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進
敗血癥是新生兒最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常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為進一步了解本病特點,本文將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新生兒病房住院診斷為新生兒敗血癥的32例患兒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標準:
1.1.1 確診診斷 具有臨床表現(xiàn)并符合下列任一條:①血培養(yǎng)或無菌體腔內培養(yǎng)出致病菌。②如果血培養(yǎng)標本培養(yǎng)出條件致病菌,則必須與另次(份)血、或無菌體腔內、或導管末培養(yǎng)出同種細菌。
1.1.2 臨床診斷 具有臨床表現(xiàn)且非特異性檢查異常i>2項。非特異性檢查包括:①WBC異常:WBC減少(<5×109/L)或WBC增多(≤3 d者 >25×109/L;>3天者 >20×109/L)。②桿狀核細胞/中性粒細胞(I/T)≥0.16。③超敏CRP3≥mg/L。④PLT≤100×109/L。⑤紅細胞沉降率(ESR)≥15 mm/h。
1.2 一般資料 32例患兒均符合敗血癥診斷標準。其中男18例,女14例;早產兒11例,足月兒21例;體重≤1500 g 3例,1500~2500 g 11例,≥2500 g 18例;自然分娩10例,剖宮產22例;發(fā)病年齡0~7 d15例,8~14 d11例,>14 d6例;感染因素:孕母感染9例,羊膜早破6例,皮膚黏膜感染6例,臍炎5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原因不明4例。
1.3 臨床表現(xiàn) 吃奶少,反應差12例(37.5%),發(fā)熱或體溫不升14例(43.75%),黃疸20例(62.5%),面色青灰6例(18.8%),呼吸暫停3例(9.3%),腹?jié)q2例(6.3%)。
1.4 血培養(yǎng)結果 血培養(yǎng):32例全部做普通血培養(yǎng),陽性22例(68.8%),其中溶血葡萄球菌4例(12.5%),大腸埃氏菌2例(6.3%),表皮葡萄球菌10例(31.3%),人葡萄球菌1例(3.1%),產色葡萄球菌 1例(3.1%),藤黃微球菌 1例(3.1%),木糖葡萄球菌 1例(3.1%),糞腸球菌 1例(3.1%),金黃色葡萄球菌1例(3.1%)。
通過血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的結果選用適當?shù)目股兀瑫r進行積極支持與對癥治療。治愈29例,治愈率為90.63%;死亡2例,放棄1例。
新生兒敗血癥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循環(huán)并在血液中繁殖,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1]。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以發(fā)熱或體溫不升,拒奶,反應差,黃疸往往是新生兒敗血癥的惟一表現(xiàn),故臨床對有易感因素的新生兒在有以上表現(xiàn),且黃疽持續(xù)不退或退而復升者應高度警惕敗血癥[2]。本組臨床診斷敗血癥患兒血培養(yǎng)陽性22例,另10例患兒在入院前已接受過抗生素治療,其血培養(yǎng)陰性,但臨床有感染、中毒表現(xiàn),且有感染病史,結合血常規(guī)檢查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血培養(yǎng)陽性對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有重要意義,但血培養(yǎng)易受用藥、培養(yǎng)技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故血培養(yǎng)陰性的患兒不能完全排除敗血癥,對于低出生體重兒、有羊膜早破史或母親在分娩前后有感染史、臍部或皮膚有感染灶、黏膜有損傷史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有感染等表現(xiàn),加上臨床上有體溫改變,食欲差、精神反應差、肝脾大等須考慮本病。本組病例32例中血培養(yǎng)陽性22例得以確診,血培養(yǎng)仍是診斷本病的金標準。
新生兒敗血癥若及時到醫(yī)院診斷,積極治療,早期使用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fā)癥,降低病死率[3]。由于新生兒敗血癥以皮膚、臍部及呼吸道感染為主要感染途徑,應在分娩后加強對新生兒皮膚及臍部護理。注意圍產期,尤其是臍帶脫落時加強臍部護理以減少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病,對于產科并發(fā)癥如胎膜早破、母親產前感染出生的新生兒應嚴密觀察,并于產后常規(guī)應用抗菌素[4]。本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已成為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致病之一,而此病原菌具有附著表面,產生細胞外粘液的特性,感染途徑主要是靜脈插管、氣管插管及皮膚接觸。因此,必須加強各種導管的消毒和管理,加強醫(yī)護人員手的消毒和清潔以便減少院內感染的機會,預防發(fā)病。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42-349.
[2]孫莉,陳娟.108例新生兒敗血癥臨床分析.新生兒科雜志,2004,19(5):215.
[3]韓炳超,張圍榮,孫迎.早發(fā)型新生兒敗血癥35例致病菌及耐藥性仞探.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8,16:85.
[4]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