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燦 王海君 殷文
腺性膀胱炎診治體會(附76例報告)
李永燦 王海君 殷文
目的總結腺性膀胱炎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提高診治水平。方法通過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明確診斷;行經尿道病灶切除術,術后膀胱灌注。結果68例隨訪6個月~5年,治愈21例,好轉4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6%。結論膀胱鏡及病理檢查對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經尿道病灶切除術加膀胱灌注是主要治療方法。
腺性膀胱炎;經尿道病灶切除術;膀胱灌注化療
我院自2000~2009年共收治腺性膀胱炎76例,均經膀胱鏡及病理活檢確診?,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6例,男12例,女64例,年齡30~78歲,平均45歲。表現(xiàn)為尿頻、尿急、尿痛48例,下腹疼痛不適15例,排尿不暢9例,鏡下血尿17例,肉眼血尿3例。其中27例長時間以“尿路感染”治療,3例誤診為“女性尿道綜合征”行手術治療。伴有尿道狹窄3例,尿道肉阜7例,尿道外口處女膜病變17例,合并膀胱黏膜白斑3例。男性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5例,膀胱結石3例。尿常規(guī)WBC升高者11例,RBC升高20例;超聲檢查提示膀胱占位者8例,8例均行CT檢查,其中4例表現(xiàn)為膀胱不規(guī)則隆起,4例診斷為膀胱腫瘤。所有病例均行膀胱鏡及病理檢查。病變位于三角區(qū)66例,其中11例同時有膀胱頸及后尿道病變,6例同時有輸尿管口病變,位于膀胱側壁及后壁6例,位于膀胱頸4例。病變呈濾泡樣水腫或絨毛樣增生;黏膜粗糙,不光整,血管紋理增多雜亂或黏膜下點狀出血;3例黏膜無異常表現(xiàn)。25例行尿流動力學檢查,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OO)11例,其中男性前列腺增生3例,逼尿肌反射亢進6例,逼尿肌收縮無力2例。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行經尿道病灶切除術,術后膀胱灌注化療。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使用日本Olympus電切鏡。選用電切環(huán),電切功率100~120W,切除病變組織及其周圍1 cm范圍內黏膜,切至淺肌層。切除輸尿管口病變時使用純切電流,并減少電凝,以降低術后輸尿管狹窄機率。創(chuàng)面徹底止血。合并BOO者同時切除前列腺組織或膀胱頸切開術,合并結石者同時開放或腔鏡下取石。術后留置尿管1~3 d,膀胱沖洗。術后羥基喜樹堿20 mg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10次;每2周1次,共5次。
1.3 療效判斷 治愈:癥狀消失,膀胱鏡檢查病變消失;好轉:癥狀減輕或消失,膀胱鏡檢查病變減少;無效:癥狀不改善或改善后又復發(fā),膀胱鏡檢查病變無明顯變化。
68例獲隨訪,隨訪6個月~5年,每3~6個月復查膀胱鏡。治愈 21例(30.9%),好轉44例(64.7%),無效3例(4.4%),總有效率95.6%。其中4例行二次手術。
3.1 病因及發(fā)生機制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反應性增生性病變,好發(fā)于膀胱三角區(qū),膀胱頸部,雙側輸尿管口周圍,也可發(fā)生于膀胱其他各部位,發(fā)生于輸尿管、后尿道也有報道。1887年Von linberk首次描述本病。正常膀胱黏膜受到炎癥、結石、異物、梗阻、物理刺激、化學致癌物等慢性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形成Brunn’s巢,Brunn’s巢中心囊性變,化生為柱狀上皮或立方上皮,在膀胱黏膜固有層形成腺樣結構,即為腺性膀胱炎[1],通過分泌黏液而達到自身保護的目的,其發(fā)生屬于機體的一種防御機制。
3.2 診斷 腺性膀胱炎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尿路刺激癥,血尿,排尿不暢,下腹部不適或疼痛。個別病例超聲及CT檢查可表現(xiàn)為膀胱占位性病變。確診依賴于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根據(jù)膀胱鏡所見分以下類型:①慢性炎癥型,黏膜粗糙,血管紋理增多,局部充血或有小的糜爛面;②黏膜無顯著改變型,黏膜光滑,無顯著改變,隨機活檢時發(fā)現(xiàn);③乳頭狀瘤樣型,帶蒂的乳頭狀物,乳頭透亮,無血管生長;④濾泡樣或絨毛樣水腫型,片狀浸潤的濾泡狀水腫,隆起,或絨毛狀增生[2]。少數(shù)類型有紅潤型腺性膀胱炎。
3.3 治療 首先消除病因,去除尿路梗阻、感染、結石等誘發(fā)因素。本病由各種慢性刺激引起,臨床上療效不佳病例往往只針對病理診斷,而未針對病因治療。大多數(shù)醫(yī)院采用經尿道病灶切除術治療,此法不僅能切除腺性膀胱炎病灶,同時能處理膀胱頸梗阻、前列腺增生。由于腺性膀胱炎具有多中心性,多階段病變共存的特點,肉眼觀察到的只是細胞增生明顯的一部分,其周圍組織實際上也可能存在病變,所以切除范圍要廣,深度宜深,應按腫瘤電切的原則進行。因病變位于黏膜固有層,切除深度應達到淺肌層,切除范圍應超過病變1~2 cm。切除輸尿管口周圍病變最好留置雙“J”導管,以防止輸尿管狹窄。目前普遍認為腺性膀胱炎是一種癌前期病變[3],膀胱灌注是預防術后復發(fā)及癌變的措施之一,能迅速在膀胱上皮內達到有效藥物濃度,抑制膀胱黏膜代謝活躍的增生細胞,使膀胱黏膜上皮出現(xiàn)正常的細胞學轉歸。幾乎所有用于淺表性膀胱癌術后膀胱灌注的藥物都可用于腺性膀胱炎的灌注。我們采用的方案是絲裂霉素20~40 mg或羥基喜樹堿10 mg,每周1次×10次;每2周1次×5次。也有報到采用激光治療、放療等療法,療效尚無法肯定。對于膀胱黏膜廣泛受累或高度懷疑有惡變者,可單純行膀胱灌注治療或考慮行膀胱全切除術。
隨著腔內泌尿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臨床和病理醫(yī)師對本病認識的提高,本病的檢出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于有慢性尿路刺激癥患者,長期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時,不要滿足于“泌尿系感染”或“尿道綜合征”等診斷,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做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檢查,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1] 黃滔,周文龍,張志偉,等.腺性膀胱炎的診斷與治療.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8,23:461.
[2] 姚友生,林明恩.女性腺性膀胱炎的臨床表現(xiàn)和尿動力學表現(xiàn).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300.
[3] Lancelin F,Anidiar M,Villette JM,at al.Telomerase activity as a potential marker in preneoplastic bladder lesion.BJU Int,2000,15:526-531.
135000 吉林省梅河口市醫(y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