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政 浙江省湖州市練市醫(yī)院骨科 湖州 313013
袁永健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
三踝骨折(cotton骨折)是踝關節(jié)骨折中較復雜的關節(jié)內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9%[1],青壯年容易發(fā)生,治療需要解剖復位,若處理不當,復位或內固定不理想,易出現后遺癥。我院自2005年2月—2010年5月,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26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齡21~59歲,平均38.7歲;受傷距手術時間1h~7天,平均4天;按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后外旋型10例;按Danis Weber分類法:A型3例,B型15例,C型8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創(chuàng)傷骨科學》[2]診斷標準。排除單踝、雙踝、Pilon骨折。
開放式損傷8例均行急診手術治療;閉合損傷8h內進行手術12例,1周后手術6例。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氣囊止血帶,開放性損傷患者先行清創(chuàng)處理,手術切開按外踝→后踝→內踝,復位固定按后踝→外踝及下脛腓聯合→內踝順序固定三踝骨折。先取外踝后弧形切口,通過外踝切口顯露腓骨長短肌,拇長屈肌外側的肌纖維和脛骨后側骨膜,用骨膜剝離器剝離,顯露后踝骨折片。骨折復位后先用克氏針作臨時固定,平行于關節(jié)面,自前向后擰入1~2枚松質骨拉力螺釘固定。外踝骨折如骨折平面位于下脛腓關節(jié)之上,解剖鋼板固定;骨折平面位于下脛腓關節(jié)之下,用1枚長螺絲釘固定。如骨折線方向在額狀位,可先從矢狀線垂直于骨折線置1枚皮質骨螺絲釘;如有下脛腓聯合分離,在腓骨的外側加壓,使腓骨緊貼脛骨,在踝關節(jié)平面以上2cm處用1枚長度合適的螺釘貫穿腓骨,保持踝背屈5度下,在平行脛距關節(jié)上方2cm,呈向前傾斜25~30度方向處,用1枚松質骨螺釘自腓骨鋼板孔或單獨自腓骨向脛骨貫穿三皮質固定,螺釘方向應平行于脛骨關節(jié)面。最后作內踝的弧線切口,向前剝離顯露踝穴內上角及脛骨下端前內側面,清理骨折端的軟組織,將內踝復位后用布巾鉗臨時固定,用螺釘或克氏針加鋼絲張力帶固定。術后酌情放置引流,中立位短腿石膏固定,3~4周后功能鍛煉,6~8周部分負重。負重前局麻取出下脛腓螺釘。
3.1 療效標準 按Baird Jackson評分系統(tǒng)。根據主訴、踝關節(jié)外觀、功能及X線片征象進行療效評定。優(yōu):踝關節(jié)無腫痛、無畸形、功能正常,X線片顯示踝穴正常;良:踝關節(jié)輕微酸痛、稍腫,功能基本正常,伸屈受限在10~15度,X線片顯示踝穴正常;一般:踝關節(jié)出現腫痛,但能堅持行走,伸屈受限在16~20度,X線片顯示外踝向外移位1~2mm;差:踝關節(jié)負重即痛、腫脹,行走呈跛行,伸屈受限在30度以上,X線片顯示外踝向外移位>2mm。
3.2 結 果 本組26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26個月,平均18個月。26例中,優(yōu)17例,良7例,一般2例,優(yōu)良率92.3%。26例均獲得解剖復位,穩(wěn)定固定,功能恢復好,未發(fā)生感染、骨不連、骨折畸形愈合等并發(fā)癥。
踝關節(jié)骨折的解剖對位是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重要前提[3]。無論是旋前外旋型或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足的受力方向均為外旋。因此,外踝骨折主要由距骨的直接撞擊而引起,距腓骨之間的韌帶連結常是完整的。而內踝多為三角韌帶的牽拉及扭轉所造成的撕脫骨折,發(fā)生骨折前,多存在三角韌帶的拉傷松弛[4]。足的外旋暴力及距腓韌帶的完整性決定了距骨向外后方脫位,并與外踝保持正常的解剖關系。形成三踝骨折后常見的“距骨跟著外踝走”的臨床結果[5]。而內踝骨折多由三角韌帶的牽拉及扭轉力所致,表現為“內踝跟著距骨走”。以上的力學機制及解剖學特點顯示,要想恢復踝關節(jié)正常的榫狀結構,必須使外踝得到完全的解剖復位及固定。因內踝對距骨的約束力較小,即使獲得解剖復位,也難以恢復正常的踝穴結構。因此,在三踝骨折的治療過程中,外踝處于最重要的位置。三踝骨折伴踝關節(jié)半脫位時,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恢復距骨的正常位置。
