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四川大學 法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
消解民事惡意訴訟的必要性
黃璐
(四川大學 法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
民事惡意訴訟是行為人為追求不當利益或達到不法目的而故意提起的訴訟,侵犯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惡意民事訴訟現(xiàn)象之所以產(chǎn)生與立法、誠信缺失和懲戒不力有很大的關系。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必須消解民事惡意訴訟。唯有如此,才能維護正常的民事訴訟程序,保證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xiàn),避免對司法資源的浪費,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惡意訴訟;民事惡意訴訟;權利
“惡意訴訟”最初來源于英美法系。在美國侵權行為法中有一種侵權類型——“misuse of process”,《美國侵權法重述》將此類侵權行為解釋為以下三種形式: (1)惡意地提起民事訴訟;(2)惡意刑事起訴;(3)濫用訴訟程序。前兩種形式統(tǒng)稱為“maliciousprosecution”,其基本特征是行為人沒有實體意義上的訴權而提起訴訟,其目的是為了獲得訴訟以外的非法目的;而第三種形式的侵權行為,其特征是行為人享有訴權而行使訴權的行為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目的。也就是說,前兩種形式的惡意起訴,行為人是惡意地發(fā)起訴訟,而第三種形式的行為人在啟動訴訟程序時并不存在惡意。雖然英美法系中,惡意訴訟包括民事惡意訴訟、刑事惡意訴訟、濫用訴訟程序,但筆者本文所稱的惡意訴訟僅指民事惡意訴訟,也就是英美法系中惡意訴訟的第一種形式。
目前,我國法學界對于惡意訴訟的概念,仍存在較大的爭議。比較典型的有,楊立新教授等學者界定:“明知道沒有合法的訴訟理由,意圖使他人受到財產(chǎn)上的損害,故意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這種侵權行為就是惡意訴訟?!盵1]而湯維建教授則認為:“所謂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故意提起一個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無根據(jù)之訴,從而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盵2]張勝先教授和伍浩鵬博士則將惡意訴訟界定為:當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動機和目的,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以合法的形式惡意提起訴訟,以期通過訴訟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某種損害后果的行為[3]。
雖然上述惡意訴訟的界定,側重點各有不同,但也存在一致性。首先,惡意訴訟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應當存在故意,因追求非正當目的而故意提起訴訟;其次,行為人客觀上積極地行使了起訴權或者是反訴權,使得程序啟動和運轉起來。因此,綜合而言,筆者比較認同李義發(fā)、陳麗平的觀點:惡意訴訟是指行為人為追求不法、不當利益或達到其他非法目的,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提起訴訟,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利,給相對人造成財產(chǎn)及精神方面損害的訴訟[4]。
在英國早期的普通法中,惡意提起民事訴訟,沒有被認定為一種侵權行為。但是現(xiàn)在,若原告能夠證明某種“特別損害”時,即當被告的行為對原告的人身和財產(chǎn)造成實體性干涉時,法律就可予以確認。但在美國,多數(shù)法院已經(jīng)取消了“特別損害”這一限制。美國越來越多的法院還認同這樣一種民事侵權訴訟:原告雖然沒有合理和合適的理由,但仍可以就本質(zhì)上同一性質(zhì)的問題對被告反復地提起多次民事訴訟,因為原告之目的就是想以連續(xù)性的不厭其煩的民事訴訟來折磨被告。因此,即使原告沒有受到特別的實質(zhì)性損害,也可提起侵權訴訟。
在英國,惡意民事訴訟侵權行為一般只包括兩種:第一,指控原告破產(chǎn)的訴訟;第二,指控一家公司資不抵債的訴訟。美國的惡意民事起訴不僅可適用于民事普通程序,而且還包括行政訴訟等領域。在構成要件方面,惡意民事起訴和惡意刑事告發(fā)是基本一致的,只是適用的范圍不同。除此之外,在一些微小的細節(jié)上也有一定的區(qū)別,如在是否有合理理由這一要件上,惡意民事起訴的標準要弱于惡意告發(fā),因為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對當事人的證明程度要求不同[5]。在英美法中,惡意反訴也被歸為惡意民事起訴。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規(guī)定:當事人出于惡意進行訴訟者,須判處罰款[6]。而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對惡意訴訟行為作了規(guī)定:被告對于原告關于訴訟標的之主張徑行認諾,并能證明其無庸起訴者,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因左列行為所生之費用,法院得酌量情形,命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全部或一部份:一、勝訴人之行為,非為伸張或防衛(wèi)權利所必要者[7]……原告所訴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或上訴人之上訴顯無理由或僅系延遲訴訟之終結目的者,得處原告或上訴人六萬元以下罰款[8]。
