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鳳春 鄧 蓉
與上海合作,建立黨性教育現場基地,通過弘揚與傳承抗震救災、災后重建偉大精神;謳歌與傳遞成都市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促進兩地干部可持續(xù)交流學習、東西部可持續(xù)合作發(fā)展是都江堰市委黨校積極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舉措,是都江堰市委黨校按照《2010年—2020年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精神,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探索基層黨校培訓內容差異化,形式多樣化的一種嘗試。初步形成的“都江堰模式”的干部黨性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正以獨特、靈活的教學方式,展示著強大的生命活力。
“5·12”地震發(fā)生后,上海傾情援建都江堰。在災難面前,兩地人民共擔風雨,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黃埔愛,岷江情”的患難之歌;在重建中,兩地干部群眾共克時艱,托起一座“共擔當,同豪邁”的精神豐碑;面向未來,兩江兒女共赴美好,許下了一份“一江水,常相依”的守望深情。它已沉淀為上海和都江堰兩地的集體經歷和美好回憶,反映了偉大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感恩奮進精神,無不時時刻刻感動著、激勵著所有親歷者。它不僅應該屬于親歷者,更應該屬于兩江兒女、各族同胞,這是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贏得最尊貴的補償。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我們黨員干部黨性鍛煉最鮮活的、最真切的、最具有現實性的、最具有感召力和說服力的黨性教育案例和黨性教育資源。它需要發(fā)揚光大、傳承弘揚,鼓勵、影響更多的人,教育、滋養(yǎng)更多的干部。都江堰市委黨校校委提出了“黨校人應當承擔起歷史責任,充分挖掘上海對口援建中構筑起來的重建精神內涵,把它作為后重建時代,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著力打造具有都江堰特色的黨性教育基地,長期保持上海、都江堰兩地干部交流、學習狀態(tài)?!?009年初在都江堰市委黨校掛職副校長的上海交大處級干部高都克的牽線搭橋下,上海市城鄉(xiāng)建設交通黨校中青干部培訓班一行48人赴都江堰市開展為期一周的黨性教育,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指揮部總指揮、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薛潮專程到都江堰市委黨校為中青班學員做了一場觸及靈魂、震撼心靈的黨性教育現身說法,受到學員們的熱烈歡迎。都江堰市委黨校與上海合作開展干部黨性教育由此拉開了序幕。
2009年以來我們已接待了浦東干部學院、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建交黨校、上??平厅h校以及全國各地各類干部培訓班到都江堰進行專題培訓、案例現場教學、黨性教育278期,16680余人,獲得了學員的一致好評。
要讓更多的上海黨員干部到都江堰來,感悟抗震救災、災后重建和感恩奮進精神,領略世界文化遺產地、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試驗區(qū)、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示范區(qū)獨特魅力,使都江堰市成為繼井岡山、延安之后又一個有現代黨性教育特色的、不可復制的、可遇不可求的干部教學基地。必須要有相對固定的現場教學點,因此,從2009年開始都江堰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先后通過財政、社會等多元化渠道籌集資金,用于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使硬件建設標準化,做到“三有”:有標準化教室、有集中展示黨性教育的教學平臺、有富有特色的教學現場;軟件建設直觀化,包括制作教學方案和教學案例、教學片拍攝、講解員培訓、宣傳資料編印等。目前已建立了包括柳街鎮(zhèn)鶴鳴村、天馬鎮(zhèn)金陵村、石羊鎮(zhèn)金羊村、翠月湖鎮(zhèn)五桂村等反映統(tǒng)籌城鄉(xiāng)改革成果;天馬鎮(zhèn)金玉村、虹口鄉(xiāng)、向峨鄉(xiāng)等反映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黨性鍛煉和愛國主義教育8個規(guī)范、符合教學要求的干部教育培訓基地。黨性教育現場基地的建立,實現了由單純考察到深度調查研討的轉變,由依靠人情運作到依靠制度規(guī)范運作的轉變,為兩地干部體驗式與研究式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平臺。
我們把“彰顯愛心、敬重生命的人本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救助精神;不畏險阻、堅毅勇敢的英雄精神;正確決策、有序救援的科學精神;面向世界、融入國際的開放精神”等博大精深內涵通過發(fā)生在都江堰市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事例和英雄人物的素材作為載體進行案例專題開發(fā),內容生動、鮮活、形象,入腦入心,使兩地干部的心靈產生共鳴和震撼,克服了思想教育空洞說教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近兩年調研、整理,我們先后開發(fā)了《感謝災難—讓都江堰浴火重生》、《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感恩奮進》、《重生在祖國的懷抱中,感恩在我們的行動中》、《用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思路和方法推進災后重建又好又快》、《災后重建新型城市社區(qū)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后重時代農民居住方式轉變與生產方式、生活模式重構》、《都江堰市城鎮(zhèn)住房重建模式與多元化訴求》等25個黨性教育鮮活案例,形成了梯度式,多元化、開放型的黨性教育現場案例教學庫,滿足了不同班次、不同層次干部培訓需要。
兩地合作開展黨性教育,需要有不同師資優(yōu)勢互補,使兩地干部領略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黨性教育新風景。在災后重建三年中,我們緊緊抓住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指揮部在都江堰市工作的難得機會,先后邀請到了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指揮部總指揮、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薛潮,對口援建指揮部副總指揮、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許解良,對口援建指揮部總指揮助理、上海市政府應急辦副主任張海濤,對口援建指揮部社會工作組長、上海市教委副秘書長張偉令等十六名領導、專家,到都江堰市委黨校為全國各地到都江堰進行黨性教育的干部進行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交流。目前,我們與上海市各部門、高??蒲性核?、黨校系統(tǒng)建立了廣泛穩(wěn)定的聯系,先后聘請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商貿委主任沙海林,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姜建耀教授,上海市委黨校黨建部主任、教授劉宗洪,上海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花健,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汪天云,上海東方電視臺首席評論員駱新等21位上海領導、專家為我校客座教授,通過領導干部上講臺、專家學者送理念、成功人事談經驗等方式,建立滬都兩地兼容并包的師資庫,實現了黨性教育中的理論前沿與實踐前沿的對話、中高層實踐與具體實際的指導、多方工作對一方工作的啟迪。
