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艷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醫(yī)院,山西 汾陽 032205
在臨床檢驗工作中,血細胞分析儀在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時,以其方便、快捷、重復性好、工作效率高而廣泛應用。由于受其測定原理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血細胞分析儀血小板計數結果與實際值之間產生一定的差異,現將日常工作中出現的148例血小板計數<90×109/L的病例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1 標本來源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本院血細胞分析儀血常規(guī)檢測患者中血小板計數<90×109/L的血標本148例。
1.2 儀器 深圳邁瑞B(yǎng)C-3000血細胞分析儀,OLYMPUS顯微鏡。
1.3 試劑 稀釋液、清洗液、溶血劑均為儀器配套試劑,校準液、質控液均由邁瑞公司提供。顯微鏡計數血小板稀釋液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 (第3版)配置,置于冰箱保存。
1.4 方法 (1)全血模式計數血小板用含EDTA-K2抗凝的真空管采集標本2ml,每日先用質控液測試,結果都在質控范圍內時再測定標本。標本采集后放置30分鐘開始檢測,并于4小時內結束檢測。(2)預稀釋模式計數。(3)顯微鏡計數血小板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每份標本計數兩次取其平均值。并對計數結果進行分析。(4)血涂片,瑞士染色觀察血小板大小、形態(tài)、有無聚集及紅細胞、白細胞碎片。
2.1 血小板真性減少 全血模式計數、預稀釋模式計數、顯微鏡計數,血小板結果較一致的標本有126例。血小板直方圖顯示有明顯主峰,三者測定結果做配對t檢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判定為血小板真性減少。
2.2 血小板假性減少 全血模式與預稀釋模式計數結果較一致,但與顯微鏡計數血小板結果差異較大的標本有21例,其血小板直方圖分布低而寬,曲線尾部有尾峰,全血細胞儀計數結果與顯微鏡計數結果經配對t檢驗p<0.05,有顯著差異。顯微鏡計數與預稀釋模式計數結果較一致,均在正常范圍內,但全血模式計數結果卻顯著降低的有1例,血小板直方圖提示有大顆粒存在,此患者無血液病及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檢查結果均在正常范圍內,無導致血小板減少的疾病,血涂片染色可見血小板成團成簇出現,改用枸掾酸鹽抗凝劑重新抽血計數結果顯示正常。
血細胞分析儀中,血小板和紅細胞是在同一通道內進行檢測的,是依據不同大小體積的顆粒通過檢測小孔產生的脈沖來計數、分類細胞的。但是只能區(qū)別顆粒的大小而不能判斷顆粒的性質。因此,會有許多原因對血小板計數結果造成影響而導致血小板計數假性減少。
血小板體積偏大或聚集成較大顆粒時,其脈沖信號落在紅細胞計數區(qū)內,血小板就有可能被儀器誤認為是小紅細胞甚至是白細胞而未計數入血小板總數[1],從而使血小板計數結果偏低。
由于EDTA-K2作為抗凝劑能保持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形態(tài)不發(fā)生改變而使血液不凝固,而廣泛應用于臨床。近年來有文獻報道,部分人群由于EDTA誘導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使血小板發(fā)生凝集,這種現象稱為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癥 (PTCP)[2]。這可能與患者血漿中存在著自身抗體或其血小板表面存在著某種隱匿性抗原有關,多見于腫瘤患者、自身免疫性患者。另一種是“血小板衛(wèi)星現象”,由于白細胞表面的IgG或Fc段與血小板表面的GPⅡb∕Ⅲa結合使血小板粘附于白細胞表面。此類標本,應換用枸掾酸鹽抗凝劑或肝素鈉抗凝劑重新計數。
末梢血由于采血過程中穿刺部位、深度,采血速度是否擠壓采血部位導致組織液混入,以及檢測前是否充分混勻等原因,均會導致血小板在不同程度上出現聚集,使血小板測定結果假性減少。靜脈穿刺時止血帶過緊、多次穿刺致皮下出血等情況,都會使組織凝血因子易混入血標本,產生肉眼看不見的小凝塊,也是造成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小板結果假性減少的原因之一[3]。
綜上所述,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盡量排除各種干擾因素,綜合分析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并與臨床醫(yī)生及時溝通,對于血小板顯著減少且無其它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應及時更換抗凝劑同時做血涂片及顯微鏡計數進行驗證,以得到正確的血小板計數結果,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1]朱中勇.準確計數血小板方法學研究進展[J].國外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2,23(3):131-132.
[2]宓慶梅,施魏宇,郝婉瑩等.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癥1例[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27(10):719.
[3]李永紅,鐘步云.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小板結果偏低的原因及糾正方法[J]臨床檢驗雜志,2001,1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