目前,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民事惡意訴訟問題還沒有明確的專門性規(guī)定。正是因為存在這樣明顯的“法律空白”,惡意訴訟防范和制裁都顯得有心無力。首先,訴前審查階段,缺乏對原被告資格的限制,原告即使沒有明顯確鑿證據(jù)證明對方侵權,也可輕而易舉地將對方當事人引入實質(zhì)審判程序,從而侵犯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次,根據(jù)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即使人民法院不支持惡意訴訟者的訴訟請求,并判其敗訴,按照誰敗訴誰承擔訴訟費用的原則,惡意訴訟者也只是承擔為數(shù)不多的訴訟費用,這樣的結果對于懲處惡意訴訟當事人是遠遠不夠的;最后,即使人民法院查明有關人員“偽造、毀滅重要證據(jù),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一百零四條等相關條文之規(guī)定,也僅僅只可以對妨礙訴訟行為人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一萬元以下罰款,對妨礙訴訟的單位處以一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不難看出,這樣間接的、不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對惡意訴訟的懲戒力度不夠大,根本無法抑制惡意訴訟的泛濫。惡意訴訟者進行惡意訴訟的風險遠遠小于其通過惡意訴訟可能獲得的不法利益,違法成本過低,這也促使部分不法之徒為謀取非法利益而走上惡意訴訟之路。
人是趨利性的動物,人對于利益的追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同時也是制造社會問題的源頭。雖然自古以來,道德對于規(guī)范人類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誠信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崇尚的基本美德,但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受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社會的信譽度在不斷降低。很多人為追求非分利益,或達到其不正當目的,忽視法律的存在,背離誠信的軌道。特別是在法律制度出現(xiàn)漏洞,缺乏約束力的情況下,受不法或不當利益動機的驅(qū)使,缺失誠信的惡意訴訟人更易利用訴訟這一具有合法外表的救濟手段來謀取其非正當利益。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調(diào)和,公民的道德誠信危機日益凸顯,惡意訴訟現(xiàn)象日趨嚴重。所以,社會誠信的缺失是導致惡意訴訟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任何社會中,訴訟都可以說是維護自身權益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一旦人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最先想到的就是訴訟。但同時,“作為人類特定實踐的訴訟,無論在客觀上,還是在沖突主體以及統(tǒng)治者的主觀認識中,都是一項能夠產(chǎn)生一定效果,同時又需要支付一定代價的行為”[3]。民事惡意訴訟常常使受害人經(jīng)濟上遭受損失,精神上飽受煎熬,甚至聲譽也會受到影響,但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我國現(xiàn)行法律制度缺少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范,且懲戒力度不夠,使得惡意訴訟侵權行為的成本和風險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惡意訴訟人有恃無恐。
民事惡意訴訟不僅使受害人遭受物質(zhì)上的損失,精神上的傷害,還使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遭受破壞,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wěn)定。所以,消解惡意訴訟具有現(xiàn)實必要性。
通常情況下,惡意訴訟是以符合法律程序的面貌出現(xiàn)的,因此帶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欺騙性。惡意訴訟人常給法官設置“陷阱”,從而造成誤判,以此獲取不法利益。法庭原本是追求公平正義的地方,但因為惡意訴訟的存在,公平正義的法庭也可能變成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工具,這不僅極大降低了訴訟制度的性能和效用,損害了國家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同時也嚴重妨害了正常的民事訴訟秩序。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之規(guī)定,原告欲起訴,必須享有訴權,而訴權存在的前提條件是當事人之間必須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但是,由于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時,對于原告行使起訴權的合理性只能進行形式審查而無法進行實質(zhì)審查,因此盡管人民法院按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受理原告的起訴,仍然無法避免惡意訴訟的發(fā)生。由于訴訟資源是有限的,因此,行為人捏造事實狀告他人以謀求不法利益,必然擾亂正常的民事訴訟秩序。
