直,聊比木從繩。揮麈清風聚,開樽皎月澄。回思年少日,流浪太無憑。(《吳敬梓詩文集》第19頁)
小說中也有動情的描述:
余大先生嘆道:“老弟,你這些上好的基業(yè),可惜棄了。你一個做大老官的人,而今賣文為活,怎么弄的慣!”杜少卿道:“……那從前的事,也追悔不來了?!保ā度辶滞馐罚ǖ谒氖幕亍皽傛?zhèn)成功歸故鄉(xiāng) 余明經(jīng)把酒問葬事”)》第512頁)
吳敬梓甚至要將自己后半生的不如意都歸為遠離故土的緣故,并毫不掩飾他的懊悔之意。
吳敬梓的鄉(xiāng)愁是復(fù)雜的,濃濃深情中也飽含著對逝去的故鄉(xiāng)生活的懷念,這里有鄉(xiāng)親、親情,有追憶、向往,也有愧疚和不安。請看他的《滿江紅》詞:
豈合在,他鄉(xiāng)?。控M合被,虛名誤。盼故山榛莽,先人丘墓。已負耦耕鄰父約,漫思彈鋏侯門遇。再休言、得意薦相如,凌云賦。(《吳敬梓詩文集》第62-63頁)
“田廬盡賣”在鄉(xiāng)人眼中已是一個敗家子,而拋下先人墓塋,流落異鄉(xiāng),就更讓講究孝道的吳敬梓深感辜負了祖輩家傳的孝道、孝思而惶恐,在《乳燕飛(甲寅除夕)》詞中說:“令節(jié)窮愁里,念先人、生兒不孝,他鄉(xiāng)留滯”(《吳敬梓詩文集》第63頁),這也是他對故鄉(xiāng)魂牽夢繞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境的不斷衰敗,吳敬梓不會沒有憂慮焦心,一個偉大的作家也不會習(xí)慣于“賣文為活”的生活,只是他沒有辦法阻止這種頹勢,吳敬梓的詩文反復(fù)詠唱這哀婉的曲調(diào)。
傲岸不羈的吳敬梓滿是失落的心境下,卻總有對故鄉(xiāng)最親切的印象:
從廳后一個走巷內(nèi),曲曲折折走進去,才到一個花園。那花園一進朝東的三間。左邊一個樓,便是殿元公的賜書摟。樓前一個大院落,一座牡丹臺,一座芍藥臺。兩樹極大的桂花,正開的好。合面又是三間敞榭,橫頭朝南三間書房后,一個大荷花池。池上搭了一條橋。過去又是三間密屋,乃杜少卿自己讀書之處。(《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天長縣同訪豪杰 賜書樓大醉高朋”)》第365頁)
這是小說中以吳敬梓為原型的杜少卿故居的描寫,這個書香誘人之所,鮮花點綴,曲徑通幽,處處透著雅趣,讀之令人想往,它蘊含著吳敬梓對故鄉(xiāng)最溫馨的記憶與最溫柔的情感寄托,故寫來興趣盎然。
詩《伯兄自山中來,夜話山居之勝,因憶去秋省兄,未及十日而別,詩以志感,得二十韻》回憶故鄉(xiāng)山中的景象:
薜荔依門巷,蒹葭變水濱。圓沙知雁聚,曲港見鷗馴。蟹籪緣溪富,魚罾罥樹均。嘉肴仍速舅,肥牡定娛賓。(《吳敬梓詩文集》第45頁)
因為伯兄的來訪一下子觸動了他的記憶,門臨蒹葭,戶掛薜荔,雁聚鷗馴的清幽環(huán)境,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是吳敬梓心向往之的,安靜平和的農(nóng)村風光以及純樸而憨厚的兄長的親切駐留于作者心底,這些也是他移家南京后所不曾得遇過。
全椒還有可親可敬的父老,吳敬梓始終深愛著故鄉(xiāng)的土地與故鄉(xiāng)的“北叟南鄰”,因漂泊異鄉(xiāng)“已負耦耕鄰父約”,對這些與祖輩生活在一方水土之下的鄉(xiāng)鄰村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親切感,他們會逗引起作者濃郁的懷鄉(xiāng)之情。
《瑣窗寒·憶山居》是情到深處之詞:
薜荔墻邊,藤蘿石上,自然瀟灑。長松百尺,絕似虬龍高掛。嘆三年柴扉未開,蛛絲網(wǎng)遍茅檐罅。只晚驅(qū)黃犢,霜楓紅映,夕陽西下。寒夜從容話。枉眷戀秦淮、水亭月榭。撇卻家山,紫翠丹青如畫。想潑醅春酒正濃,綠楊村店雞豚社。幾多時,北叟南鄰,定盼余歸也。(《吳敬梓詩文集》第63頁)
