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巖
河南省開封市交通醫(yī)院兒科,河南開封475000
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過去稱為“原發(fā)性非典型肺炎”,可引起流行,約占各種肺炎的10%,嚴重的支原體肺炎也可導致死亡。臨床表現為頑固性劇烈咳嗽,病理改變表現為間質性肺炎及毛細支氣管炎為主的肺部炎性。筆者所在醫(yī)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應用阿奇霉素治療效果顯著,副作用少,現報道如下。
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MP患兒63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3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2~12歲,平均(5.2±1.3)歲,發(fā)病時間2~12 d;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5~11.0歲,平均(5.5±1.4)歲,發(fā)病時間2~11 d。本研究中,發(fā)病前4個月患兒均無呼吸道感染史或發(fā)熱史,肺炎支原體免疫球蛋白M抗體呈陽性。63例患兒中,以發(fā)熱、咳嗽為主要表現者28例;僅以發(fā)熱為主要表現者17例;僅以咳嗽為主要表現者18例。發(fā)熱以高熱最常見,熱型以不規(guī)則熱、弛張熱為主,咳嗽多為陣發(fā)性咳嗽、刺激性咳嗽及干咳。這些患兒多伴伴隨有肺部較密集的干或濕性羅音,其中伴干性羅音6例,伴濕性羅音10例。表現為重癥肺炎8例。63例患兒胸部X線檢查:正常者3例,以斑片狀陰影為主的支氣管肺炎者42例,大葉性肺炎者2例,間質性肺炎者1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實用兒科學》中的肺炎診斷標準:血冷凝集試驗或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支原體IgM抗體大于1∶80。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到肺炎支原體DNA。
兩組均給予止咳、化痰、退熱等一般對癥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門冬氨酸阿奇霉素10 mg(kg·d),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應用3 d,改為阿奇霉素分散片口服;對照組給予靜脈滴注乳酸紅霉素25 mg(kg·d),1次/d,連續(xù)應用3 d,改為紅霉素腸溶片,口服。全部治療過程控制在10~14 d。全部治療停止1周后復查所有患兒胸部X線片。
治愈:2周內癥狀、體征及胸部X線片均正常;顯效:2周內發(fā)熱癥狀緩解,咳嗽、肺部羅音消失或明顯緩解;胸部X線片示陰影完全或明顯吸收;有效:2周內體溫恢復正常,咳嗽、肺部羅音稍微緩解;無效:2周內癥狀、體征無好轉,或病情加重。
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愈16例(48.5%),顯效15例(45.5%),有效1例(3.0%),無效1例(3.0%),總有效率為97.0%;對照組治愈8例(26.7%),顯效 9例(30.0%),有效6例(20.0%),無效7例(23.3%),總有效率為76.7%。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發(fā)生胃腸道反應者1例(3.0%);對照組中發(fā)生胃腸道反應者6例(20.0%),出現局部疼痛2例(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支原體肺炎多于冬季及夏季之交發(fā)病,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病程較長,除肺部炎癥癥狀外,還可表現為支氣管炎、氣管炎及咽炎等肺外并發(fā)癥[1]。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由于支原體穿過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纖毛層,粘附于黏膜上皮細胞上,此粘附作用與肺炎支原體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結構有關[2]。當此黏附因子附著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時,釋放的有毒代謝產物可導致纖毛運動減弱、細胞損傷,從而發(fā)生持續(xù)性咳嗽。感染肺炎支原體后,可引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體液免疫應答先出現特異性IgM抗體,然后出現IgG抗體,持續(xù)較長時間。鼻咽部局部產生的分泌性IgA抗體,能有效抑制肺炎支原體與呼吸道上皮結合。呼吸道IgA抗體比血清中抗體對宿主的免疫狀態(tài)有更直接關系。在感染防御上局部抗體甚為重要。局部免疫除IgA外,局部細胞免疫也發(fā)揮作用。因為初次感染使幼兒致敏,促使再次感染時發(fā)生較重的臨床表現,表明本病與感染肺炎支原體后機體產生超敏反應的關系。在臨床上以病毒感染多見,其次為細菌,少部分為支原體等感染。治療時,單獨應用抗菌素非常容易產生耐藥,而且單獨應用抗菌素對細菌、病毒混合感染者,或單純病毒感染者的治療效果均較差。因此,在治療小兒肺炎時,更需要選用既能抗病毒又能抗細菌的藥物。傳統(tǒng)的用藥方式是首選紅霉素進行靜脈點滴,紅霉素對支原體感染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可是也存在副作用大的問題[3]。阿奇霉素為一種新型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體外抗菌作用與紅霉素相似。但是,對肺炎支原體、嗜血流感桿菌和沙眼衣原體有更強作用。阿奇霉素主要經肝臟代謝滅活,從消化道排出。很少腎臟排泄,一般腎功能障礙無需調整劑量。阿奇霉素抗菌譜廣,生物利用度達到37%~40%,感染部位的藥物濃度是血藥濃度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相對于紅霉素而言,其對流感嗜血桿菌和淋球菌的活性較紅霉素強4倍,對軍團菌的活性較紅霉素強2倍,且不良反應較少。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9%和75.7%,治療效果顯著,且副作用少(3.0%),說明阿奇霉素是治療支原體肺炎的有效藥物,并且阿奇霉素較紅霉素療效好,不良反應少,起效快。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具有療效高、不良反應少、安全的優(yōu)點,臨床上應加以推廣。
[1]王玲玲.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242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17):2920-2921.
[2]方德剛,肖清華.支原體感染免疫研究進展[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6,23(8)):1276-1277.
[3]徐振華.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29):159-160.
[4]馮改梅,陳淑香,賈佳.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76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