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語文課上,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評價是一種藝術(shù)。教師中肯的評價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其思緒飛揚;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正確的方向,使課堂生輝。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jīng)Q定了學生的回答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如果只是一味的鼓勵、簡單的重復(fù)和機械的催問,學生的認知難免流于膚淺,課堂的生成自然也顯得單一,缺乏精彩。所以,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的評價不可忽視。
對于學生的每次回答,教師要慎重處理,富有變化。沒有回答完整的,教師可示意學生繼續(xù)說下去,回答時表達不清楚或語句羅嗦的,教師應(yīng)進行概括強調(diào)。讓學生學會表達,明確角度,理清思路。我在教學《蚊子和獅子》一文時,問道:“蚊子為什么能戰(zhàn)勝強大的獅子?”一學生引用了書上原話:“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睂W生的回答表明了一個事實,但沒有揭示原因。我馬上用了一句話概括:“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弊寣W生一下就明白了蚊子取勝的根本原因,理解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還有一學生回答:“蚊子吹著喇叭沖上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蔽易寣W生將“沖”、“專”兩字讀出重音,讓學生自己歸納原因,學生在討論中明白:“戰(zhàn)略上輕視,戰(zhàn)術(shù)上重視。”這樣概括可讓學生學會準確表達,以能使他們思路放開,多角度地發(fā)現(xiàn),使課堂中生成了更豐富多彩的回答。
如果在學生回答了問題之后,僅僅以“太好了,非常正確,還有嗎”等語言進行表揚、追問,停留在學生原始生成資源上而不進行引導(dǎo)點化,學生不僅無所適從,課堂的豐富價值也會大打折扣,而且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學生回答問題經(jīng)常只是說出“是什么”,而不是跟著再說出“為什么”,那么教師在評價時,就不要急于肯定他說得好,而應(yīng)緊跟著追問緣由。這樣答得好的,能讓其他同學明確思路;答得不好的,在敘說緣由時,可以引起爭辯,啟迪智慧。
我在觀摩《丑小鴨》一示范課時,其中有一環(huán)節(jié)是加修飾語,“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討厭的鴨子,而是一只的天鵝!”讓學生在“天鵝”前加上合適的修飾語。一位學生填的修飾語是“聰明、美麗、潔白”,老師追問道:“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填表的呢?”
生1答:“前面一句修飾丑小鴨的詞語是 ‘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討厭的’,所以與上面修飾丑小鴨的詞語相照應(yīng)?!?/p>
老師肯定他所用的照應(yīng)的方法,并且繼續(xù)追問:“這個方法好,那么還可以從其他方面進行照應(yīng)嗎?”
生2答:“可以填表潔白、高貴、幸福的天鵝。潔白是外表的美麗,高貴是內(nèi)心的美麗,而幸福是因為他以前的生活太難受,鴨兒們啄他,小雞們打他,喂雞鴨的那個女傭人也用腳踢他。與以前的生活相照應(yīng)。”
老師由衷的贊揚道:“你填的修飾語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詞語的照應(yīng)了,更是明白了生活的真諦。是的,只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人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我們有時要感謝生活。”
這位教師的三句話,可謂是層層推進,步步生成。既讓學生明白了此處修飾語使用的方法,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更讓學生有了情感、價值觀的自然提升,尤其是最后一句話的適時補充,讓學生情有所動,心有所思。
課堂中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個學生有意無意的不和諧的回答,如果教師只是粗暴地否定或避而不談,往往會導(dǎo)致良好的課堂氛圍遭到破壞,嚴重的會引起誤導(dǎo)。此時教師機智引導(dǎo),適時點化,不但不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會讓課堂走向縱深,邂逅不曾預(yù)約的精彩。
有一次,我在上杜甫的《石壕吏》時,講到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杜甫對老百姓的深切同情時,突然有學生插話:“其實老婦一家并不值得同情?!币徽Z激起千層浪,寧靜的課堂引起了不小的騷動。我示意該同學繼續(xù)發(fā)言,闡明他的觀點。他說:“我有三個理由說明,第一,當時經(jīng)歷了幾年的安史之亂,兵丁缺乏,國家危在旦夕,她兒媳作為家里的壯年,為什么不參軍?古時不是有花木蘭替父從軍嗎?如果她僅僅以‘出入無完裙,唯有乳下孫’而拒絕當兵,實屬狡辯。首先她可以穿母親的衣服,再次她可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喂養(yǎng)。我們不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留守學生嗎?(學生笑)第二,老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貪生怕死之人,他的兩個兒子都戰(zhàn)死了,他為什么不去打仗報仇?是體力不行嗎?決不是,他不是還可以‘逾墻走’嗎?要知道,‘走’就是‘跑’啊,再說‘逾墻’也不容易啊,這都說明他腿腳還非常利索,最后卻讓老伴參軍了,真是丟了男人的臉。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同情嗎?第三,老婦最后雖然‘請從吏夜歸’了,但她純屬替家人消災(zāi),不是出于救國的本意。這就是我的觀點?!睂W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創(chuàng)新意見,同時組織學生討論:“小家與國家的關(guān)系”,大家發(fā)言踴躍,觀點鮮明,進一步明確了“國與家”的關(guān)系,同學們的價值取向,在課堂上成了最精彩的“變奏曲”,怎能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思考。
綜上所述,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決不能僅僅限于尊重,精妙的點撥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是推進課堂生成的動力。對于學生生成的富有創(chuàng)意但陳述不清的信息資源,教師應(yīng)簡要概括、重點強調(diào)等方式讓全班學生清晰地感受這一生成性資源的優(yōu)勢所在;對于學生生成的單一的信息資源,教師可通過追問補充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對于學生生成的偏離方向且存在錯誤的信息資源,教師則應(yīng)通過爭論辨錯、反思糾錯等方式引領(lǐng)學生回歸符合學習要求和道德傾向的正確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