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李娜
我院自2006年2月開始采用0.4%愛爾凱因表面麻醉及5-0角膜懸吊牽引縫線進行小梁切術,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86例125眼,男48例,女38例,年齡45~68歲。急性閉角型青光眼71例,95只眼。慢性閉角型青光眼15例,30只眼。
1.2麻醉方法 術前點0.4%鹽酸奧布卡因(愛爾凱因)滴眼液,每5分鐘點1次共3次。
1.3手術方法 常規(guī)消毒鋪巾,5-0帶鏟針絲線與5~7點方位角膜緣處透明角膜做角膜基質深層懸吊牽引線,向下通過開瞼器下袢轉方向固定于洞巾上,此時眼位為下轉,可暴露上方手術區(qū),于12點角膜緣做穹窿為基底結膜瓣,鞏膜表面燒灼止血,做以角膜緣基底的梯形鞏膜瓣,穿刺放房水,鞏膜瓣下做小梁切除,相應部位虹膜根切,以10-0縫線縫合鞏膜瓣遠端兩個游離角,一側縫為固定縫線,一側為可調節(jié)縫線,縫合結膜瓣。術畢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地塞米松2 mg,包扎術眼。
86例125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術,單純表面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無疼痛,手術順利完成者122眼,占97.6%;不能配合手術者3眼,改用球后麻醉,這3例為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耳聾,年齡大,自身疼痛敏感不能配合手術。
青光眼手術良好的手術視野暴露是手術成功的第一步[1],上直肌縫線和透明角膜縫線兩種懸吊縫線牽引是青光眼暴露手術視野的兩種方法,應用上直肌懸吊牽引縫線固定眼球一般要應用球后麻醉,然而球后麻醉作為青光眼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可有大量并發(fā)癥,如球后出血,眼球穿通,誤傷視神經等,夾持上直肌時,可夾爛上方結膜,直接導致青光眼手術失敗,上直肌牽引縫線也可引起球結膜撕裂,上直肌損傷等并發(fā)癥,近年來有關表面麻醉下白內障超聲乳化報道很多,它避免了很多球后麻醉的并發(fā)癥,而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較青光眼小梁切除術相比,操作多很多,這啟示我們青光眼在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術也能收到良好麻醉效果。0.4%愛爾凱因滴眼液用于表面麻醉,對組織穿透力強,毒性低擴散迅速直接作用于支配結膜,角膜,鞏膜虹膜的三叉神經眼支,具有結膜,角膜鞏膜,虹膜鎮(zhèn)痛作用。所以,我們采用下方角膜基質深層牽引縫線的方法來固定術眼,既解決了疼痛的問題,又避免縫上直肌固定縫線可能引起的球結膜撕裂及上直肌損傷[2]。還有一種在1-11點做角膜基質層縫線,這種縫法與5-7點角膜基質層縫線優(yōu)點相同,缺點是易拉開上方手術切口房水流出過快,易壓角膜造成角膜皺褶[3,4]。
總結手術經驗,我們認為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懸吊縫線的小梁切除術與球后麻醉的上直肌懸吊縫線的小梁切除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降低麻醉風險,尤其避免了晚期青光眼因球后麻醉導致的管狀視野消失及一過性黑朦的可能。②降低了手術風險。③減少手術時間。④保護了結膜減少術后房水滲漏造成淺前房風險。因此我們認為,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懸吊縫線小梁切除術,縮短手術時間,避免球后麻醉和上直肌縫線可能的并發(fā)癥,使手術更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是對于不能配合手術者,我們仍建議采用球后麻醉,最后我們認為應用表面麻醉下做角膜懸吊縫線牽引進行小梁切除術安全,可靠,無麻醉并發(fā)癥,術中術后并發(fā)癥少,可以在臨床應用。
[1]美M.Bruce Shields著.易長賢譯.青光眼彩色圖譜.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62.
[2]胡正再,李勇,歐陽紅專.上直肌止端球旁麻醉+表面麻醉用于小梁切除術.眼科新進展,2004,24(5):412-414.
[3]李娟,宋海珊,房曉敏,等.結膜下麻醉行抗青光眼手術.眼科新進展,2004,24(4):315.
[4]馬效工,孫時英,李晉,等.球結膜浸潤麻醉下青光眼手術.眼科新進展,2003,23(6):44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