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田,王傳武
(五邑大學 思政部,廣東 江門 529000)
走進誰的生活
——高校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的再思考
陳新田,王傳武
(五邑大學 思政部,廣東 江門 529000)
“概論”課教學的主要困境是教學內(nèi)容嚴重脫離了學生日常生活,解決這種困境的主要方式是要正確地把握我們的教學對象,真正走進他們的時代和生活,分析他們作為 “90后”所處的生活時代,正視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開展有效的 “概論”課教學,正是本文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概論”課;生活; “90后”;消費主義;網(wǎng)絡時代
在教育學領域中,走進生活已經(jīng)成為一個老掉牙的話題。美國實驗主義教育家杜威先生曾提出“教育即是生活”的理念;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創(chuàng)辦曉莊師范學院時也曾提出“生活教育”的主張,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今天,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所有的教學改革都在提倡“生活教育”,大有“教育就是生活”的氣象。200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探索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大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多用喜聞樂見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思考,把科學理論講清楚、說明白”。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研究中也有論者提倡生活教育[1],有論者專門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以下簡稱“概論”)的教學如何生活化做過研究。黃秀瓊先生認為,“概論”課教學最主要的困境在于脫離生活,解決的主要方式是“概論”課程目標設置生活化,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課堂設計模式的生活化,具體教學方式是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2]除課程設置目標生活化之外,我們基本同意黃先生的意見,因為課程目標設置不是我們隨意能改革的,“概論”的主要目標顯然不是德育,而是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理論成果的基本原理,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道路的理想信念。此外,黃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化最終還是落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他們大都提倡專題式教學、集體備課制、提高教師素質(zhì)、互動式學習、參與式學習、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利用網(wǎng)絡資源等一系列的對策。[3][4][5]
可以看出,目前教學改革研究中,幾乎都是從教師角度、從教學的施動者出發(fā)在進行研究,因此,往往只能抓住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知道,教學的實施要素除了教學主體之外,還有教學對象、教學工具和教學環(huán)境等,因此,如果僅僅從施教的主體出發(fā),顯然無法解決“概論”課教學中的困境。即便參與式、互動式教學中有提到學生,也僅僅是把學生作為一個抽象的教學要素在考慮,而沒有把對象具體化。盡管我們每一年都在教學生,但是學生和學生會不一樣,如果不仔細研究對象,教學顯然很難盡如人意。我們在此重提走進生活,之所以不是老調(diào)重彈,是因為我們在此分析“概論”課教學為什么會脫離日常生活,分析這種脫離背后的邏輯。同時我們想把對象具體化,生活具體化,討論在我們面對“90后”的教學對象時,應該如何因勢利導,利用他們的特點和優(yōu)勢,開展我們的“概論”課教學。
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普遍面臨著教學效果不佳的現(xiàn)狀。學期伊始,我們總會對學生進行一些口頭調(diào)查。學生普遍認為這些課程高中時候都學過,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會產(chǎn)生排斥心理。之所以會有如此情況,主要是因為“概論”教學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
第一,教材內(nèi)容編寫過于模式化。今天“概論”課教材的編寫盡管非常有理論體系,但也正是由于其體系性過強,導致教材章節(jié)的安排基本都是按照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歷史、理論的內(nèi)容體系、理論的指導意義這類問題展開。這種模式化的安排本身就是反人類心理的,人類對知識的興趣從來都是從好奇感中產(chǎn)生的。西方的本體論哲學產(chǎn)生于對海洋和宇宙是什么的思考,中國的老子智慧也來源于對世界起源的追溯。一種新的知識如果總是在按同樣的邏輯在講述,這使學生在學了一個章節(jié)之后,馬上知道后一個章節(jié)內(nèi)容安排會怎么樣,這自然會讓學生陷入程式化的反感中。人文社會科學從來就不是程式化的,只有以更符合人性、更日常生活化的方式去編寫教材,才能改變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看法。