詞中描寫全椒故鄉(xiāng)的景物,飽含著吳敬梓對故鄉(xiāng)一草一木最真摯的思念與深情,皆“有我之境”。一切與故鄉(xiāng)有關(guān)的情景都會觸起吳敬梓心靈的悸動,即如在揚州面對著漫天大雪,在《將往平山堂,風雪不果》詩中寫道:“卻憶故山風雪里,摧殘手植老梅花”(《吳敬梓詩文集》第25頁),因鄉(xiāng)思而生出一份感傷,全椒遺園中親手種植的梅樹,恐怕也同樣正遭受著風雪的摧殘;真州偶遇僧人宏明作《贈真州僧宏明》(《吳敬梓詩文集》第43-44頁),兩人同是全椒人,因同樣客居落魄,同處天涯淪落之境地而“哽咽語夜闌”。故國之思,情不能堪,“窮途久奔馳,攜家復(fù)轉(zhuǎn)徙,吁嗟骨肉親,音問疏桑梓”,因失計離鄉(xiāng)、困頓落魄中疏遠了故鄉(xiāng),吳敬梓因此感慨、嘆息,而此種喟嘆不也正表明他一刻也不曾忘卻那份真摯的鄉(xiāng)情。如此便不難理解上引詞中“北叟南鄰,定盼余歸也”之境界,作者從對方寫來的婉轉(zhuǎn)和深沉,其深情可感。
小說《儒林外史》里面許多有關(guān)人物關(guān)系的描寫,作者往往將深厚的情感寄寓其中,如第一回秦老對王冕母子赤誠相待,表現(xiàn)出的純樸厚道,這種人情的醇厚質(zhì)樸,作者無比向往,尤其小說第二十一回圍繞著牛浦的婚事描寫,作品歌頌了生活在底層的卜老爹和牛老兒這些窮人的純樸和善良的品性,沒有絲毫的做作,他們在困境當中互相幫扶、赤誠相待,讀來十分感人。
牛老道:“卻是那里有這一頭親事?”卜老道:“我先前有一個小女嫁在運漕賈家,不幸我小女病故了,女婿又出外經(jīng)商,遺下一個外甥女,是我領(lǐng)來養(yǎng)在家里,倒大令孫一歲,今年十九歲了,你若不棄嫌,就把與你做個孫媳婦。你我愛親做親,我不爭你的財禮,你也不爭我的裝奩,只要做幾件布草衣服。況且一墻之隔,打開一個門就攙了過來,行人錢都可以省得的。”牛老聽罷,大喜道:“極承老哥相愛,明日就央媒到府上來求。”卜老道:“這個又不是了。又不是我的孫女兒,我和你這些客套做甚么!如今主親也是我,媒人也是我,只費得你兩個帖子。我那里把庚帖送過來,你請先生擇一個好日子,就把這事完成了。”(《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親戚老夫臥病”)》第255頁)
吳敬梓前半生三十年家鄉(xiāng)全椒的生活,主要處在宗族、鄰里、友朋之間,這一時期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也大大激發(fā)了他以后創(chuàng)作的靈感,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全椒鄉(xiāng)親的真情、善心、美德在他的心上留下深刻的印記,他的心中珍藏許多來自家鄉(xiāng)的溫馨的記憶,在以后多難的生活中想起家鄉(xiāng),回味這些情事,總會使他那顆歷經(jīng)人間滄桑的心暖和起來。小說所描寫的這類情景主要源于他在故鄉(xiāng)鄉(xiāng)居的見聞和體驗,如果不是出自對家鄉(xiāng)父老真摯的熱愛之心,沒有對他們生活在底層所遭遇的苦難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切同情和愛憐,又如何能夠?qū)懙贸鰜砣绱苏媲袆尤说奈淖??這種相濡以沫的真情感在吳敬梓以后流落他鄉(xiāng)的生活中又何曾能夠得遇呢?移居南京后便失去了這種情感的體驗。
對于年齡尚小即奔波異鄉(xiāng),自謀衣食的兒子吳烺,深知流浪悲苦的吳敬梓,更多了一份牽掛,《除夕寧國旅店憶兒烺》:
旅館宵無寐,思兒在異鄉(xiāng)。高齋綿雨雪,岐路飽風霜。莫詫時名著,應(yīng)知客思傷。屠蘇今夜酒,誰付汝先嘗。(《吳敬梓詩文集》第52頁)
“屠蘇今夜酒,誰付汝先嘗”,“應(yīng)知客思傷”,客中思子的情境真切感人,讓我們在感慨吳氏父子情深的同時,也體驗著他們流落異鄉(xiāng)的悲苦與不幸。
