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求長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被開墾的處女地》與肖洛霍夫思想感情的矛盾
劉求長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被開墾的處女地》表現(xiàn)了肖洛霍夫“遵照黨的指示寫作”與遵照作家“自己的心的指示寫作”的矛盾。具體表現(xiàn)為:遵循黨的斗爭立場與對人的人道主義同情的矛盾;農業(yè)集體化的宣傳者與揭示農業(yè)集體化運動不合民心民意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者的矛盾;消滅農村私有制革命的擁護者與對農民私有觀念的理解者同情者的矛盾。
《被開墾的處女地》;肖洛霍夫;思想感情的矛盾
文學史上一些大作家的內心世界存在種種矛盾并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流露出來,這是文學研究者早已注意到的一種文學現(xiàn)象。巴爾扎克就是一個例子。據恩格斯的研究,一方面,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是一個正統(tǒng)派;他的偉大作品是對上流社會無可阻擋的崩潰的一曲無盡的挽歌;他對注定要滅亡的那個階級寄予了全部的同情?!保?]另一方面,“他經常毫不掩飾地欣賞的人物,卻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對頭,圣瑪麗修道院的共和黨英雄們”,“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2]。托爾斯泰又是一個例子。列寧曾經評論道:“托爾斯泰的作品、觀點、學說、學派中的矛盾的確是顯著的。一方面,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另一方面,是一個發(fā)狂地篤信基督的地主。一方面,他對社會上的撒謊和虛偽作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誠的抗議;另一方面,是一個‘托爾斯泰主義者’……。一方面,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另一方面,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惡’?!保?]我國早些年頭的文學理論稱這種現(xiàn)象為“作家世界觀的矛盾”(我們認為,將此種文學現(xiàn)象稱之為“世界觀的矛盾”并不恰當,因為世界觀只是作家整個內心世界的一個層面)。我們這里要評析的是社會主義蘇聯(lián)時期的大作家,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肖洛霍夫(1905-1984)的創(chuàng)作心理中的思想感情的矛盾。肖洛霍夫曾在全蘇作家代表大會上的發(fā)言中說過一段話:“國外的惡毒的敵人說,我們蘇聯(lián)作家仿佛是遵照黨的指示寫作的。事情卻往往有些不同:我們人人都是遵照自己的心的指示寫作的”[4]。這些話里就潛藏著,或者說透露了肖洛霍夫創(chuàng)作心理中的矛盾,這就是遵照當年蘇聯(lián)黨的指示寫作的肖洛霍夫與遵照作家自己的心的指示寫作的肖洛霍夫的矛盾。閱讀他的代表作之一《被開墾的處女地》(又譯作《新墾地》),我們發(fā)現(xiàn),在肖洛霍夫那里,“遵照黨的指示寫作”確乎是存在的,但他的這種服從性擁護性的意識是處于他的心理表層的,實質上是并不十分堅實的;而“遵照自己的心的指示寫作”,雖然較為隱蔽,但這卻是更為堅實地存在著的。這個“心”,即主要屬于作家心理深層的他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個性,他的人生經驗與感悟,他為人處事的道德原則,他的情感好惡,他的愿望理想等等。我們下面就來分析論述肖洛霍夫在《被開墾的處女地》中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的矛盾。
《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是1930年開始創(chuàng)作,于1932年發(fā)表的。這位頓河哥薩克出身的作家早在蘇聯(lián)國內戰(zhàn)爭時期即已參加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革命活動,但這位當年的青年作家的這種革命立場卻因為他的早期作品《頓河的故事》等和《靜靜的頓河》前三部的某些內容及思想傾向而受到懷疑,批評責問之聲紛至沓來?!澳銕椭晦r嗎?你忠實于右傾嗎?”[5]1929年有人公開發(fā)表文章稱肖洛霍夫“是富農和反蘇分子的幫兇”。這位青年作家立即公開撰文為自己辯護:“我有義務聲明,我完全贊同黨和蘇維埃政權在農民問題上的政策。我堅信,在蘇維埃經濟改造時期,壓制囤積余糧的富農是唯一正確的路線。僅僅根據這一點,我就不可能是富農利益的捍衛(wèi)者”[6]肖洛霍夫辯誣成功。1930年,他成為一名蘇共預備黨員,1932年他被批準為蘇共正式黨員。作為黨員作家的肖洛霍夫在《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里正面描寫了1930年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其中包括對富農的清算與驅逐(將富農驅逐至蘇聯(lián)北方極寒的四個小島上)。小說中,率領建立集體農莊與清算并驅逐富農的是村里的共產黨員(包括上級黨組織派遣下來的工人黨員達維多夫),參加者是村里的貧農。運動如期實現(xiàn)了確定的目標:沒收了富農財產,富農被趕出村莊,集休農莊建立了。這種種反映與描寫,顯示了肖洛霍夫的蘇共黨員立場,小說是完全將農業(yè)集體化與驅逐富農作為黨和蘇維埃國家的革命行動來對待的,在作家的顯意識里不會有將此作為反歷史進步的消極現(xiàn)象來予以表現(xiàn)批判的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