第二,教學內(nèi)容過于抽象?!案耪撜n”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是“著重講授中國共產(chǎn)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實上,我們教材的安排并不是講述這一歷史進程,而是講歷史進程中的理論成果。而且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化了,分成新民主義革命論,社會主義改造論、社會主義本質(zhì)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等一系列的理論。這種理論的歸納固然有利于把握理論的本質(zhì),但是這種歸納本身就是對時間序列的模糊化,也是反歷史的。從人類接受知識的心理而言,學生更易于接受按時間順序展開的情節(jié)化的敘事,這是人類普遍的思維共性,也是人們?nèi)粘I畹倪壿?。也就是說,理論從來就是反日常生活的。
第三,教學內(nèi)容有話語霸權的嫌疑。所謂話語霸權主要指通過語言或文字表述來達到一種意義、價值和規(guī)范的建構,這種建構和政治制度、法律意義上的直接建構一樣,規(guī)范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概論”課教學圍繞著闡釋理論的正確性和偉大意義來展開,教學內(nèi)容以絕對真理的面目而出現(xiàn)。似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切成就都歸之為理論的正確性,而任何不足之處和錯誤都在于沒有貫徹這些理論,或是這些理論貫徹不徹底。這種忽略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的多歧性的做法,事實上都是反日常生活邏輯的,因為日常生活中從來不是決定論式,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行為從來都是多向度的,而非決定論式的。
總而言之,“概論”課今天面對的困境都是與日常生活的邏輯脫離所導致的,如何讓思想政治課回復生活,以日常生活的邏輯和例子去教育學生,這是“概論”課能夠回復活力的唯一路徑。
以往研究的問題多是“如何走進生活?”我在此首先想問的是“走進誰的生活、走進什么樣的生活?”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繼續(xù)問“如何走進這種生活”。顯然這必須要回到我們的教學對象。近年來,隨著“90后”陸續(xù)開始走進大學校園,他們的生活時代和生活世界注定他們這批學生具有與以往學生很不一樣的特點,只有了解他們的生活世界,才能談得上讓我們的教學走進生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90后”是一個實體性的社會亞群體,而只想說由于時代的原因,他們可能呈現(xiàn)出具有時代特點的行為傾向。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集體記憶,“90后”有他們特有的一套文化符碼,這套文化符碼被他們視為潮流,成為他們這一代的文化象征。他們喜歡穿稀奇古怪的衣服,但這些衣服之所以“奇怪”只是因為我們不理解。他們的成長記憶與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一系列的西餐店名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覺得西餐廳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特殊的空間。與他們一起成長的不是深度閱讀,而是互聯(lián)網(wǎng),他們中相當一部分癡迷網(wǎng)絡游戲,魔獸世界、勁舞團、QQ炫舞都是他們的最愛,上網(wǎng)對他們來說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他們炫耀的資本還有與眾不同的QQ秀,還有好幾個太陽的QQ等級。智能手機的開發(fā),使他們課堂上就可以游走于網(wǎng)絡QQ,進行電子閱讀。他們獨特的語言文字火星文和時尚的網(wǎng)絡流行語可以使他們逃避父母和老師的監(jiān)督,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空間。同時,他們有自己的時尚娛樂習慣,韓國肥皂劇、日本動漫、網(wǎng)絡歌曲都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90后”確實是非主流的一代,他們的生活世界會對作為教師的我們形成巨大沖擊,使我們不得不正視他們的生活方式。
同時,“90后”出生在特殊家庭小環(huán)境中。由于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使大部分的孩子一出生就成為家庭的中心,處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即“4+2”的包圍圈中,備受關懷和溺愛。他們逐漸習慣于更多的關心自我,更注重自我實現(xiàn)。即使如此,我們不要把“90后”都想象成“垮掉的一代”,相反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認為“世界當然是我們的,難道還能是你們的么?”盡管他們之中有不少人家庭環(huán)境較好,從小受到溺愛,但他們不乏主見,并不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有調(diào)查顯示,在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獨立性。
