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莉
(巢湖學(xué)院)
英漢詩歌翻譯原則淺探
◆孟 莉
(巢湖學(xué)院)
自古以來,詩歌翻譯都是一項艱難而復(fù)雜的工作。它涉及到諸如韻律、形式、意義、忠實性、創(chuàng)造性等各個方面。但只要詩歌譯者們掌握了詩歌翻譯的原則,那么成功的詩歌翻譯就觸手可及了。
詩歌譯者 翻譯原則 押韻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xué)體裁,它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fā)思想情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xué)形式,是語言藝術(shù)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將詩歌定義為“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狄金森認為詩歌是一種令其渾身冰冷到無法溫暖的東西。托馬斯則是這樣描述詩歌的:“詩歌令我或笑或哭或疲倦,令我的腳趾擺動,令我想做這做那或什么都不做?!边@些有關(guān)詩歌的定義反映了一個共同的觀點:詩歌是一種表達詩人內(nèi)心情感和內(nèi)在思想的音樂。它在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幫助人們更深入的了解某一種文化。不同國家間的詩歌翻譯十分重要。在某些譯者看來,詩歌翻譯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wù),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美國詩人及評論家羅伯特.弗洛斯說過:“詩歌是翻譯中的遺失地帶?!彼貏e指出詩歌是一種不可觸碰的美,一旦觸碰,這種美就會消失殆盡。這種詩歌不可譯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例如,中國古體詩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被譯成英語詩。因為文化的關(guān)系,英漢詩歌之間存在著不可跨越的差別,它們的韻律、形式、意象、用法都不相同。雖然詩歌翻譯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但翻譯的歷史和實踐證明詩歌翻譯并沒有因為這些困難停滯不前,反而是不斷向前發(fā)展。詩歌翻譯理論也日漸完善。事實證明,詩歌是可譯的。只要翻譯方法得當(dāng),詩歌的美完全可以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再現(xiàn)。讀者可以從詩歌譯文中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美學(xué)享受。中國許多現(xiàn)當(dāng)代翻譯家們通過辛勤努力,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詩歌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著名詩歌翻譯家許淵沖教授就曾經(jīng)翻譯過多本中國古體詩?!短圃?00首》是其最杰出的作品。古錚昆也是通過翻譯《毛澤東詩歌選集》將中國詩歌介紹給外國讀者。還有包括Arthur Waley,Herbert Giles在內(nèi)的國外翻譯家們也致力于中西方詩歌的交流。那么,怎樣才能譯好一首詩呢?與其他文學(xué)形式的翻譯相比,詩歌翻譯有什么需要特別遵守的原則呢?
忠實性是翻譯最基本的原則。無論是嚴復(fù)的“信達雅”還是劉重德的“信達切”,都將“信”置于翻譯標準的首要位置上。這里的“信”就是指翻譯中要忠實于原文的意義,既不肆意添加,也不隨意刪減?!爸覍嵭浴敝饕w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忠實。即的語采用與源語相似的方式再現(xiàn)源語所傳達的信息。在翻譯中力求的語文本與源語文本在選詞、結(jié)構(gòu)及修辭上的相似。二是意義上的忠實。即要求的語文本在內(nèi)容和精神上與源語文本保持一致,在意義上沒有任何添加修改或刪除。雖然忠實性是翻譯的第一原則,但絕對的忠實性是不存在的。源語和的語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任何譯作都或多或少與原作不同。就像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在語音,拼寫,語法及詞匯上都有很大不同。因而漢語詩歌英譯時,詞匯上的空缺或不對應(yīng)往往導(dǎo)致翻譯的失敗。例如,漢語中的“竹梅松”三字常用于詩歌寫作中,以形容有毅力有氣節(jié)且桀驁不馴的人或物。相反,英語中對應(yīng)的“bamboo”、“l(fā)um”、“pine”卻沒有這種涉及文化背景的聯(lián)想意義。這就給翻譯帶來了困難。所以說,翻譯上的忠實只是一個趨向,而非絕對的概念。詩歌翻譯的忠實性旨在重現(xiàn)原作的藝術(shù)美,不僅傳達了原作的意義,更在譯作中展現(xiàn)出原作所要表達的意境。例如:
A Widow Bird/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Upon a wintry bough/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The freezing stream blow/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Except the mill- wheel's sound。
《孤鳥》:“孤鳥棲寒枝,悲鳴為其曹。河水初結(jié)冰,冷風(fēng)何蕭蕭?;牧譄o宿葉,瘠土無卉苗。萬籟盡寥寂,惟聞喧桔槔?!?/p>