回到縈思夢繞的故鄉(xiāng)是化解鄉(xiāng)愁最好的途徑,1737年2月[11],《全椒道上口占六首》詩:
山凹曉日上三竿,蘭渚停輿露未干。乍暖已教衣攃絮,那知江店尚春寒。
烏犍穩(wěn)臥閉柴門,千樹桃花又一村。翻恨陽禽聲聒耳,春原無處不消魂。
海燕初來塞雁歸,楊花風滿杏花飛。幾年白社疏行跡,老樹今成四十圍。
榆甲雨過春水平,村原無復(fù)桔槔聲。年來料得多豐稔,墻角先看薺菜生。
湔裙村女集方塘,釵焰波光間日光。為聽竊脂枝上語,相邀同賽馬頭娘。
舊水何堪飲社翁,兼旬兀坐雨聲中。因過村舍知春盡,漸見含桃火齊紅。(《吳敬梓詩文集》第30頁)
全椒途中的“山凹曉日”、“蘭渚停輿”是他熟悉的,柴門前躺著健壯的耕牛,空中翻飛的海燕,村中滿是盛開的桃花,墻角的薺菜,田野嫩綠的芥菜,溪頭喧嚷著村女的歡笑,對著燕來雁歸的情境,吳敬梓終于踏上了故鄉(xiāng)的土地。舊時的老樹,今已壯大成四十圍,“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作者該要生發(fā)出多少感慨?!按涸瓱o處不消魂”,樂觀的情緒帶動思維讓吳敬梓浮想聯(lián)翩,幾年來客居異地的孤寂愁苦,仿佛一下子從心底被沖刷干凈。
全椒古稱南譙,吳烺回鄉(xiāng)有《南譙道中四首》詩:
欸乃扁舟破晚煙,相風竿影鎮(zhèn)相連。櫻紅筍碧堤邊路,腸斷江南三月天。
遙嵐一桁郁嵯峨,風卷輕鷗掠遠波。螺髻蒙茸青未減,春山回首暮云多。
明霞薄襯夕陽紅,小艇蒲帆掛晚風。兩岸月生村市散,呼牛聲在柳陰中。
半畝桑陰野岸昏,喂蠶天氣最銷魄。楊花風里翩翩燕,掠水將泥過別村。[12]
將兩篇對照來看,流落異地的父子二人對故鄉(xiāng)都有著難以割舍的真情,父子兩人所描寫的情景及抒發(fā)的情感又都十分接近,在吳敬梓吳烺父子心中,故鄉(xiāng)全椒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乾隆十八年(1753),吳敬梓五十三歲,這已是他的暮年之秋,再次回到故鄉(xiāng),與故交相聚,現(xiàn)今能夠看到的是郭韻清《答吳聘君》詩一首:
昨年雨散山城阻,短衣匹馬看君去。今年花落春江開,青簾白舫逢君來。丈夫離合寧有數(shù),社燕秋鴻等閑度。冷官寂寞晝閉門,紛紛殘客誰相存。故心恃有斯人在,贈我驪珠光百琲。詩壇杰峙如長城,目中無乃劉長卿。念爾苦才更多思,我亦聞歌知雅意。腐史何當牛馬走,賢良詎解鹽鐵議。把君袂,吟君詩,兒童項領(lǐng)不足道,千秋跋扈君能為。安得飛鳴如兩鳥,四方上下無參差。(《儒林外史研究資料(郭肇鐄<佛香閣詩存>)》第335頁。)
詩中說吳敬梓“昨年”離開全椒,“今年”“花落春江開”之際再度回到故鄉(xiāng),晚年數(shù)次家鄉(xiāng)之行多少抒解了中年以后吳敬梓的懷鄉(xiāng)之痛。
胡適在《吳敬梓傳》中說:“我們安徽的第一個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縣的吳敬梓。”[13]如果將吳敬梓比作全椒的一棵擎天巨樹,那么,巨樹之根基則深深地扎在全椒的泥土里,它枝葉婆娑,樹干高聳,它的滿樹綠葉在江南雨霧中瀟灑。緣于全椒泥土充足的養(yǎng)分,伴著河渠的槳聲、湖面的漣漪、大江的浪影,這顆大樹一直郁郁蔥蔥,澤被無數(shù)后人。
[1]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三山門賢人餞別 五河縣勢利熏心”[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7.528
[2]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Z].北京:中華書局,1959,(8)108.
[3]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會校會評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572.