例如,在回答“你的高考志愿是如何作出的”問題時,有72.8%的學生選擇“綜合各方信息自己拿主意”,按照親屬、老師、朋友的建議進行選擇的學生合計只占22.2%。調(diào)查中,對于“開始獨立的大學生活,你適應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選擇“非常適應”、“比較適應”和“基本適應”,分別占19.7%、39.1%和32.9%,合計達到91.7%。在回答“多數(shù)情況下,衣服臟了,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時,81%的同學都選擇“自己洗”。[6]同時,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離婚率越來越高,也有少數(shù)學生生活在一個并不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中,這無疑會給思想政治課的集體主義及道德教育造成一定的困難。
從大環(huán)境看,“90后”出生在一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社會問題突出的時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他們出生在一個經(jīng)濟相對富足的環(huán)境中,在如此環(huán)境中,良好的物質(zhì)生活已經(jīng)不是他們的憧憬目標,而是他們習慣性的生存狀態(tài)。同時,20世紀90年代以后,也是中國社會改革的關鍵點,是社會矛盾相對集中的時期。他們能敏銳地感受到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新富階層的興起,而同時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普通居民相對貧困,社會的再生產(chǎn)機制開始形成。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大學生卻成為一個高失業(yè)率人群,城市人口失業(yè)嚴重,農(nóng)民工進程遭受二元勞動力市場的歧視,尤其是他們的同學和同齡人中可能有不少人已經(jīng)成為新生代的農(nóng)民工,過著高強度勞動低薪酬待遇的生活。同時,新聞頻頻報道貪官倒馬,社會集體抗議行動時有發(fā)生,這一系列的問題在“90后”的腦海中多少會留下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他們對社會問題的判斷和他們對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
面對著“90后”的這一代,我們?nèi)绾卧凇案耪摗苯虒W中更貼近他們的生活,讓學生“樂”在“概論”的學習中,這是概論課起死回生的關鍵。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談談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驗。
第一,正視“90后”生活的消費主義時代。例如,在講到我們?nèi)绾魏霌P民族精神、抵制西方的滲透時,我總喜歡拿學生都非常熟悉的麥當勞的例子來進行討論。從20世紀80年初開始,麥當勞迅速席卷中國,中國的快餐退得不能再退,只能退到街邊的大街小巷去為底層人民填飽肚子服務。那么,為什么麥當勞能席卷中國大地,是什么能使麥當勞之類的快餐店爆滿,回到日常生活中,這個問題就是什么人在麥當勞里消費?我們都知道,在美國,麥當勞是人們沒時間做飯時消費的快餐。但為什么到中國之后,麥當勞能夠如此紅火?學生馬上會結合日常生活的觀察,說他們在什么場景之下會進麥當勞,他們大多數(shù)也反映麥當勞其實并不好吃,也知道碳酸飲料和高脂肪、高油量食品不利于身體健康,但他們喜歡那里干凈的環(huán)境、淡淡的背景音樂,獨立的談話空間。同時,他們能觀察到,小朋友去麥當勞的多,為什么?因為家長覺得麥當勞是西方文化的象征,就像學英語和計算機一樣,去麥當勞是現(xiàn)代和前衛(wèi)的象征。在麥當勞里聊天的經(jīng)常是女性朋友,原因是她們不喜歡抽煙、酗酒之類的中餐廳環(huán)境,會把這里當作一個女性獨立的空間,有時會叫上一杯咖啡或冰激淋,體驗白領生活的優(yōu)越感。還有,來自于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和小孩有時候也會把這個作為城市生活的象征。所有這一切,支撐起了麥當勞的繁榮。從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空間的意義,同時也看到西方麥當勞文化背后所帶有的意識形態(tài)符碼。這些無疑是讓學生認識西方文化,培養(yǎng)愛國精神的典型材料。我相信,這種討論不僅僅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消費習慣,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下一代的教育。
