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明
中學階段是中學生人生觀奠定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教育教學應該具備它獨立的價值——以人為本,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人。林礪儒教授在他的《我的中等教育見解》中說的好,“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決非為將來某種之準備”,“中等教育的任務就是引導少年人格之放射到各個方面去。例如文學的陶冶,并非要把少年立刻造成一位名家,也不是準備將來賣文討飯,乃是要引導他的人格的活力往文學方面去??茖W的陶冶也不是要養(yǎng)成科學家或準備做農(nóng)工,乃是要引導人格的活力往科學方面去。藝術(shù)的陶冶也是一樣的理由……我認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決非何種職業(yè)之準備……若有人問我中學畢業(yè)生做什么,我就說也不為士,也不為農(nóng),也不為工,也不為商,是為人;也可為士,也可為農(nóng),也可為工,也可為商?!绷值Z儒教授的這種把人人看做目的的觀點就是“以人為本”的育人觀。語文學科是中學其他學科的基礎和工具,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引導學生的人格往文學方面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語文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這一目標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當今資訊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人們傳遞信息的手段,表達情感的方式,審美價值的取向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而對人才也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識豐富,更要具備定向檢索、分析、綜合、利用知識(信息)的能力。而語文學科的培養(yǎng)目標正是為了培養(yǎng)人們具備這樣的社會能力。讀、悟、寫、說是語文學科的基本能力表現(xiàn),也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高考語文的測試中,它們也是主軸。因此,讀、悟、寫、說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實,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一個學校語文教學水平的高低,制約著一個學校的教學水平和人文積淀。一個學校把學生放于教學的什么位置,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好學語文、善學語文,如何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愉快生活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學校的教學和語文老師的理念。
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新課標的精神,就必須以學生為本,讀、悟、寫、說并重,把學習的空間和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
“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原則”的生本教育,是一種完全區(qū)別于“師本教育”的全新的教育體系。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生本教育把學生 “置于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之中,并給他們以時間、空間和氛圍的激勵,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而不是置于一般意義的學習之中?!狈从^我們學校過去的課程課時安排、課堂教學、公開課,都說是在實踐生本教育,但我認為,所有這些都不應只重視形式的變化,而應重視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每個具體的細節(jié)是否遵循了“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是否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于聽、說、讀、寫的創(chuàng)新性的時空,從而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積極性和學習方法。
高一、二年級是高中三年的開始,學生能否在高一、二年級,特別是高一年級就能養(yǎng)成喜歡讀書、善于思考、勤于寫作、勇于辯論,使讀、悟、寫、說成為自己愉快生活的一部分,并通過讀寫學會讀寫,是一位高中學生語文讀寫能力能否提高的關鍵,也是語文老師教育教學成功與否的體現(xiàn)之一。
閱讀,不應只是開聲朗讀,或是默讀,甚至全班同學一起齊聲的朗讀,我們過去進行得很多,現(xiàn)在也還在進行,但其效果如何,值得商榷。我認為,閱讀的關鍵不在于開聲與否,關鍵在于讀書的那個人對所讀內(nèi)容是否有了思考,或是贊許,或是批判。因此,真正的閱讀必須是嘴的動與腦的思的結(jié)合。記得課堂里,針對某一問題,有的同學思考了,卻說不出來,即使說出來了,也是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可見說的與想的是不一樣的;而一些同學說出來了,你讓他把剛才說的寫出來,他們也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困難,這又是“寫”與“說”的不同。閱讀、思考、說話、寫作四個層面,后一層面相對于前一層面需要更高的能力要求。所以,閱讀過程中,單是朗讀、思考,還遠未達到目的,閱讀的個體更應在此基礎上及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記下來,或向別人傾吐自己的見解。這樣看來,閱讀、思考、說話、寫作又是統(tǒng)一的,是不可分割的。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把這四個方面落到實處,才能取得實質(zhì)性的效果。
寫作訓練不單是寫作文、寫日記,它還應包括讀書筆記,或是旁批、眉批、或是讀書隨筆等。寫作方面的內(nèi)容新穎、視角獨特、語句通暢等能力并非只是寫幾次大作文就能形成,它是積累無數(shù)次閱讀、思考、小記、大寫,慢慢煉就的。如果讀寫這兩種能力能在高一年級抓得緊,抓得持久,那么學生的閱讀量也就不用擔心其小,學生的寫作量也就不必擔心其少。
對于閱讀對象,我聽、看了不少學校的做法,他們都很重視課外閱讀,這并無不妥。但語文教科書是教學的最基本之本,同時,里面收錄之文本又往往是經(jīng)典之作。我們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過程中,不應該舍近求遠,舍本求它,而應該在重視、抓實課本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再強調(diào)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這樣會更為妥當。因此,閱讀教學應以課本為主,隨身讀本、圖片解讀等為輔,重視讀、思、說、寫的落實到位。
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目標,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參加高考又是今天的學生的主要目的。因此,高一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應以培養(yǎng)讀寫能力為主,高考考點知識技能傳授為輔。
閱讀文本以課本為主,外加每位學生一學期閱讀2—3本課外書(隨身讀本),圖片解讀等。檢查著重于文本旁邊的所思所記(這點很為重要,抓得牢,就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抓得不緊,就會前功盡棄)。
課堂教學在體現(xiàn)科學、完整的教學過程的基礎上,突出以生為本,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思、多寫,培養(yǎng)他們善想、敢說、勤寫的閱讀習慣和批判思維能力,因為學習是學生的事,考試也還是學生的事,老師是替代不了的。
寫作訓練包括大作文、日記(隨筆)和讀書筆記,大作文以記敘文為主 (議論文、議論性散文放在高二年級),訓練次數(shù)8—10次。周記(隨筆)每周一篇,以周次為單位進行檢查。讀書筆記以讀本里的記錄為主,摘錄、抄錄為輔,看誰寫得多,摘錄得多。
語文學科的考試內(nèi)容,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nèi)容和選考內(nèi)容。同時,依據(jù)歷年高考試卷的內(nèi)容,語音、詞語、錯別字、標點符號、病句和默寫這些考點是最需要花長時間、大力氣進行熟記的,因此,可以把這些考點提前放在高一階段進行輔導。在時間安排上,由于它不是高一語文教學的主軸,可以每兩周安排一次,同時要求每個學生都擁有統(tǒng)一的一本復習資料,以期達到整體規(guī)劃、統(tǒng)一安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