民事訴訟作為國家設立的一種糾紛解決機制,其最直接、最具體的目的應當是解決民事糾紛。但民事惡意訴訟使訴訟的目的被異化,不僅不能發(fā)揮其保障當事人權益的功能,反而可能使相對人承受額外的超過正當訴訟風險之外的其他不利后果。于是,這樣的民事訴訟就淪為了惡意訴訟人獲取非正當利益的工具,而不再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工具。長此以往,訴訟這種解決民事糾紛的手段可能會失去人們的信賴,陷入信用危機,直接影響人們參與的主動性。而事實上,民事訴訟制度目的的實現(xiàn)并非單獨依靠國家的意志、法律的強制力就能達到的,它是需要當事人積極參與的。當事人作為訴訟的主體,如果不愿意參與或者不能正當?shù)?、積極地行使自己的權利,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xiàn)也就成了紙上談兵?!叭嗣駥τ诔绦蛑贫仍礁械讲粷M,則越是逃避使用。假如這種現(xiàn)象演變?yōu)橐环N普通趨勢,裁判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則令人懷疑了,其發(fā)展也就停止了?!盵9]反之,“程序使用者對程序的利用倍感滿意和信賴,必將促進全社會廣泛而堅決地選擇適用訴訟方式救濟權利,充分發(fā)揮程序制度的機能”[9]。所以,要保證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xiàn),就必須建立起公眾對裁判制度的信任,尋找消解惡意訴訟的方法。
在民事惡意訴訟中,當事人提起或進行訴訟并非為了保障其合法權益,而是為了實現(xiàn)其不法利益,這必然是對司法資源的一種浪費。“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是一條被廣泛接受的法諺,說明人們對司法程序的期待和要求,不僅在于實質(zhì)上的公正,也在于程序上的效率。司法活動的效率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司法機關的司法資源是有限的,現(xiàn)在很多國家都面臨案多人少的問題。在司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符合訴訟目的和違反訴訟價值的惡意訴訟,無疑加劇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使得那些具有合法訴訟利益的當事人無法得到及時的司法救濟。
惡意訴訟行為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不正當目的,而濫用訴訟權利,導致相對人遭受一系列的損害,如付出應訴費用、時間和精力等,有的還要承擔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名譽損失,一些企業(yè)還要遭受商譽的減損等。惡意訴訟,最后侵權的發(fā)生,常常是由受欺騙的司法機關作出判決引起的,而司法機關的決定是具有確定力的,真正的權利受害人很難再找到更加適合的救濟途徑。因此,要想更好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就必須消解惡意訴訟。
[1]肖啟斌,張國經(jīng).讓濫用訴權者付出代價[J].法律與生活,2002,(10).
[2]陳光中,李浩.訴訟法理論與實踐(2002年.民事行政訴訟法學卷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3]張勝先,伍浩鵬.“惡意訴訟”的社會危害性及對策[J].河北法學,2002,(5).
[4]李義發(fā),陳麗平.惡意訴訟認定、成因及防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5]Steven L Emanuel.Torts[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6]王福華.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論[J].法商研究, 1999,(4).
[7]臺灣“民事訴訟”[EB/OL].http://www.fsou.com/html/ text/hnt/838863/83886345.html,2000-02-09.
[8]麥嘉潮.在我國建立惡意訴訟規(guī)制制度之思考[EB/ OL].http://www.fszjfy.gov.cn/program/article.jsp?ID= 10756,2005-12-26.
[9]李祖軍,田毅平.民事訴訟目的論綱[J].現(xiàn)代法學, 1998,(5).
D915.2
A
1008-6382(2011)05-0062-04
10.3969/j.issn.1008-6382.2011.05.014
2011-08-12
黃璐(1987-),女,重慶市人,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訴訟法學研究。
(責任編輯 玫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