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梅 何廣富 吳巖
功能性子宮出血是指婦女非行經期間陰道出血的總稱,臨床以陰道出血為其主要表現,中醫(yī)稱崩漏癥,來勢急,出血量多的稱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斷的稱漏?,F代醫(yī)學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癥、腫瘤等所出現的陰道出血,皆屬崩漏范疇。
我院從2007到2010年共收治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計200例,應用自制中藥宮血寧湯劑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取得相當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200例患者中,15~20歲14例,占7%;21~30歲的33例,占16.5%;30~40歲的35例,占17.5%;41~50歲的84例,占42%;51~60歲的30例占15%;60歲以上的4例占2%。病程6個月以內的15例;一年以內68例;2年以上76例;3年以上25例;十年以上16例,均經過多種方法治療無效或短效復發(fā)。
本病主要分為4種類型:
1.1 血熱型
1.1.1 虛熱 經血非時而下,量少淋漓,或量多勢急,色鮮紅而質稠。伴五心煩熱、面潮紅,溲赤便秘、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1.1.2 實熱 經血非時驟然大下,或淋漓不止忽又增多,色鮮紅或深紅,質稠或有血塊,口渴煩熱,發(fā)燒,喜熱飲,下腹作痛,尿黃便干,舌苔黃或黃膩,脈洪大數。
1.2 腎虛型
1.2.1 腎陽虛 經來無期,量多或淋漓不凈,色淡質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軟,無力,疼痛,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1.2.2 腎陰虛 經亂無期,出血淋漓不凈或量多,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酸肢乏,虛煩不眠,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弱。
1.2.3 脾虛型 經血非時而下,崩中繼而淋漓,血色淡而質薄。氣短懶言,神疲無力,面浮晦暗肢冷肢腫,不思飲食,皖悶納呆,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1.2.4 血瘀型 經血非時而下,時下時止,或淋漓不凈,或停閉日久又驟然崩中下血,繼而淋漓不斷,色紫黑有塊。小腹疼痛呈針刺狀,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澀。
1.2.5 肝郁血熱型崩漏 證見經亂無期,每隨情志波動而經血非時而下,時漏時崩,色深紅質稠,煩躁易怒,乳房脹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2.1 方劑組成 黃芪、黨參、白術、山藥、茯苓、杜仲、年膝、茜草、當歸,虛熱加黃柏、山梔;實熱加石膏;腎陽不足加山萸肉、熟地;腎陰虛加丹皮、澤瀉;脾虛重用炒白術;有瘀血癥狀的加赤芍、桃仁、紅花;伴肝郁氣滯的加柴胡、龍膽草、薄荷;腰痛重的加川斷、桑寄生。
2.2 治療原則:
2.2.1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對流血量多經多種方法無效的患者,對已婚者應行刮宮手術,未婚者出血時間長、出血量多者,需加大人工合成的炔諾酮(婦康片)5~10 mg、甲地孕酮(婦寧片)8~12 mg或安宮黃體酮10~16 mg,連服5 d,多能止血。停藥后3~5 d內膜脫落,形成少量撤藥性出血,5~7 d可劑量及延長服藥時間,從血止或基本上止血后算起,應繼續(xù)服藥20 d。可在4~6 h口服以下藥物:炔諾酮5~7.5 mg、甲地孕酮8 mg、或安宮黃體酮8~10 mg。用藥4~6次后,流血應明顯減少,并在48~72 h內止血。血止后應漸減量,可每3 d約減原用量的1/3,至直維持量,即炔諾酮每天約2.5 mg、甲地孕酮4 mg或安宮黃體酮4~6 mg,維持到血止后15~20 d左右。在服用上述藥物時,應同時服用已烯雌酚0.25~0.5 mg,每晚一次。減少后,可根據臨床表現,結合我們的辨證分型分而治之,這樣既發(fā)揮了西醫(yī)的快速止血的長處,也突出了中醫(yī)藥的治療穩(wěn)定的特色,中西醫(yī)結合,標本兼顧。
2.2.2 補氣升提止血與抗纖溶藥物聯合應用,治療青春期功血 由于失血,患者體質多較差伴貧血,故應注意改善全身狀況。失血嚴重時應予以輸血,對不同年齡的患者治療上應有所不同。對青春期婦女以止血及調整月經周期為主,促使卵巢功能的恢復及排卵。此期的患者,補血更宜注重補氣,氣行則血生,中藥基礎方劑中應重用黃芪黨參的用量。方劑:黃芪60 g,黨參 60 g,白術 30 g,山 25 g 藥,茯苓 25 g,杜仲 25 g,牛膝25 g,茜草20 g,加可試用抗纖溶藥物,止血環(huán)酸0.4 g加入10%葡萄糖液40~50 ml,靜脈注射。也可用安絡血10 mg,2次/d肌內注射,或安絡血片10 mg,口服3次/d。止血敏、仙鶴草素等,或兩種療法同時應用。這種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青春期功血效果卓著。
2.2.3 扶正益氣與支持療法結合,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提高機體的免疫的能力,長期大量出血,必然導致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正氣不足,統(tǒng)攝無權,血隨氣脫,沖任不固,造成流血不止,所以固護正氣為基礎。
2.2.4 排除其他致病因素 不良精神創(chuàng)傷、應激、營養(yǎng)不良、內分泌和代謝紊亂,如缺鐵、貧血、再障性貧血、血液病和出血病、糖尿病、甲狀腺和腎上腺疾病。這些原因同樣參與了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病理變化過程,只有明確病因,才能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功能性子宮出血屬中醫(yī)“崩漏”范疇。本病發(fā)生的主要機理是由于沖任損傷,不能固攝所致。導致沖任損傷的原因,多是血熱,氣虛,血瘀,肝郁等。但其中以血熱、氣虛較為常見。明代醫(yī)家方約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云:“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期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期用補血還其舊,若只塞其流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若只澄其源不復其舊,則孤子之陽無以立,故本末無遺,前后不紊,方可言治也。”后世醫(yī)家將其所倡立的三大治則即“塞流”、“澄源”、“復舊”為治功能性子宮出血三大法則。
[1]康時義.功能性子宮出血的中醫(yī)療法.中醫(yī)雜志,(5):45,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