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瓊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
歸因理論與高職英語教學
侯麗瓊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
文章從動機的相關理論出發(fā),主要闡述學習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其對外語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為其更適合我國高職英語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動機。
歸因理論;高職英語教學;動機理論;學習動機
英語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不斷習得的過程。研究表明,語言學習的關鍵應歸結為行為者本身的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等幾個方面。當然,英語學習尤為如此。其中,學習動機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提高其英語成績的關鍵,也是提高英語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一環(huán)。筆者以學習動機為出發(fā)點,著重闡述學習動機理論中的歸因理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所謂動機是指推動有機體進行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動力,也就是說是動機引起有機體的各種行為和活動。而學習動機是指激發(fā)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趨向的動力。學習動機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是通過制約學習的積極性實現(xiàn)的。學習積極性是學習動機的一種直接的外在表現(xiàn),是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認真、主動、頑強和投入的狀態(tài)。學習動機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1)使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朝向具體的目標。學習動機使學習者有目的地進行學習,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活動。(2)使學習者為達到某一學習目標而努力。 (3)激發(fā)和維持學習活動。學習動機是引起學習者學習活動的動力,它使學生能夠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其意識水平,并集中其學習注意力。另外,其還能使學習者保持適當?shù)膶W習強度,直到所選擇的學習行為得以改善和完成。
動機理論很多,總體來說,包括行為主義的強化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等。
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動機是由學習者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其行為的反應,而這種行為與刺激是由強化建立起來的牢固關系,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
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某種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激勵個體樂于從事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并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驅力。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歡對問題承擔自己的責任,能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感。個體的成就動機強度是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誘因三者共同決定的。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是指學習者對自己或他人的成敗歸因的理論,這一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在1957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人們存在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和控制環(huán)境這兩種需要。滿足這兩種需要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要知道人們行為的起因,并判斷出人們會把行動歸因于內在(部)原因或外在(部)原因。內在原因指的是行為者本身所存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性格、態(tài)度、興趣等;外在原因顧名思義就是與行為者本身毫不相關的因素,具體指的是與行為者有關的周圍環(huán)境中的因素,比如外部獎勵與懲罰、任務的難易程度以及個人運氣等。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在海德理論基礎上加以補充和豐富,在1972年提出了三維度的歸因模式,即內在性、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三個維度。根據(jù)內在性維度,可分成內在的和外在的原因;根據(jù)穩(wěn)定性維度,可分為穩(wěn)定的和不穩(wěn)定的原因;根據(jù)可控性維度,又可將原因分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歸因理論對教育活動本身的實踐指導意義在于:首先,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憑借其對自我的歸因來預見的;其次,消極的歸因不利于學生的個人性格的發(fā)展;再次,影響學生歸因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反饋。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為的一個主觀判斷,這一概念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1977)。之后該理論得到了深入和發(fā)展,大量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這一理論。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對人們行為動力的觀點是由觀察和知覺增強的后續(xù)效果(contingency)來證明的。判斷有機體完成一件事的動機的強弱,主要歸結為其憑借本身已有的經驗或代替性經驗以及對個人于這件事上勝任程度或能力的一個主觀判斷。
以上有關學習動機的理論對個人的英語學習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其中的歸因理論及自我效能感理論更適合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的實情。已有的研究表明,通過成敗歸因的訓練可以使學習差生學會把自己學習上的成功與失敗歸結為其他某些原因,并因此越來越主動地去學習,克服習得無力感。而且,還可以通過代替性經驗、活動成敗經驗、說服性語言及模范學習來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進而提高其英語學習成績。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將只討論歸因理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至于自我效能感對高職英語教學的作用,以后再做討論。
上文提到了三維度的歸因模式,韋納 (B.Weiner)認為,每一個維度對學習者的動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在內外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內在因素,即能力、努力,那么學習者就會產生自豪感這一自我評價,從而提升學習動機;如果歸因于外在因素,即工作難度和運氣,學習者就會存在僥幸心理。如果將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學習者則會產生自卑的心理;歸因于外部因素,學生就會產生惱羞成怒的情緒。在穩(wěn)定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穩(wěn)定性因素,學習者會產生成就感,從而學習動機提高;歸因于不穩(wěn)定因素,則會存在僥幸心理來安慰自己。將失敗歸因于穩(wěn)定因素,就會使學生產生絕望的自卑心理;將失敗歸因于不穩(wěn)定因素,也會讓人怒形于色。在控制性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可控性因素,學習者則會主動去努力爭取成功;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其就會失去動力。將失敗歸因于可控性因素,學習者就會不斷地努力;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會讓人掃興甚至絕望??偟膩碚f,如果將失敗歸結為內部、穩(wěn)定和不可控性因素,這些會使人產生習得無力感;而對行為者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的主要在于將成功歸因于內部、穩(wěn)定和可控性因素。近兩年的試驗研究表明,學生在平時英語學習的進程中都會面臨成功和失敗,關鍵在于有的學生會為此總結原因,這就是對成就行為動機的歸因。因為這種行為會對下一步的學習產生影響,因此他們會把行為歸結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原因。