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小平
我很榮幸地觀摩了梁平縣農村中小學縣級骨干教師高中語文的兩節(jié)展示課,讓我享受了兩堂優(yōu)質課所帶來的視聽盛宴。他們從課堂上折射出來的扎實的教學功底,從容瀟灑的教學儀態(tài),準確優(yōu)雅的教學語言,嫻熟的教學技巧,反映出他們在課堂之外所下的功夫。
先談談對龔驥老師所上作文課的感受與思考。
龔老師所上作文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寫作第一單元《感受與思考》。這個作文單元的學習目標及重點有兩個:1.培養(yǎng)感受與思考生活的意識;2.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對生活的認識。龔驥老師確定的是第一個教學目標即觀察與感受,而思考的方法放在下一課時。龔老師這節(jié)課亮點很多,概括起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導入別開生面,匠心獨運不露痕跡。可謂“東道公雞西說馬,道是無心卻有心”啊。龔老師從自己的名字(諧音“公雞”)說開去,輕松幽默,自然而巧妙,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課堂氣氛輕松活躍,這不是表面的插科打諢,而是別有用心,看似讓學生戲說自己的名字,讓學生談對雞、對馬的印象和情感態(tài)度,實則緊扣即將展開的學習內容,即對事物的觀察與感受。
2.課堂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然生成,逐層深入。
雖然龔老師沒有像常規(guī)教學那樣把課堂環(huán)節(jié)一一呈現出來,但這并不影響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反倒顯現出課堂的自然生成。其實龔老師的教學流程也是顯而易見的,可以概括為:課前導入——明確概念——示范引領——主體參與——深度引導——方法點拔——能力遷移——課堂小結。
課前導入觀察與感受的課題以后,自然引出對觀察與感受的區(qū)別與聯系的認識,以明確概念。那如何觀察與感受呢?龔老師先示范引領,舉了本班學生周記,舉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孟郊的《游子吟》,還舉了周杰倫的《青花瓷》和戴望舒的《雨巷》,并由此歸納出感受的情感性與評價性特點。接下來,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令自己心動、感動的事情,調動學習的主體參與,這部分是課堂主體生成的關鍵部分,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得非常好,比如一個學生說,小時候同學們大都自覺排隊,現在大了反倒不排隊了,說明我們正在失去我們內心的秩序與純真。第二個同學說,一次打籃球時看到一個成績不好的同學把喝完的礦泉水瓶子主動拿給撿垃圾的老大爺,尤其是他描寫到一個細節(jié),說這個同學為了把礦泉水瓶子及時地給這位老大爺,將才喝了幾口的礦泉水猛灌下去,讓他深受感動,進而反省自己雖然成績比他們好,但素質并不比他們高。從此以后,自己也把喝完了的礦泉水瓶子主動交給撿垃圾的人。這位同學的話可以說深深地打動了我,他不僅觀察細致,感受深刻,還上升到了道德行為的自覺踐行。遺憾的是龔老師沒有對這位同學進行表揚和激勵,我認為,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而且是人格養(yǎng)成的圣殿。一個激勵和肯定就可能放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接下來,龔老師繼續(xù)進行深度引導,播放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朗讀錄音,朗讀者深沉渾厚而飽含感情的朗讀將同學們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不少同學邊聽邊流淚。本以為龔老師要在高潮處激發(fā)學生談談聽后感的,但龔老師沒有,而是戛然而止,留下一個遺憾。然后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方法點拔,感受的方法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由物到人,然后舉學生熟悉的例子周敦頤的《愛蓮說》加以說明。二是由人到物,舉了徐志摩的《沙揚那拉》鄭愁予的《錯誤》。課堂主體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能力遷移。學生游戲,比喻接力,讓學生以人生為題,說一個比喻的句子。訓練學生對抽象命題的感受能力。主體環(huán)節(jié)結束,龔老師簡要作結,點出作文訓練的本質,那就是學生的作文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去讀、思、悟、寫出來的,要求學生做一個多情善感的人。
下面我談談對江斌老師所演繹的《項脊軒志》的觀課感
江老師講的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第一課《項脊軒志》,引導學生把握歸有光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是教學鑒賞的重點,由于是文言文,且歸有光的生活與現在學生的生活相差太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歸有光的情感是件很難的事,但江老師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巧妙化解了這個鑒賞的重點和難點。
其課堂亮點很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江老師由朱自清的《背影》導入,學生朗讀《背影》中父親爬月臺的感人片斷。如此導入,調動了學生已有的感情積累,為新課展開作好了情感鋪墊。
江老師用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之間的濃濃深情切入文本的解讀,可謂抓住了文本結構的核心所在。由簡到繁需要知識,化繁為簡需要智慧,江老師智慧地抓住了文本的關鍵,從而化難為易。
江老師在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展開中,始終抓住體現歸有光和母親、祖母、妻子深情的細節(jié)與學生一起品讀與涵詠,在細節(jié)品讀中鑒賞本文在細節(jié)描寫上的“小中見大,大中見真;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平中見奇,奇中見美”的風格特點,準確地剖析出文本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和家世變遷、人亡物在的身世之悲。結尾更是添上圓滿的一筆,讓學生閉目靜聽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把學生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對學生最大的影響在于激勵和喚醒。江老師教學語言充滿了激情,激情中充滿了對學生的激勵。一個個肯定的手勢,一句句激勵的語言,讓學生沐浴在祥和的春風之中,細讀“第一明文”,慢詠人間至情,如品人間甘露。
總之,兩位老師的展示課亮點很多,帶給我們很多的收獲。但我想說三個“不夠”,以供同道商榷。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是很高。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比如老師舉例的時候,可不可以點到即止,而多讓學生來舉例呢,“老師講得少,學生才想得多”。把課堂的舞臺充分地讓給學生來表演。
新課程理念指出:只教學生學會了,是低層次的教學水平;要教學生會學了,才是高檔次的教學藝術。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把方法當作“良種”獻給學生,讓學生種一粒,綠一片。沒有滲透學法指導的教法,至少是欠完善的教法。教法應當是學生的示范;學法應當是教法的回歸,怎樣去教將會決定怎樣去學。
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二者統(tǒng)一的實質就是交往,交往互動是教學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交往已成為師生共創(chuàng)、共生、共識、共享的基本形式。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huán)境四因素不斷進行對話和交流,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發(fā)生的過程、思維的過程、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來,教與學完全融合在師生交往的活動中。強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發(fā)現中學習,在合作交往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知識、從而獲得發(fā)展。在龔老師的課堂上,有師的活動,也有生的活動,但互動較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夠充分。在江老師的課堂上師生交往稍顯充分一些,但還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地讓給學生,基本上仍停留于教師對文本的精彩解讀,學生只是在為教師的教服務,沒有真正體現出新課程理念的以學定教的理念。
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自于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一切教學改革的成功都是新教學理念實踐的結果。新課程強調在教學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fā)展。由此,我想就這兩節(jié)課追問幾個問題:一堂課的目標是什么?這個目標設置是否合理?目標實現了沒有?目標是怎樣實現的?換言之就是教師教了什么?又是怎樣教的?學生學了什么?又是怎樣學的?目標實現的過程是否科學優(yōu)化?教學的最終效果是否高效?一堂課教師到底應該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