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偉[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蘭州 730030]
作 者:王喜偉,現就讀于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啟發(fā)之下,催生舞蹈文化。追溯力量的根源所在,便是我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現今,本國舞蹈文化風格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傳統(tǒng)思想基礎之上。隨著歷史時代的不斷變遷,這三家也在秉承其核心思想價值不變的基礎上,相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fā)展延伸、融會貫通。從而將這些文化思想觀念或隱或現、或輕或重灌注在舞蹈藝術中,最后構成具有其獨特性的文化體系。在影響分支中,應屬儒、道、釋三家的思想最為我們熟知和認可。因此,影響程度也最為深刻。
禮樂教化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現,為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核心,其旨在于主張到達“仁者愛人”“、制禮作樂”、“協(xié)調發(fā)展”的大一統(tǒng)境界;提倡遵從禮樂的教化,進而推崇禮樂教化在舞蹈形成上的意義。因此我們也可以將“禮樂”看成是實現“仁”的價值手段方式“,禮”規(guī)定社會中貴賤尊卑等級差異;“樂”則在等級社會中發(fā)揮調和作用??鬃铀岢茝V的教育,就主張把《禮》《樂》放在較高的地位。
作為一種標準尺度,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體現在舞蹈藝術上,主張舞蹈在創(chuàng)作與表演上面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倫理標準與審美價值的統(tǒng)一,后來這也成為所有藝術形式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審美理想境界。一方面從文化角度考慮,禮樂教化的規(guī)范與制約,加快了舞蹈藝術文化的繁榮步伐,使文化事業(yè)走出蠻荒,趨向成熟;另一方面,從政治立場考慮,強調禮樂教化的作用,使之和表現社會倫理的觀念、典章儀制緊密結合,從而變成一種統(tǒng)治工具,實現“揖讓而治天下”的目標。
據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周本紀第四》記載:武王伐紂、推翻商殷、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禮作樂,便形成了“雅樂“”雅舞”,其內容囊括黃帝的《云門》(又稱《云門大卷》《咸池》《承云》)、堯帝傳下的《大章》(又稱《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稱《夏》)、商湯的《桑林》。周公對六部《樂舞》進行集中整理與規(guī)范后,形成了一種具有特定時代特色的文化體系,這就是為我們后來所熟知的西周“雅樂體系”,也被看成為我國藝術舞蹈文化進入成熟期的里程碑。這種文化體系除了被用作為謳歌帝王的豐功偉績、祭祀祖先、祈求豐收、慶典活動的形式之外,還傳載著一種精神價值觀念,體現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單就這兩方面的能動作用而言,就恰好符合儒家“仁”的核心思想。
盡管儒家傳統(tǒng)文化思想在舞蹈文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占有不可小覷的地位,被抬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然而世界永遠不存在亙古不變的事物,所以時至今日,由于時代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必然隨之更新換代。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都融合時代的精神的發(fā)展變化,將時代特色注入傳統(tǒng)文化理論之中,以滿足更高的要求,豐富充實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內蘊。
今人也許無法效仿古人,在舞蹈創(chuàng)作與表演中,從動作造型到動律節(jié)奏都充分流露出“仁”的核心觀念,將傳統(tǒng)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但就舞蹈內在情節(jié)的安排、矛盾的激化、風格的把握、形態(tài)的展現等方面,現今的人們可以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的奠基之下,融入了新時代的氣息,充分展現編者自我思維走向,使舞蹈藝術跳躍時代的脈搏,充斥著編者獨創(chuàng)的魅力元素。編者使舞蹈藝術從根基遺棄倫理沖擊、禮法思維的捆綁,避免了古代“禮崩樂壞”再次出現,進而推促舞蹈藝術走向新的時代歷程。