研究表明,那些成就動機水平高的學生在考試失敗時往往把原因歸自己平時不夠用功,花得時間不夠多,即使在學習上失敗了也不會失去信心,并且堅信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及時補救回來,因為努力與結果之間有一定的正比關系,他們不會出現(xiàn)無助感,反而會表現(xiàn)出正面積極的行動。成就動機水平低的學生在失敗時往往把原因歸結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很容易垂頭喪氣,失去信心,產生無助感。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積極的方面,及時肯定和承認學生的努力,因為努力這一內部因素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作用。而從提高英語學習積極主動性這一方面來思索,學會積極正面努力的歸因對高職學生而言是最為關鍵的。比如,對于極少數(shù)英語學習不好的高職學生而言,其真正原因是他們的學習才能的確差一些,因為他們的基礎很差、中學沒認真學習,或者還有個別學生在中學就根本沒學過英語,而進入大學后因為必須通過英語等級考試又很認真學習,但其結果并不理想。假如如實告知這些學生只能使他們感到更大的焦慮,認為己不如人;如果英語老師能讓他們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那么其學習積極性就不會降低。通過成敗歸因理論可以讓學生明白個人的期望和情緒體驗是如何作用于他們的學習動機的。如果學生能將自己英語成績的成功歸結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這些穩(wěn)定的內部因素,而不是靠碰運氣或題目太簡單這些外部因素,他們就會對以后的英語學習充滿堅定的信心,并且會不斷地努力,爭取以后的成功。反之,如果學生將自己英語成績的失敗歸結為自己基礎太差、上課聽不懂等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內部因素,認為自己即便付出雙倍的努力也往往是多此一舉,那么這種消極的歸因模式只會對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產生消極作用,并會削減學生將來對英語學習的進一步追求,影響其等級考試的通過。
高職英語教師應克服失敗因素中的能力歸因的傾向,在課堂上盡量幫助成績差的學生找到改善和提高的途徑,讓他們重獲自信心,增強他們的自我預期值。比如讓全班同學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來完成等級考試的段落翻譯題,因為學生基礎相對較差,A、B級不要求句子的連貫性,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單詞或短語翻譯出來就能得分,這就大大降低了翻譯的難度。教師只要先告知學生一些從句、介詞、結構等的可供借鑒翻譯的方法,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翻譯技巧和一些單詞的意義,都可以在考試中取得成功,獲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此外,教師還應充分發(fā)揮努力的積極歸因的作用。無論是學習差生還是優(yōu)等生,教師都應該主動積極地引導他們做努力的歸因,把努力歸因的積極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比如給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稍微有點難度的詞匯語法題,對其中的時態(tài)、語態(tài)考慮比較細致的部分同學應給以肯定和認同,并同時指出還需要進一步注意英語人稱的單復數(shù),從而讓他們意識到學海無涯的道理,從而在以后的學習當中更加細心認真。對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學,教師可以從不同方面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所在,比如可以在每次作業(yè)的評語中寫上字跡比較工整漂亮,繼續(xù)努力等的字樣,或者在每次背誦完課文之后,鼓勵他發(fā)音比較清晰、語音語調比較優(yōu)美等,目的是讓學生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努力總有所回報,此后會更加繼續(xù)努力。
再次,教師應客觀地看待成敗歸因中的任務難度的歸因認可。當學生把某一次的沒完成作業(yè)歸因為任務難度大這種不可控的穩(wěn)定的外部因素時,會有兩種心理偏向:要么認為英語學習本身太難了,即使自己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會有所長進;要么把希望過多地寄托在老師的講解上。無論哪一種心理最終都有導致學生或多或少地放棄自己主觀努力的可能性。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環(huán)節(jié)時應當注意作業(yè)的難易程度,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這一逐步提高的過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自己逐漸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了努力后所獲得的成功的歡悅,就不會因為任務的難度太大而放棄此后的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
最后,英語教師應避開成敗歸因中的運氣好壞的歸因偏向。對學生而言,無論考試的成功與失敗,他們對運氣歸因的實質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良好的學習方法、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或者不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所造成的。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愿意看到自己努力所帶來的收獲,而不是靠碰運氣來幫助自己。因此,可以把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成績做一個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比如以表格的形式,使大家一目了然地對比到平時一如既往付出努力的人,他們的成績在不斷地提升,即使這種進步是微乎其微的,這對那些依賴碰運氣的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促使他們盡快地腳踏實地地去學習。
歸因理論對英語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教師都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促進者、引導者。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借鑒歸因理論,幫助學生克服一些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促進他們積極地進行歸因。另外,教師還應不斷地研究學生的歸因傾向,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讓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逐漸取得成功。
[1]王毓,韓仁生.論影響學生歸因過程的因素和教育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1996,(3):35-36.
[2]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 Publications,1958:161-163.
[3]Weiner B.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M].Orlando:Academic Press,1984:28-31.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7-79.
[5]閆傳海,張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J].外語界,2002,(5):70-71.
[6]侯麗瓊.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2).
[7]侯麗瓊.大學英語教學與自主學習能力[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5).
[8]何安坤.論培養(yǎng)和激發(fā)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J].中國成人教育,2007,(6).
The Attributive Theory and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HOU Liqiong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401331,China)
The paper,starting from some motivation theories,mainly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ttributive theory used i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nglish learning.It is much more suitable for ou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and also enables students to promote their achievements and even foster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attributive theory;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motivation;learning motivation
G421
A
1674-5787(2011)03-0129-03
2011-01-25
侯麗瓊(1977—),女,重慶市人,碩士,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助教。
責任編輯 閆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