第二,正視“90后”所生活的中國。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社會所發(fā)生的問題,如何能讓學生深有體會?對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我會讓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去思考。從過去的中山裝、健美褲、喇叭褲到今天的牛仔褲、比基尼、吊帶裙,從過去運輸?shù)莫気嗆?、自行車到今天的汽車、火車,從過去一家人擠一張大炕到今天農(nóng)村住房的單元化、日常生活的隱私保密化,從過去吃不飽、到今天城里人已經(jīng)基本不吃了的變化中,學生自然能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變化。所以,成就不一定得用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翻了多少翻,平均每年經(jīng)濟增長率是多少來討論。同樣,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價值觀念的變化,我常常從社會偶像的角度去論述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價值觀念的變化,從雷鋒、焦裕祿、到張華、賴寧、張海迪再到今天的許三多、李宇春,討論我們每一個時代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偶像。為什么要提倡雷鋒的“釘子”精神,因為那是三年自然災害的時代;為什么張海迪能成為青年的榜樣,因為她作為一個弱者以強者的面貌樂觀地展現(xiàn)自己,這是人文主義的光輝;許三多的反偶像形象,李宇春靠全國觀眾的手機短信評出,顯示了中國大眾力量和大眾文化的興起。這些無一不是改革的成就。
對于改革中貧富差距拉大,中國從改革初的社會普遍繁榮,到今天社會階層分化不斷明顯,我們不僅僅應該從基尼系數(shù)的角度去考慮,因為純粹的數(shù)據(jù)往往不能讓學生清楚地明白指數(shù)的意義。我選擇了從流行的角度去闡明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的一些問題,從《黃土高坡》中國原唱音樂的唱響中我們看到的是對農(nóng)業(yè)社會土地的歌頌;從遲志強的《囚歌》系列中我們看到掃黃打非在80年代社會的反響;從90年代的校園歌曲中,我們可以看到“八九風波”后90年代初期中國理想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再次抬頭;從刀郎的通俗歌曲中,我們可以看到世紀之交進城打工的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情感生活;從周杰倫的《青花瓷》、《菊花臺》這類意象疊加的歌詞中,我們看到這是一種社會階層分化后某些階層貴族化及社會階層封閉化的展現(xiàn)。當然,這些個人的解讀從研究的角度可能會有不同意見,但這只是“概論”教學的一種嘗試。這種嘗試,獲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第三,必須正視教師自身的年齡、生活環(huán)境等與學生之間的差距。90年代以后的一代也是兩年一個樣,甚至每一年學生們關心和熱議的話題也不一樣。教師了解學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展現(xiàn)自我。結合“概論”課國情教育的要求,我每年都會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每組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問題去準備一個PPT,以便學生展現(xiàn)他們眼中的國情。2010年的學生,選擇的課題很多確實出乎我的意料,給我深深的震撼和沖擊。如一組學生選擇了“網(wǎng)絡流行語與中國社會”作為其報告的題目,“咱打醬油的”、“我爸是李剛”、“人人都說我丑,我只是美的不明顯”等一系的流行語,借此展現(xiàn)中國社會的千姿百態(tài)。還有學生選擇了“山寨風與中國社會”作為報告題目,展現(xiàn)了經(jīng)濟領域中很多借名牌擴張自己的新品牌。
[1]關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nèi)涵與實施[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9).
[2]黃秀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課堂教學的生活化途徑[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6).
[3]孔祥云.關于開設好“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思路與措施[J].清華大學學報,2009,(2).
[4]齊改哲.專題教學法的運用及實效——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4).
[5]劉德萍.開展互動式教學增強“概論”課教學的實效性[J].教育與職業(yè),2009,(23).
[6]張曉京等.“90后大學新生思想行為能力特點的調(diào)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1)04-0088-03
2011-03-09
陳新田,男,湖北陽新人,五邑大學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法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比較;王傳武,男,湖北監(jiān)利人,五邑大學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項目名稱:廣東省優(yōu)質(zhì)課程“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建設項目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