但是,作家頭腦中除了有意努力堅持維護的顯意識,還有作家力求壓抑但又會在無意中流露出來的無意識(潛意識)心理,在文學中,即作家在作品中通過情節(jié)場面,通過人物描寫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意蘊、傾向?!侗婚_墾的處女地》中流露出來的這一面,即作家對人,具體說來是對當年的守法的勤勞的富農的人道主義同情這一面。馬克思在談到社會變革的形式時提到“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7]問題。如小說所真實反映的,蘇聯(lián)當年清算富農,將所有富農(盡管他是守法的,按規(guī)定為國家納糧繳物的)連老帶小驅逐到“嚴寒的極地”去,這顯然是“殘酷的”。而我們正是從小說的那些對守法富農進行“殘酷”清算驅逐的情景描寫中看出了作家對待富農的“較人道的”的態(tài)度。今天看來,作家的這種態(tài)度及支撐這種態(tài)度的理性意識是十分可貴的。一是,從發(fā)展生產力的角度說,那種對待富農的政策與作法是并不合理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fā)展生產力。”[8]從列寧格勒下來領導農業(yè)集體化的工人黨員達維多夫說到一個事實:“過去我們容忍富農是因為窮,因為富農生產的糧食比集體農莊多。”由此可見當年富農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列寧在世時實行過新經濟政策,允許富農存在。按小說的敘述描寫,雖然有的富農有雇工剝削行為,但一般說來富農都勤勞,沒日沒夜干活累得腸子都出來了(得了疝氣)。富農一般都較有頭腦,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在蘇維埃時代實行了科學種地,得到上級的表彰(如小說中的富農阿斯托洛夫羅夫)。富農都按政策規(guī)定向國家上繳了大量的糧食等物資。按照恩格斯給“國家”(國家機器)下定義時的說法,國家機器“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9]。在當年蘇聯(lián),富農是被看成農村的資本主義勢力的,如果能夠從發(fā)展生產力角度考慮問題,蘇聯(lián)政權完全可以從“緩和沖突”出發(fā),通過制訂合理的政策有效控制和利用這種資本主義勢力發(fā)展農村經濟。二是,那種殘酷作法從道義上講對守法的勤勞的富農是極不公平的。小說寫了富農基多克。這是一個曾經當過紅軍,為蘇維埃政權打過仗的農民。就因為“私心”重,一心只想致富,成年累死累活地干活,有了一份較殷實的家產。而現(xiàn)在卻成了被清算被驅逐的敵人?;嗫藨崙嵅黄降卣f:“我給自己掙到好日子,我保衛(wèi)過正義的政權,它卻抓住我的后頸?!被嗫诉@話完全可以看作是肖洛霍夫心理深層意識的流露。鄧小平在 20世紀 80年代說過:“致富不是罪過。”[10]把致富了的農民基多克當作有罪的敵人,從道義上講公平正義何在?三是,將富農的生產資料、房屋等等固定資產一概沒收,將男女老幼一概趕住極寒之地,使之陷入絕境,是十分不人道的。小說有這樣的情節(jié):共產黨員,村蘇維埃主席拉茲米推洛夫拒絕再去參加清算富農的活動,因為他在前一天清算迦耶夫一家時目睹了悲慘的一幕:“迦耶夫有十一個孩子!我們一到,他們哭得多慘啊,真叫人受不了!我聽了頭發(fā)都豎起來!……娘兒們號啕大哭,像死了人一樣,兒媳婦……孩子……都嚇昏了……”筆者相信,肖洛霍夫是借人物之口在說自己的心里話。小說第二部第十一章有一段讓讀者讀來不由得不產生震撼感的描寫。被驅逐到極寒北地的富農的兒子基摩斐潛回村里來,一是因為思念他心中的情人(村黨支部書記拉古爾洛夫已離婚的前妻路???,二是為了向村干部進行報復(他乘黑夜向村黨支部書記拉古爾洛夫開過一槍,未打中)。結果在那一天的黎明時分他被拉古爾洛夫擊斃。此時小說描寫道:“基摩斐仰天躺著,舒展地伸開右臂。他那雙已經凝固、但還沒有喪失光彩的眼睛,大大地張開著。這雙死去的眼睛,仿佛懷著贊美和驚奇的神氣,在默默地欣賞那些將滅未滅的晨星,和一朵溶化在天心、只有下面的邊緣稍微帶些銀光的乳白色的云,還有那整個彌漫著透明輕霧的無邊無際的天空?!比缓笞髡哂忠岳艩柭宸虻目跉鈱懙?“基摩斐連死了都很美,這個娘們的寵兒?!边@段描寫哪會讓讀者想到這是一個被擊斃的可恨可憎的蘇維埃政權的敵人!這分明是作家懷著憐憫惋惜的心情在描寫一個青春生命的離去,讓讀者為之嘆惋!肖洛霍夫年輕時曾經被極左派批評家批判為“階級性被全人類性所取代,生物主義……高于階級標準”。[11]當年蘇聯(lián)極左派對肖洛霍夫的這種批評今天看來倒是較為中肯的,只是當年被否定的,歷史發(fā)展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主要予以肯定。什么是“生物主義”?“生物主義”即“對于自然和動物的生命的愉快情感,對于強健美麗的人們的愛。”[12]說白了,原來是一種對生命的大愛。1965年肖洛霍夫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講話中表白說:“我愿我的書能夠幫助人們變得更好些,心靈更純潔,喚起對人的愛,喚起為人道主義和人類進步的理想而斗爭的意向?!保?3]我們從《被開墾的處女地》表現(xiàn)的對守法富農的同情中看到的正是這種“對人的愛”。