這首英語詩歌的重點在于標題中的“widow”(孤獨)一詞,所以譯者在翻譯時為照應(yīng)主旨將“state”譯作“悲鳴”,“wintry bough”譯作“寒枝”,“frost bare”譯作“荒林”,“ground”譯作“瘠土”。表面上看,這樣的翻譯并不符合忠實性原則,但它完美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藝術(shù)魅力,令原作詩人想表達的那種傷心寂寞之情躍然紙上。這正是忠實性原則在實際翻譯中的正確運用。
詩歌創(chuàng)作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曾有翻譯理論家提出“詩人譯詩”的觀點,既強調(diào)譯者在詩歌翻譯中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能夠欣賞并接受原詩的藝術(shù)美,而且能用的語將這種美表達出來。位于欣賞和表達之間的就是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詩歌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實際上就是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譯者不再是“看不見的手”或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整個翻譯的掌舵者。譯者應(yīng)具備一定的藝術(shù)才能,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才能。正如Wliss所說:“最好的譯者應(yīng)當(dā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頭腦。這時其翻譯才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背晒Φ淖g作不僅要靠譯者的審美才能來理解原詩,更需要譯者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天賦在的語中重現(xiàn)原詩如畫般的意境。不同的譯者擁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個人情感,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受教育程度,所以他們體現(xiàn)在詩歌翻譯上的創(chuàng)造力也會各不相同??偠灾?,創(chuàng)造性原則要求譯者抓住原詩的精髓,擯棄有礙原詩意境再現(xiàn)的一切束縛,將這種精髓完全傳達出來。創(chuàng)造性和忠實性也并非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相互統(tǒng)一相互協(xié)調(diào)的“創(chuàng)造性忠實”。
許淵沖先生在《毛澤東詩詞四十二首》英法格律體譯文序言中提出詩詞翻譯“三美論”,認為詩歌翻譯不但要傳達詩歌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方夢之:譯學(xué)詞典)魯迅曾贊美漢語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優(yōu)點:“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痹S淵沖把魯迅關(guān)于漢語的“三美”與翻譯理論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詩歌翻譯的“三美論”。他主張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并最終力求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
詩歌翻譯的第一步在于“達意”。無論譯者是要表達原詩的表層意義還是深層意義。詩歌不同于其他文學(xué)形式,其重點在于“字字傳神”。詩歌中的每一個字都要求盡可能準確地翻譯出來。原文意義的準確傳達與意美的實現(xiàn)是一致的。以下是一首唐詩的三種不同譯本,筆者在此通過對這些譯本標題翻譯的比較來揭示意美的實現(xiàn)方式。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p>
Version1: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n 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 - borne roamers'dream and midnight/still(By XuYuanchong).
Version2: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And the lights of fishing boats/Drift with the current/I fall into a sad sleep/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The sound of its bell/Touches the guest boat at midnight(By Wang-Shouyi).
Version3: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The setting moon,a cawing crow,the frost filled sky/River maples,fishermen’s'flares,and troubled sleep/From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outside Suzhou/The tolling of the midnight bell reaches the wanderers'bout(By ZhangTingchen).
