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厚葉
(贛榆縣石橋中學,江蘇 贛榆 222114)
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各種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與歷史觀,并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什么是史料?簡單地說,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各種痕跡??茖W地講,史料就是可以用來作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根據(jù)的東西。史料是歷史的載體,它不僅是科研中最基本的,在歷史教學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因為課時與篇幅的限制,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更為廣泛地認識給定的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背景,而教師在引導歷史現(xiàn)象與歷史問題時也很少應用各種資料依據(jù)。史料對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重視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運用。本文主要就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的運用問題進行探討。
梁啟超先生在《歷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笔妨鲜茄芯繗v史和從事歷史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將要向“何處”去。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獲取前人的經(jīng)驗與教訓,從而使得自己的智慧得到升華。縱觀歷史,那些偉人無不精通歷史,并且對于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如今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能夠在歷史中發(fā)現(xiàn)一些影子,但是我們?nèi)缃竦恼叽胧└油晟啤2还軓哪膫€角度來講,我們都應該積極學習歷史。
學習歷史就需要從史料出發(fā)。特別是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歷史,對歷史只有一點朦朧的認識。史料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讓學生知道過去,了解每一個時代的大事小事,從中了解社會與人類的發(fā)展方向。并讓學生們知道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進行定位,如何才可以更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學習好史料,可以取得更好的歷史成績。從考試的角度來看,現(xiàn)在的中考題主要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型,而且在這兩類題型中都出現(xiàn)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學生去讀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題。由此可以看出,史料學習將會對學生的中考產(chǎn)生影響。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史料中記載了各種歷史資料,對于學生們來說就好像一個個歷史故事,學生對于故事肯定會十分喜歡,因此,如果史料運用得好,就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史料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提高歷史成績。
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各種文字記載與一些圖片等各種史料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學好歷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包括對史料的學習。但是很多初中生不喜歡學史料。初中生剛接觸歷史,一切都感到新鮮。在歷史學習中必然會碰到很多史料,其中有一部分是文言文,歷史老師們對這些文言文的史料和學生們學習的歷史都十分熟悉,因此,往往也會認為學生們可以直接讀懂這些文言文史料,很少關注學生們是否真正讀懂了這些史料。不少學生缺乏足夠的主動性,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并不是主動問老師,而是不懂就算了。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們讀不懂史料,沒有辦法做題,亂做甚至是不做,以后見到史料時就會感到頭腦發(fā)脹。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習慣如果一直持續(xù)下去,學生就會對史料敬而遠之,看到史料就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進而感覺到歷史難學、不好考。
(一)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引入史料,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
在歷史教學中,史料并不是隨便引入的,而是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在必要的地方引入合適的史料[1]。史料的引入點可以是重點、難點,或者學生難以理解的觀點和結論處。例如在介紹《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內(nèi)容時,重點是為學生們介紹黃海戰(zhàn)役和馬關條約的內(nèi)容和影響,難點就是清政府戰(zhàn)敗的原因,以及為什么《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加深。根據(jù)戰(zhàn)爭流程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我從原因入手,引入背景資料:日本明治維新之后的基本國策——對外侵略,日本制定的大陸政策侵略的中心是中國,跳板是朝鮮,讓學生明白這場戰(zhàn)爭日本“蓄謀已久”;然后結合地圖講解這場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并將重點放在了黃海戰(zhàn)役中鄧世昌及其戰(zhàn)艦英勇作戰(zhàn)的壯舉資料上,接著插入黃海戰(zhàn)役后的一些資料,例如李鴻章為了避戰(zhàn)保船而下令將船駛?cè)胲姼?,結果使中國喪失了制海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時為學生插入《馬關條約》簽訂時的情形,以及《馬關條約》的相關內(nèi)容的資料,并將當時清政府的財政狀況與《馬關條約》上的賠款內(nèi)容進行對比,讓學生們從對比中認識到《馬關條約》的危害。這樣學生不但記住鄧世昌及其戰(zhàn)艦,而且明白正是李鴻章等人的妥協(xié)退讓,直接導致戰(zhàn)爭失敗,還掌握《馬關條約》的相關內(nèi)容及其所帶來的危害。