1930年全蘇聯(lián)自上而下全面展開農業(yè)集體化運動。肖洛霍夫始終生活在他的故鄉(xiāng)維約申斯克鎮(zhèn)的農村里,他當然經歷過并很熟悉農業(yè)集體化的全過程。他寫作《被開墾的處女地》是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的。從1929年起,肖洛霍夫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的良好處境:一是他心血澆鑄而成卻在發(fā)表這一關多受阻難的《靜靜的頓河》第三部終于在1929年由斯大林拍板批準公開發(fā)表;二是1930年1月,這位以前多次遭受各種攻擊的25歲的青年作家得到了斯大林在黨中央的接見。他回憶這次會見時說:“談話給予我很多東西,鼓舞我去實現(xiàn)新的創(chuàng)作構思?!保?4]三是1930年年末,他被批準為蘇共預備黨員。就在這個對肖洛霍夫來說是很不平凡的1930年,他在斯大林接見與談話的鼓舞下,毅然放下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第四部的創(chuàng)作,著手寫作及時反映農業(yè)集體化運動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其意圖自然是“遵照黨的指示寫作”,為史無前例的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留下形象的記錄,向世界各國讀者宣傳蘇聯(lián)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小說將格內米雅其村新成立的集體農莊命名為“斯大林集體農莊”,顯示了當時斯大林在作家心目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按當年蘇聯(lián)文學界的常規(guī),遵照黨的指示寫作,在寫什么與怎樣寫的問題上理應遵守某些原則。例如要考慮高爾基說的那個“真實”問題:“應該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第一,什么是真實?第二,我們?yōu)槭裁葱枰鎸?需要什么樣的真實?什么樣的真實較為重要?”[15]例如要考慮盧那察爾斯基那樣的觀點:“請想象一下,人們正在興建一所房子,等它建好,將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墒欠孔舆€沒有建成,您便照這個樣子描寫它,說道:‘這就是你們的社會主義——可是沒有屋頂?!f了真話,但是一眼可以看出來,這其實是謊言。”[16]雖然高爾基與盧那察爾斯基的上述論述都是稍晚于1930年肖洛霍夫開始創(chuàng)作《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時發(fā)表的,但它們所表達的精神或原則卻是在1930年已經存在的。這精神或原則即是:要寫光明,要寫理想,要有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思想傾向;不能如實寫社會生活中的陰暗和苦難,不能有有背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思想傾向。我們今天讀《被開墾的處女地》,卻發(fā)現(xiàn)它有著大量與上述原則相違背的東西。肖洛霍夫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活動過程中實際上是(或無意識地是)遵照自己的心的指示在寫作。正如三十多年后他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所說的:“我屬于那樣一些作家之列,他們把不受任何拘束地用自己的筆為勞動人民服務,看作是自己的崇高榮譽和崇高自由?!保?7]他的小說并不是一首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運動的贊歌。小說總體上是遵循著嚴謹的現(xiàn)實主義原則,用審視批判的眼光看生活。正如后來他在《靜靜的頓河》的英譯本序言中所表白的:“這樣的作家是不好的,如果他寧愿損害真實而去粉飾現(xiàn)實。”[18]讀者從小說中讀到的是:1930年蘇聯(lián)的這場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從黨和政府方面說,是指令,是動員,是強制;從農民基本群眾方面說,是不情愿,不積極,消極地抵制(如財產歸公前大肆宰殺自家的牲畜家禽,加入集體農莊后,春耕春播與夏天割草時消極怠工等),甚至破壞性地抵制(一些農民要從農莊倉庫里搶回原先上交的糧種,嚴重毆傷干部等)??傊?,今天的讀者從《被開墾的處土地》中感覺不到這是一場順民心合民意的運動。結合馬克思主義闡明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fā)展變革規(guī)律的理論,更會認識到,蘇聯(lián)這場農業(yè)集體化運動根本上是有違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關于這一點,筆者在另外一篇評論《被開墾的處女地》的文章中有較詳細的論述,此處不重復。