原文標題可分成三個點:楓橋、夜、泊。分別是地點,時間和行為。在翻譯成英語時,根據(jù)英語讀者的認知習(xí)慣,時間一般放在地點后面。三個譯文都將“楓橋”譯成“Maple Bridge”。而“泊”一詞的譯法卻大相徑庭?!癿oor”一般用來指小船停泊靠岸,而“anchor”則是指大輪船拋錨靠岸?!癿ooring”是進行時,“anchored”是完成時,因而前者是動態(tài)描寫,仿佛詩人的小船正緩緩向岸邊駛來,后者是靜態(tài)描寫,遠不及“mooring”形象逼真,更能傳達原詩的意義。
詩歌翻譯的第二步就是“傳音”,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的押韻上。許淵沖教授認為:翻譯詩歌即使百分百地表達了原詩的“意美”,如果沒有押韻,也不可能保持原詩的風(fēng)格和意境。英語的韻律與漢語不同,通常有以下幾大類:頭韻(alliteration,一個詩句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開頭輔音相同而產(chǎn)生的音韻);半押韻(as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元音重復(fù)出現(xiàn));輔音韻(con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輔音重復(fù)出現(xiàn));行間韻(internal rhyme,押韻的詞在同一行內(nèi));尾韻(rime,行末聲音重復(fù))。同時英語詩歌的音步也較為復(fù)雜。主要有抑揚格,揚抑格,抑抑揚格和揚抑抑格。相比之下,漢語詩歌的韻律就較為簡單。大多數(shù)漢語詩歌都是行尾押韻。因而在英漢詩歌互譯時,譯者應(yīng)靈活掌握韻律間的轉(zhuǎn)換。例如:
“(汴水流)See the Bian River flow,(泗水流)And the Si River flow,(流到瓜洲古渡頭)By Ancient Ferry,mingling waves,they go?!?/p>
原詩尾韻為[iu]和[ou],讀起來緩慢而悠長,恰似水流。譯者在翻譯時在每行尾部押復(fù)合元音[ou],恰到好處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音美。
詩歌翻譯的第三步是“現(xiàn)形”,即重現(xiàn)原詩的“形美”?!靶巍笔侵冈姷慕Y(jié)構(gòu)?!靶蚊馈迸c“意美”既對立有統(tǒng)一。一方面,內(nèi)容要通過形式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形式要服務(wù)于內(nèi)容。以視覺詩代表人物E.E.Cummings的詩歌翻譯為例:”A le-af fa-lls one-l-iness“
孤(一——片——葉——兒——落地)——獨——一——生
原詩中“A leaf falls loneliness”幾個字被拆散并模擬自然中樹葉自上而下飄零的畫面。詩人巧妙的利用紙頁上的空白和字母之間時緊時松的排列,表現(xiàn)出樹葉在空中飄落時快時慢的過程,從而表達了詩人那飄忽不定,無所歸依的孤獨之情。整首詩的內(nèi)容經(jīng)由形式完美的展現(xiàn)出來。因而在翻譯該詩時,譯者保留了原詩的結(jié)構(gòu)特點。然而,并不是所有詩歌的翻譯都要原原本本的套用原來的形式。由于英語詩歌與漢語詩歌在結(jié)構(gòu)使用上的差異,翻譯中“形美”的實現(xiàn)往往要遵循“動態(tài)對等”的原則。有例為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p>
Version A:Withered vines,olden trees,evening crows/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Ancient road,wind from cast bony horse/sun is setting/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s and roams.
Version B:At dusk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s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n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在譯文A中,譯者通過幾個并置的詞組來保留原詩的結(jié)構(gòu),并采用的直譯法。但這些詞組在漢語中的聯(lián)想意義在英語文化中并不存在,這種機械的翻譯只會令源語讀者哭笑不得,令的語讀者困惑不解。而在譯文B中,譯者擯棄了原詩結(jié)構(gòu)上的束縛,采用意譯,恰如其分的傳達了原詩的精神和風(fēng)格。毫無疑問,譯文B正是形美和意美的和諧統(tǒng)一。
俗話說,“讀詩難,寫詩更難,譯詩則是難上加難。”詩歌譯者必須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擁有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敏捷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湛的專業(yè)技術(shù)。有人將詩歌翻譯比作“戴著鐐銬跳舞”——痛并快樂著。的確,詩歌翻譯是一項艱難的任務(wù),但對譯者而言,當(dāng)成功的喜悅來臨時,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
[1]Abrams,M.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Ⅱ[M].W.W.Norton&Company,1986.
[2]Li Lin.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Treason and“Three Beauties” in Poems Translation.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J].Vol8,No3,Sep.2006.
[3]LvBaojun,Wang Zhijiang.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Journal of Hebei Polythechnic University[J].Vol6,No2,May 2006.
[4]ShaoZhihong.Translation Theories,Practice and Criticism [M].Shanghai:East China of science and thechnology press.Sep.2003.
[5]Wang Lu.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Poem Translation.Foreign Language[J].No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