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
2.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背誦全詩,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guī)律。
3.理解并體會陶淵明厭棄官場、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閱讀,通過重音、語速、語調(diào)等手段,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研討法、導學法
教學思路:
第一環(huán)節(jié):展示學習目標,課題概述
1.新課導入:
(出示幻燈)學習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
(2)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背誦全詩,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guī)律。
2.出示一幅對聯(lián),內(nèi)容是寫的那位文人?
突出一篇文,配享此山,當日成功,應推桃源漁父;
恥為五斗米,臣事異姓,先生晚節(jié),合謚禾黍頑民。
學生明確:陶淵明
導學: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學過的陶淵明的文、詩,用一句話概括你心中的陶淵明。
明確:初中學過 《桃花源記》《飲酒》,《五柳先生傳》,他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義無反顧地脫離了官場,將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完完全全交付給田園,從而,贏得了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也使田園詩的誕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點撥、解疑釋惑。
(1)誦讀,要求注意讀音、節(jié)奏、感情、手法。
①指出同學朗讀中有錯誤的地方。
如“蔭”讀yìn去聲,“拙”讀zhuō一聲,如成語“弄巧成拙”
②請結(jié)合語義自然地劃分詩歌的節(jié)奏。
明確:本單元四言詩的節(jié)奏一般是二二拍,五言詩的節(jié)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讀前幾句,體會節(jié)奏,說明理由。
③此詩作于詩人辭官歸隱之后,找出能表達詩人思想感情(心情)的詩句,談談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該句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黑暗污濁的官場比作“塵網(wǎng)”,詩人在此失去了自由和快樂,人格和尊嚴等,表達了對官場的憎惡和厭棄。
④三十有的說是十三,用的什么手法?
明確:夸張,表悔恨?!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該句也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沉陷于官場的自己比作羈鳥,將田園比作是舊林和故淵,這樣充滿懷舊依戀意味的詞語,突出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眷戀、向往和喜愛。戀,動詞表感情,如艾青“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思,讀時聲音略作延長。“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擺脫官場,重歸自然的一種輕松和喜悅。
(2)分析詩中景物描寫內(nèi)容。
除了以包含比喻的自我剖析式的語句表達之外,詩人也通過對田園風光、田園生活的描繪表達情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景物描寫的詩句中,你認為哪一句寫得最美,美在何處?
明確:“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一句,農(nóng)家小院,房前屋后,綠樹掩映,樹影婆娑又不乏明媚,生機盎然的農(nóng)家小院落。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句,不是荒村孤居,頓感溫暖,炊煙裊裊,緩慢飄升,給人寧靜、安詳之感。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句,不僅不給人以嘈雜之感,在狗吠和雞鳴之聲的映襯下,更顯田園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然、寧靜、和諧,而且還多了一份農(nóng)家生活氣息。
在陶淵明的筆下,一幅自然、清新、恬靜、美好的田園畫卷呈現(xiàn)出來,這景的背后,何嘗不是一種情,一種對田園的愛與謳歌?
總之,全文主要有兩種情感:對官場的厭棄(“塵網(wǎng)”、“樊籠”等比喻手法),對回歸自然的喜愛(情景交融的手法)。后者是全文的總基調(diào)。
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
找同學讀課文,四人一組,邊討論邊讀:要求在把握文章總基調(diào)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語速和語調(diào),讀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①學生邊讀邊點評:
第一組:少無/適俗/韻,221拍,要會歸納總結(jié)誦讀規(guī)律。
第二組:認為讀的好的是“依依墟里煙”,讀出了炊煙向上飄升的感覺,環(huán)境中除了朦朧、寧靜外的風和日麗。
第六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語速過快不好。
②根據(jù)分析、理解,來齊背全詩。
③學生歸納總結(jié)誦讀、記憶規(guī)律。
第三環(huán)節(jié):研究性學習
出示學生初中學過的作者詩《飲酒》,請同學根據(jù)前面分析的誦讀規(guī)律,朗讀這首詩,要求讀出與初中不同的情調(diào)。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組與組競賽各自從讀音、節(jié)奏、感情、手法等角度分析全詩。
明確: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領(lǐng)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diào)也更顯得雋秀深長。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傍B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本節(jié)課在把握詩歌感情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請大家注意體會并把握體現(xiàn)作者感情地詞語,如動詞和修飾限定性的詞語,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來。
課后作業(yè):自創(chuàng)五言寫景詩,誦讀交流。
附:板書設計
歸 園 田 居
陶淵明
情 詩之核
景 情之媒
思路解說:
在初中熟悉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chǔ)上,通過誦讀方法的總結(jié),結(jié)合重點語詞,把握感情;在把握情感的基礎(chǔ)上,通過重音、語調(diào)、語速的把握,達到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目的。
進一步通過文本理解并體會陶淵明厭棄官場、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懷。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背誦全詩,并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guī)律。
本詩是五言詩的開始,對于積累五言詩的相關(guān)常識有重要引領(lǐng)意義。五言詩作為從四言古詩到近體詩的中間過渡,有著承前啟后的意義,有助于學生鞏固舊知和向新知過渡。
課堂的幾個環(huán)節(jié)清晰流暢,呈遞進層次。很好的貫徹了“以讀促解”思想,通過熟讀、研讀、研透、讀出經(jīng)典的過程,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歌的境界。體現(xiàn)了新課程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讓自主合作探究的行為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導演,讓學生真正動了起來,尤其是朗讀安排的層次性節(jié)奏感特別好,既注重了朗讀技巧的引導,讀出了詩歌的韻律美,又能夠?qū)⒃姼梃b賞的方法如意象、意境、煉字、修辭、情感分析穿插其間,40分鐘的時間安排也恰到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誦讀,學生的誦讀感覺隨著對詩歌的理解加深而漸入佳境,這種閱讀教學法比較適合詩歌單元的教學。
課后反思:
作者的解讀缺乏個性化,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格“讀”中解讀欠火候,深層挖掘稍有欠缺。
詩歌閱讀教學如何走出模式化的困境?“讀”是否適合每一個學生和老師?怎樣讓“讀”的效率更高?這些問題有待在進一步的教學實踐中摸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