蘇聯(lián)的農業(yè)集體化是一場在蘇聯(lián)農村進行的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1930年,按照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制度的精神,在蘇聯(lián)農村里消滅富農,推行全盤集體化,農民不再是私有者,都成了公有制的集體農莊莊員。在斯大林時代,人們理解的社會主義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對此,當年的蘇共黨員,既受到過斯大林的接見和稱贊,又受到過斯大林之后的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高度禮遇(1959年,肖洛霍夫隨赫魯曉夫訪問美國。赫魯曉夫曾親臨作家在頓河維約申斯克鎮(zhèn)的住所)的肖洛霍夫肯定是擁護的。我們都知道,在俄羅斯,在中國,對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產生深刻的懷疑并進行反思主要是1991年蘇聯(lián)解體,蘇共解散之后的事。我們不能要求創(chuàng)作《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時(1930-1932年)的肖洛霍夫和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第二部時(20世紀50年代前期)的蘇共黨員肖洛霍夫應該早就懷疑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懷疑消滅農村私有制的農業(yè)集體化運動。作為蘇共黨員和1937年后幾十年里的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的肖洛霍夫,作為《被開墾的處女地》作者的肖洛霍夫,他當年沒有理由不是消滅農村私有制革命的擁護者。
小說的主要正面人物之一,一位革命斗士型的共產黨員,村黨支部書記拉古爾洛夫,他出身于頗有家產的農家,可是他不要家產去當雇工,后來是當紅軍,打仗,流血負傷,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他是格內米雅其村消滅富農,實行農業(yè)集體化的領導者之一,是一位與富農,與潛藏的白軍軍官,與不滿蘇維埃的落后分子進行堅決斗爭的最主要的人物。拉古爾洛米突出的思想特點之一即極端憎恨私有財產。小說第一部第四章里有拉古爾洛夫的一段講話:“我一聽說要把莊稼漢的私有財產統(tǒng)統(tǒng)并到集體農莊,心里真痛快。我從小就恨私有財產。有學問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同志說得對,一切罪惡都是由于私有財產。”這個正面人物的這種關于私有財產的觀念和態(tài)度,不能不說與蘇共黨員肖洛霍夫的政治立場是相關的。
肖洛霍夫在小說中為我們又塑造了另一位正面人物梅譚尼可夫。他是一名中農莊稼漢,國內戰(zhàn)爭時期當過紅軍,為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戰(zhàn)斗過。在集體化運動中,中農對加入集體農莊是最消極最猶豫的,可是中農梅譚尼可夫卻是村里最先申請加入集體農莊的農民之一。成了一名集體農莊莊員,就要將自己家的土地、牲畜、農具等等交給農莊。在小說第一部第十九章,肖洛霍夫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梅譚尼可夫交出財產前夜的矛盾痛苦心情。他整夜相伴著明天即將離開自家院落的牲畜,回憶起關于它們的許多許多事。他像舍不得自己的孩子離開自己一樣舍不得自已的馬和牛。小說寫梅譚尼可夫在集體農莊畜舍值夜時的心理:“該死的私心,你什么時候才會離開我啊?你這條毒蛇什么時候才會死啊?……這究竟是什么道理?我在馬房旁走過,里面站著別人的馬,我滿不在乎,可是一走到自己的馬跟前,望望它……,我就心酸,我覺得它比老婆還親?!牢覀儝甑竭@些產業(yè)可不容易啊。”小說的這些描寫雖然不見暴風驟雨,可是今天讀來卻讓人感到驚心動魄!讀者一定會想,為什么要讓一個憑勤勞掙來家產的農民輕輕易易無條件地將家產交出去?為什么要讓這個善良勤快的梅譚尼可夫受如此沉重的心靈痛苦的折磨啊!讓他像過去那樣自己單干,不照樣給國家繳糧繳物做貢獻?他搞單干又從未礙著任何旁人!為什么啊?梅譚尼可夫的私心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筆者以為,今天讀者對梅譚尼可夫的這種理解和同情,也正是作家肖洛霍夫在心理深處對梅譚尼可夫的理解和同情。作家始終是將這個私心難除的人物作為正面人物來寫的。他加入集體農莊之后,一直誠心誠意,努力干活,對事情認真負責。他先是當了生產隊長,后來又入了黨。梅譚尼可夫本來沒有主動寫入黨申請書,“因為我雖然加入了集體農莊,心里還是舍不得自已的東西?!钡蠹艺J為他作黨員很合適。在集體農莊主席達維多夫為抓捕反動軍官犧牲之后,莊員們選舉梅譚尼可夫繼任農莊主席。這可以說是肖洛霍夫在一種特別復雜的意識與潛意識支配下的一種構思。確實,小說中那個極端憎恨私有財產的拉古爾洛夫令人感到難以接近,他的鄰居說他:“瘋了!人倒是個好人,可是瘋了?!倍叫碾y了的梅譚尼可夫卻是大家都認可的一個人。