如果所涉及的文字資料與圖片過多,則可以根據(jù)重難點的需要對這些教材上的原始資料進行編輯、改寫,將無關的內(nèi)容刪除掉,從材料中提取出最重要的信息,并轉(zhuǎn)換為文字圖表的形式。例如《圖說紅軍長征》一課中,有很多圖片資料及文字解說。這一課中要讓學生在感悟長征精神的同時,學會文字解說、圖畫表達。為此,我將這些資料利用多媒體整理成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示意圖》,其中不僅插入了湘西、遵義、赤水、金沙江、瀘定橋、雪山草地等圖片,還配上了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這樣圖文并茂地展現(xiàn)出紅軍長征的史料,讓學生身臨其境,既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點內(nèi)容,又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理解了長征精神,還讓學生對文字解說、圖畫表達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運用史料,增強學生的歷史真實感與歷史感。
史料是對歷史的真實反映,但是不同的史料所反映出來的效果不相同,真實的史料能夠為學生們反映出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而虛假的史料則會將學生引向錯誤的方向,錯誤地看待歷史。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真實的史料對學生進行引導,增強他們的歷史真實感[2]。通過史料的學習,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對歷史問題的解決活動中去,史料的形式所展現(xiàn)出來的歷史學習問題可以讓學生覺得更加具有探索性、挑戰(zhàn)性。史料中有很多文字材料,這些文字材料中有文件原文、當事人的回憶材料等,此外還有各種數(shù)據(jù)、圖片、紀實類的影視片、錄音、實物等,這些史料都能夠讓學生們認識到歷史是真實發(fā)生過的。如今的北師大版的歷史教科書中已經(jīng)充分注意到了史料的重要性,其中有許多較好的史料可以為教學所用。例如《鴉片戰(zhàn)爭的烽煙》中對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的描述,以及鴉片對中國社會所帶來的危害等的描述都是符合實情的,可以讓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更好地感受歷史。
(三)通過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運用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中可以滲透歷史理論的某些元素,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史料基礎。史料教學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運用史料的能力。但是想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認識到史料分析不應該是一種機械式的演練,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時,對于史料中所表現(xiàn)出的歷史結果,尤其是對歷史人物都不要給出唯一的、武斷的結論,而應該通過歷史資料和歷史過程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3]。例如對于陳獨秀先生,毛澤東在1945年中國共產(chǎn)黨“七大”預備會議上是這樣評價的:“關于陳獨秀這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我說陳獨秀在某幾點上好像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做了啟蒙運動的工作,創(chuàng)造了黨。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在俄國做過很好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陳獨秀則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確的言論,但是他創(chuàng)造了黨,有功勞。”從毛澤東的評論可以看出,對于陳獨秀先生應該從多個方面來看待,既要看到他的功勞,又要認識到他的過失。又如在評價隋朝的大運河時,提供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1:“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銀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薄躲晁?/p>
材料2:“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薄と招?,《汴河懷古》
材料3:“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達江都之傳輸,其利也博哉。”
可以通過這樣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材料1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誰在位時開通的?簡要說說胡曾和皮日休對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看法。你同意誰的觀點?為什么?根據(jù)材料三分析,此“河”開通后有什么作用?
這幾段材料中不僅指出了開鑿這條大運河所引起的各種負面影響,還體現(xiàn)出了大運河的有利之處。在分析這幾段材料時,我們必須讓學生們找到其中的關鍵字與詞,如“千里長河、隋、涿郡”等,讓學生們準確地把握材料所表達的意思。然而最后一個問題:對大運河的評價,卻不能夠簡單地回答,這需要學生結合所學過的知識從多方面進行分析。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在運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判斷史料的真實性,而且要從史料中獲取有效的信息,并對這些有效信息進行詮釋。因此,在選擇、運用史料時必須慎重,面對大量的史料,教師應該注意合理取舍。
[1]劉芳.簡論史料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成功(教育),2010,(07):10.
[2]楊翠榮.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0,(15):67.
[3]邵日高.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探究[J].文理導航(下),201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