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
(山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長治 046011)
探索型實踐: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嘗試
馮旭
(山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長治 046011)
英國語言學家Dick Allwright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了以理解語言課堂生活質(zhì)量為宗旨的“探索型實踐”(Exploratory Practice),受到了國內(nèi)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文章結(jié)合探索型實踐的內(nèi)涵,闡述了探索型實踐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從而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探索型實踐;小組活動;訪談;班級日志
公共英語在高職院校已經(jīng)成為一門邊緣學科,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如何發(fā)揮邊緣學科的作用,公共英語在整個高職教育體系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是我們每一位教學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如果以課堂為依托,幫助學生找到他們生命的價值,培養(yǎng)他們的生存能力,挖掘他們的潛力、責任感和自信心,能否說這門課程的價值得到了實現(xiàn)呢?從這一角度來講,探索型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途徑。
20世紀90年代初期,Dick Allwright和Kathi Bailey提出了一種以實踐者為主體的教育研究途徑——探索型實踐。它的提出為學術課堂研究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途徑,其核心內(nèi)容是理解語言課堂的生活質(zhì)量。探索型實踐包含三個主要理論主張:第一,語言課堂的生活質(zhì)量應該優(yōu)先于教學效果。第二,同發(fā)展教學技能相比,努力提高對語言課堂生活質(zhì)量的理解變得更為重要。第三,理解語言課堂的生活質(zhì)量應該是一個交往過程,而不是非交往性過程,也就是說,所有的實踐者(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關注課堂語言教學行為的“共在”語境的作用,并能在為理解而進行的相互交往過程中有所收獲和發(fā)展。
根據(jù)上述理論主張,Allwright概括了語言教學的七個原則:(1)把實踐者的生活質(zhì)量放在首位;(2)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理解語言課堂生活;(3)人人參與;(4)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5)師生共同發(fā)展;(6)把理解融入教學實踐中;(7)努力使教學成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事業(yè)。
作為實踐者研究的一種途徑,探索型實踐指在一定原則指導下理解語言課堂的生活質(zhì)量。這一理解過程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教和學兩方面的發(fā)展。綜觀探索型實踐的三個主要理論主張和七個相關原則,可以得知探索型實踐反對過多關注教學技巧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主張關注教學過程的交往性,認為教師和學生應融入真實的自我,以求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生活,實現(xiàn)師生共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小組活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處于絕對支配地位,而學生則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對象。探索型實踐的原則告訴我們,語言教學要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通過人人參與課堂活動探究語言課堂的生活質(zhì)量。為了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小組活動是十分必要的。小組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有機會展現(xiàn)自我,加深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認識和了解,創(chuàng)建了和諧的課堂生活,師生得以共同發(fā)展。具體來說,它的好處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成為真正的交往過程
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占據(jù)了主體地位。他們制定教學計劃,規(guī)定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式,安排教學步驟,整個教學活動都是教師一手策劃的,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沒有真正的話語權(quán),教學是非交往過程。小組活動中,課堂成為真正的交往過程,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臺上的組織者和臺下的參與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學生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分享生活體會,進行心靈的交流。
(2)學生的個人能力得以發(fā)展
小組活動使得每個小組的成員成為一個整體,為整個小組主題活動的順利進行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使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得以提高,責任感有所增強,其中部分學生的領導能力和人格魅力也會有所展示,對于學生今后的人生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3)語言環(huán)境變得安全
在以前的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往往要在眾目睽睽之下獨自回答老師的提問,很多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會用“I'm sorry”來避免回答不出的尷尬,以致這些學生漸漸成為課堂上的沉默一族,然而在小組活動中,他們會感覺很安全,開始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4)關注重心得以轉(zhuǎn)移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求拿教學效果來衡量一節(jié)課的價值,而探索型實踐則號召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發(fā)揮師生的生命活力,關注語言課堂的生活質(zhì)量。小組活動的主題全部都是學生感興趣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對于這些內(nèi)容,每一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有話可說,甚至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在主題活動中因為一些特長如唱歌、舞蹈等而成為活動的主力、成功的關鍵。在這樣的課堂中,沒人會用成績評判一個人,主題活動是否精彩、有意義,反映了真實生活才是大家關心的,學生的真實存在得以體現(xiàn),語言課堂的生活質(zhì)量被放在了首位。
小組活動體現(xiàn)了探索型實踐的基本理論主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新情況:
(1)教師失去了部分對課堂的控制
傳統(tǒng)課堂上,整個課堂都處在教師的掌控之下,所有教學都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小組活動顛覆了這一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由于缺乏適當?shù)恼瓶亓?,課堂有時會變得混亂。
(2)過多地依賴母語
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表達,很多學生感覺想說的沒有說出來,真實自我無法得到完全展示,加上學生擁有共同的母語和文化背景,所以他們在小組活動中就會經(jīng)常使用母語來相互交流。
2.訪談
探索型實踐原則建議把理解融入教學實踐中。這里所說的理解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而達到相互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讓教師和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直接和學生交流的時間和機會都是有限的。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筆者建議采用訪談這個方法。
訪談一般都是在課下進行的,訪談對象視情況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訪談是一種非正式的談話,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放松、不拘謹,從而可以暢所欲言。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可以了解學生對英語課的想法、意見,進而幫助教師適時地進行調(diào)整。通過訪談,還可以了解生活中的學生,即學生的真實自我,從而更加理解學生,尤其是學習上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通過訪談,教師也可以向?qū)W生吐露心聲,以求獲得學生的理解,贏得學生的尊重,從而營造更加和諧的課堂氛圍。
3.班級日志
班級日志是一種書面對話,它就像是網(wǎng)上的一個論壇,比傳統(tǒng)的寫作簡單,學生可以隨時寫下自己想說的話,可以自由選擇日志的主題,記錄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受等,教師和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時翻看,并對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回復、評論或是駁斥。在這個師生共同書寫的日志中,教師也只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被看作權(quán)威的評判者。
小組活動和訪談都是口頭表述性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用到很多不正規(guī)的英語,而且因為沒有記錄,所以不管在課堂上還是課后,教師或其他學生也無法進行糾正。而班級日志是要求寫下來的,這恰恰彌補了上述兩種方法的不足,教師或其他學生可以指出日志中出現(xiàn)的各種語言類錯誤并加以改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水平。
[1]Allwright D.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 Research,2003,(2):113-141.
[2]Perpignan H.Exploring the written feedback dialogue:A research,lear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J].Language T aching Research,2003,(7):259-278.
[3]Zhang R.Using the principles of Exploratory Practice to guide group work in an extensive reading class in Chin[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4,(3):331-345.
[4]鄭志戀.探索型實踐:高校英語教師研究新視角[J].外語界,2009,(1):30-36.
G718.5
A
1673-0046(2011)10-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