實際上,肖洛霍夫賦予梅譚尼可夫這樣一種銘心刻骨的私心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是應當看作是正常和正當的。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已經超越了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我們也已經從抹上了濃厚的斯大林色彩的那一套所謂馬克思主義中跳了出來,重新回到馬克思恩格斯本人,而且我們是抱著“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原來,馬克思恩格斯對私有制的認識和態(tài)度并不是像那個激情有余而理性與知識均為不足的拉古爾洛夫所說的那樣的。人類社會的第一個私有制社會是奴隸制社會,它是在革除原始公有制社會后建立起來的。恩格斯高度肯定了奴隸制這個變公有制為私有制的社會的巨大的歷史進步作用:“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yè)和工業(yè)之間的更大規(guī)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使古代世界繁榮……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的全部經濟、政治和智力的發(fā)展,是以奴隸制既成為必要,同時又得到公認這種狀況為前提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理由說: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xiàn)代的社會主義?!保?9]對于人類的未來社會,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也有過反復的并不是單一的思考和論述。馬克思的下述思想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去思考的:“共產主義是揚棄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xiàn);開始時它作為普遍的私有財產出現(xiàn)。共產主義是從私有財產的普遍性來看私有財產關系……”[20]我們要注意,這里說的是“揚棄”私有財產?!皳P棄”這個哲學術語的意思是既有所否定,又有所肯定。這里說的是“私有財產的普遍性”,即不是像資本主義社會那樣的狀態(tài):只有資本家少數人擁有私有財產,作為多數人的工人卻沒有私有財產,工人是無產者。未來社會應是人們普遍擁有自己的私有財產。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擁有一份憑自己的正當勞動得來的私有財產,就意味著人人都過著溫飽或富裕的生活,這樣的社會就有了穩(wěn)定和諧的重要基礎,這不是十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嗎?由此說來,肖洛霍夫和我們讀者對梅譚尼可夫那種與他血肉相連的深固的私有觀念的理解和同情是完全正當的。
肖洛霍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被開墾的處女地》以及《靜靜的頓河》、《一個人的遭遇》等,因作家堅持了遵照自已的心的指示去寫作而避免了淪為當年蘇聯(lián)極左政治的宣傳品,因其具有豐富的內容意蘊,因其充滿了對人的人道主義關懷,因其取得了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成就而堅實地站立在世界文學史上。21世紀中國學人編著的《外國文學史》書籍都給予了肖洛霍夫相當高的文學史地位。文學史對這位前蘇聯(lián)作家是公正的。
[1][2][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4,684,170.
[3]列寧.列寧論文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202.
[4][5][6][11][12][13][14][17][18]孫美玲.肖洛霍夫研究(資料譯編)[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427,463,415,336,336,469,480,468,41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8][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172.
[15]高爾基.高爾基選集·文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130.
[16]盧那察爾斯基.盧那察爾斯基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55.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4.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7.
I106
A
1671-6469(2011)05-0030-05
2011-09-05
劉求長(1942-),男,湖南新化人,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藝理論。
(責任編輯:代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