[4]郭肇鐄.佛香閣詩存,乾隆丁亥刻本.轉(zhuǎn)引自李漢秋輯.儒林外史研究資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334.
[5]胡 適.吳敬梓年[A].胡適文存·二集卷四[M].上海:亞東圖書館,1921.
[6]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228.
[7]吳敬梓.吳敬梓詩文集·移家賦,李漢秋輯校[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7.
[8]程廷祚撰,宋效永校點《青溪集·青溪文集續(xù)編》卷八《與家魚門》[M].合肥:黃山書社,2004.
[9]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吶喊·自敘》[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437.
[10]吳敬梓的二十三首《金陵景物圖詩》和為江昱撰《尚書私學(xué)序》都署名“秦淮寓客”.
[11]孟醒仁.吳敬梓年譜[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8):61.
[12]吳敬梓,吳烺撰,李漢秋點校.吳敬梓吳烺詩文合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3(7):124.
[23]胡 適.胡適文存(初集卷四)[M].上海:亞東圖書館,1921.225.
My Hometown,a Comfortable Place——an Insight into Wu Jingzi's Hometown Obsession
LüXian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In Wu Jingzi’s era,the feudal society had one foot in the grave.It was deteriorating and degrading,but it still worked as usual.Wu Jingzi sensed various signs of the last phase of the feudal society and described the bad social atmosphere in his hometown Quanjiao County as a miniature of the whole feudal society in his works like the Scholars.Due to his exposure and criticism of the bad custom of his hometown in his works,Wu Jingzi had always been thought that he was sick of his hometown,which was actually misunderstood,in fact Wu Jingzi deeply loved his hometown.
Wu Jingzi;Quanjiao County;clan;emotion
I206
A
1673-1794(2011)06-0005-05
呂賢平(1968-),男,安徽全椒人,漳州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講師,文學(xué)博士。
福建省教育廳社科項目“吳敬梓、吳烺詩文研究”(JBS09096)。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