同時,我們的教師全程參與教學過程,從上海領導、專家身上取得了“真經”,派出老師到上海黨校系統(tǒng)跟崗學習,了解案例教學過程。為加強對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的深度開發(fā),挖掘理論內涵和鮮活經驗,細分現場教學流程和內容,都江堰市委黨校又結合教學需要,在全校開展了教學方式轉變大練兵,初步建立了一支能適應教學基地組織、引導、總結和互動等相對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使現場教學基地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
黨性教育培訓基地不僅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訓改革,實現案例式、體驗式培訓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對外開放形象,促進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我們利用上海援建的人脈優(yōu)勢、通過各種媒體的宣傳、全國黨校大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交流等方式,讓更多的培訓機構,更多的黨員干部對“都江堰實踐”的培訓基地、“都江堰特色”案例教學方式有了解,以滬都干部黨性教育為軸心,不斷擴大其半徑,把更多地方的干部黨性教育吸引到都江堰來,他們的思想引進來,把都江堰的經驗宣傳出去。
上海援建都江堰,不僅留下的是上海精神、上海速度、上海質量……,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東部理念,對于后重建時代的軟實力建設意義重大,如何將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忠實的記錄下來,系統(tǒng)地反映出來,形象生動地傳遞出來,形成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核心價值觀,選擇時機是關鍵。災后重建三年,黨校的教學、調研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展開,我們組織課題組最先跟蹤上海援建全過程工作,先后形成了《上海行動、上海精神、上海情誼》、《上海援建群英譜》等案例與調研報告5篇;我們專門組織師資力量為上海援建都江堰市工作者入黨積極分子舉辦培訓班;我們與上海對口援建指揮部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指揮部先后有8名領導走上黨校講壇與我們都江堰市各類干部進行交流。因此,兩地合作開展黨性教育是搶占先機的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與上海合作開展黨性教育,一是基于黨校人承擔的歷史使命。一個有記憶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把剛剛發(fā)生的成為上海和都江堰兩地的集體記憶和美好回憶保護好,挖掘好、傳遞好。哪里有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精神,哪里就應有傳承的聲音;那里就應有黨校黨性教育的舞臺。二是對上海各類干部黨性教育需求調研的結果。都江堰市委黨校先后派出五路人馬到上海各類高校、黨校對干部黨性教育需求進行調研,才獲得培訓需求信息,正是了解上海市黨員干部特點,才不斷調整培訓內容、改變培訓方式。三是為上好黨性教育課奠定了雄厚材料基礎。都江堰市委黨校教師深入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第一線采集先進、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獲得了大量真實、感人的教案,使黨性教育課程始終充滿了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共產黨員的黨性,是由黨的性質所決定的,它的基本點是確定不變的;同時,它又是不斷運動著的客觀實在,隨著客觀環(huán)境及黨自身認識及經驗的積累,黨性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黨性的具體內容和重點又在不斷發(fā)展、充實和提高。黨性教育要真正做到讓理論灌輸“入心入腦”,?讓學員“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自覺把學習成果化為信仰的力量,?真正成為自身成長的思想基礎,?就必須找準黨性與時代的結合點。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偉大精神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賦予黨性教育新的內涵,?將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黨性教育,通過到都江堰市實地聽看、走訪了解抗震救災、災后重建和對口支援工作,到教學點,如映秀地震遺址博物館、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館和青城山道教文化館等現場感受的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的載體,從而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真正達到觸及靈魂、震撼心靈、提升素質、錘煉黨性的目的。
黨性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貼近現實,讓黨員干部聽了有所獲、聽了有所用。因此,黨性教育的內容是按照干部們所需的“定單”式進行的,從教師們親臨“從悲壯走向豪邁”的見聞和感受入手,不講空洞理論,不講大道理、不講遠距離。同時,“都江堰特色”的黨性教育始終圍繞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精神;深化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不同階段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不斷調整、充實內容,使其保持動態(tài)、新穎。贏得了全國各地黨員干部的熱烈歡迎。
滬都合作開展黨性教育,要區(qū)別于其他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需要保持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通過形式多樣達到殊途同歸。比如,對于上海教育系統(tǒng)的干部,我們就與相關援建學校聯系,與學生搞“手拉手、心相聯”活動;對于上海建設系統(tǒng)干部,我們就把黨性教育重點放在上海援建工程項目上:壹街區(qū),醫(yī)療中心、滬都家園安居房等;對于其他系統(tǒng)干部,我們就通過展示都江堰災后重建基礎設施建設、農民集中居住一躍跨過二十年的輝煌成就。“都江堰特色”黨性教育注重靈活的載體方式,充分兼顧全國不同層面、不同班次、不同需求的干部黨性教育特點,靈活多樣,充滿活力。
援建是短暫的,未來來發(fā)展卻是任重道遠的。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不僅需要都江堰市干部對工作具有極大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需要我們用開放的胸懷,寬闊的視野始終保持對外的交流與合作,把深化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示范區(qū)推向新的征程,這就給我們通過開展黨性教育,吸引全國各地干部到都江堰傳經送寶、交流合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使都江堰市委黨校在災后重建的棋盤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發(fā)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