由于后踝骨折多為下脛腓后韌帶撕脫所致,因而當外踝復位后,后踝則易于復位固定。通過后踝的固定,可以部分重建下脛腓聯合的穩(wěn)定性,使整個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得到進一步加強。因此,小于關節(jié)面1/4的后踝骨折行復位固定,有其顯著的臨床意義。當外踝及后踝復位固定后,使距骨恢復并保持正常位置,導致距骨對內踝的牽拉張力消失,內踝復位固定也易于進行。三踝骨折的手術順序為:外踝→后踝→內踝。
4.1 后踝的處理 后踝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主要依據撕脫骨折塊的大小及移位情況。一般認為,后踝骨折塊累及脛骨下關節(jié)面20%~25%以上者,應行切開復位固定,否則有發(fā)生晚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危險。若同時有較小的碎骨片可行摘除,否則若固定不牢,碎骨片易進入關節(jié)內形成游離體。
4.2 外踝骨折的處理 三踝骨折中應對腓骨骨折和外踝的處理予以充分重視。Ⅰ期切開復位的腓骨必須保證:①正常的長度,避免上移;②腓骨在脛骨溝內有正常的位置,恢復腓骨干軸線與外踝線10~15度角固定;③通過脛腓下韌帶有效地固定于脛骨,以利于踝關節(jié)早期功能鍛煉。我們體會,重建鈦板可塑性較好,螺釘方向具有可調性,能夠將骨折解剖復位后堅強固定。不建議用克氏針做腓骨髓內固定,因為很容易導致腓骨和外踝“外翻”角的改變[6],造成踝穴狹窄,踝關節(jié)活動度減少以及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
4.3 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處理 脛腓聯合在踝關節(jié)背伸、跖屈時存在微動,對維持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有重要意義。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踝關節(jié)骨折,使踝穴的穩(wěn)定性受到明顯的破壞,若處理不好,將對踝關節(jié)以后的功能恢復產生一定的影響。筆者臨床中,對下脛腓分離均行固定,保持踝背屈5度下,在平行脛距關節(jié)上方2cm,呈向前傾斜25~30度方向處,用1枚松質骨螺釘自腓骨鋼板孔或單獨自腓骨向脛骨貫穿三皮質固定,術后6~8周下地負重行走前去掉螺釘,避免出現行走后螺釘疲勞性斷裂,給內固定取出術增加難度及創(chuàng)傷。
4.4 內踝骨折的處理 內踝骨折不愈合率為3.9%~15%[7]。內踝骨折斷端骨膜多向斷端內翻,這是引起內踝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且同時影響內踝的解剖復位,術中應將斷端兩邊翻轉的骨膜少量切開或剝離,以便看清骨折線,使骨折斷端解剖復位,堅強固定,便于骨折愈合。內踝骨折端復位和固定應以前側和外側骨折線的對合為準,內踝內側的骨折線不能作為精確復位的標準[8]。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第 3 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96,800.
[2]Browner,B.D 主編;王學謙,婁思權,侯筱魁,等主譯.創(chuàng)傷骨科學[M];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7:2248-2249.
[3]姜保國,張殿英,付忠國.踝關節(jié)骨折內固定及術后康復治療[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0,15(11):436.
[4]Tornetta P.Competence of the deltoid ligment in b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s after medial malleoar fixatoin[J].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843-848
[5] Harper MC,Hardin G.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sso ciated with external rotation abduction injuries[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1348-1356.
[6]榮國威,翟桂華.骨科內固定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415.
[7]王亦璁.骨與關節(jié)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114.
[8]趙虬,王沛,馬信龍.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