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態(tài)·
我校校長石京山教授主持的《淫羊藿苷防治阿爾茨海默病的新靶點研究》項目獲得2011年科技部“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立項;我校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27項,批準金額1296萬元,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在繼續(xù)保持去年增長勢頭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新高,實現(xiàn)了我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進一步突破,標志著我??蒲兴竭~上了新的臺階。
我校庹必光教授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通過會評,獲得立項資助,這是我校第一次獲得這一層次的項目。這一驕人的成績是在學校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取得的,這充分顯示了我校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切實的進步。
重大研究計劃是針對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前沿兩類核心基礎科學問題,結合我國具有基礎和優(yōu)勢的領域進行重點部署,凝聚優(yōu)勢力量,形成具有相對統(tǒng)一目標或方向的項目群,并加強關鍵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和集成,以實現(xiàn)若干重點領域和重要方向的跨越發(fā)展。這一項目的獲得標志著我校在緊跟國際科學前沿,引領科學發(fā)展方面走在了前列。
2011年11 月20 日上午,美國堪薩斯大學終身教授Dr.Curtis D.Klaassen在我校圖書館多功能廳作了“Keap1-Nrf2信號通路在毒理學中的作用”專題學術報告,報告會由科研處副處長李曉飛博士主持。
報告涉及 Keap1-Nrf2通路對肝臟攝取轉運體、Ⅰ相代謝酶、Ⅱ相代謝酶和外排轉運體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與其他轉錄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對抗氧化途徑的調控作用,并通過上述調控機制參與了化學物質所致的肝、肺損傷的保護作用。報告會中,來自全校各部門的師生就感興趣的問題與Dr.Klaassen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使與會師生深受啟發(fā)。
最后,校長石京山教授授予Dr.Klaassen為我校榮譽教授。作為藥理學與毒理學領域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今后與Dr.Klaassen的密切合作將對全校的科研工作起到促進作用。
日前,國際著名專業(yè)雜志《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 2011;141,854-863)刊出了遵義醫(yī)學院庹必光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董輝博士的合作研究論文"Estrogen Regulation of Duodenal Bicarbonate Secretion and Sex-Specific Protection of Human Duodenum"。當期,《胃腸病學》雜志封面推薦了該文章。
此項研究是對我國西南地區(qū)“十二指腸潰瘍”病的發(fā)病情況調查統(tǒng)計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該病的發(fā)生率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即成年女性罹患十二指腸潰瘍的比例顯著低于男性(4~5倍),但絕經(jīng)以后女性的發(fā)病率就與男性相差無幾。隨后,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其中的原因。我們知道,分泌碳酸氫鹽是十二指腸粘膜用來抵御胃酸損害的重要屏障,碳酸氫鹽分泌的減少與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生、發(fā)展相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絕經(jīng)前的女性,其十二指腸粘膜碳酸氫鹽的分泌在基礎和酸刺激條件下均明顯高于同齡對照組的男性,而兩性間的此種差異在女性絕經(jīng)后就消失了,而且,性成熟期女性十二指腸粘膜碳酸氫鹽的分泌是隨血液中雌激素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位于十二指腸粘膜上皮的雌激素受體介導了這一過程。
此項研究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地區(qū)基金項目(30860092)等經(jīng)費資助下完成的。
2011年9月29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王燕妮博士應邀來我校講學。講座由副校長喻田教授主持。
王燕妮博士就2009年爆發(fā)H1N1后實驗室開展的科研工作,做了系統(tǒng)的介紹。目前,針對H1N1感染者產(chǎn)生“流感病毒柄部”抗體的“交叉反應性”和“保護性”的研究受到廣泛的關注,這種“令人驚奇的抗體”為尋找流感的通用治療方法以及研制新型流感疫苗等提供了新線索。王燕妮博士就流感這最前沿的研究熱點,做了“多種流感病毒交叉保護性抗體產(chǎn)生的機制及流感病毒疫苗策略的探討”的報告,詳細闡述了H1N1交叉性抗體研究思路、實驗研究新技術的應用、實驗過程中關鍵科學問題的發(fā)現(xiàn)、各實驗室和跨學科合作等,使到會師生深受啟發(fā)。
(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