儒家思想提倡用“仁”的標示來度量現實社會,其思想核心焦聚在“道”上,提倡人世萬物起源于道,崇尚“無為而治”的理論意識。
自然與人統(tǒng)一的意識集中在舞蹈藝術上,表現為編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強調將藝術與自然渾然天成的結合。用靈動的肢體表現心緒起伏變化,重其韻律,不浮不躁,給人無限美好的享受。
這種思想突出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主張舞蹈藝術應營造灑脫、逍遙的氣氛,用變幻的肢體,以動襯靜,在流動中蘊含靜止的無為之韻,讓觀眾在動靜變化之中意醉神迷,體味到無窮的神韻,感受舞蹈獨有的魅力和精神品質,從而得到靈魂上的釋然。其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是自然與人統(tǒng)一融合,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編取材來源于自然萬物的觀念。在舞蹈藝術上特指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作應與天地萬物自然協(xié)調、融合。用無聲的自然符號傳達富有內涵的信息,隱喻人的精神、品格。
巧妙地將“天人合一”思想運用到舞蹈作品中的典型佳作——《小城雨巷》《歲寒三友——梅、蘭、竹》。作品中將自然的雨作為整個舞蹈的主題氛圍,把觀眾引入到陰雨綿綿的雨巷之中,充分感受編者所要表達的主旨,抒發(fā)情感思想。另外,用自然界的事物來隱射與人相同的品質和精神,由此展現中國傳統(tǒng)審美活動的獨特性,印證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發(fā)展共存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
道家的思想灌注于中國舞蹈藝術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之中,使得舞蹈整體具備了獨特性和無法抗拒的韻味。因此,道家思想在舞蹈藝術體系發(fā)展變化中占絕對的優(yōu)勢主導力量,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也不為過,當之無愧。
釋家講究無欲無求的心境,崇靜悟,貴解脫,強調對人自身的修養(yǎng),以便引導人們能夠用深奧的大智慧來處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它的思想主體上呈現為唯心主義。
釋家的文化是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土,在南北朝時期達到飛速的發(fā)展,唐代進入全面繁榮的時期。釋家文化的傳入,為我國本土文化帶來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它為本土的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這其中體現在舞蹈藝術中的元素應該算是最為顯著的,如舞蹈的編排中融入了大量佛教石窟藝術的色彩,在燦爛的石窟壁畫上描繪了許多佛教代表的形象,為人所知而津津樂道的當屬飛天、天官伎樂的形象莫屬。這些形象成為構成現今敦煌舞蹈不可或缺的靈感素材來源,也是佛教思想最直接傳播的承載者。從這些石窟壁畫藝術上集中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精髓。
根據這些形象創(chuàng)作出的優(yōu)秀舞蹈作品在當今是屢見不鮮,《千手觀音》《絲路花雨》《反彈琵琶》《大漠敦煌》《飛天》等等,可謂是屈指可數的上乘佳作。動作原型都是來自于古老的石窟壁畫藝術。舞動的“壁畫形象”借助變幻的云彩、飄曳的衣裙和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tài)。給人以獨特微妙、直觀形象的享受,感受這份凈土給人們心靈帶來的觸動,以至于為之驚嘆,使得觀眾不由自主地滋生一種“只要一看見帶有此種元素類型的舞蹈,腦海中就立刻聯想到石窟壁畫藝術”的思維定勢。
釋家文化可以在現如今眾多舞蹈元素頻繁出現、嚴酷競爭的大局面之下,仍然可以在舞蹈創(chuàng)造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屹立不倒的原因,那就是釋家文化的獨特魅力之所在。豐富舞蹈藝術自身的內涵,提升了思想文化的境界。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和向往,無論是儒家、道家或者釋家的思想,它們本身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社會是發(fā)展變化的,思想同樣要迎合時代的發(fā)展;在發(fā)展前進的道路上,它們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我們要學會客觀地繼承和發(fā)展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藝術美。思想是風格形成的基礎,風格是藝術表現的成果,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們在看到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綻放光芒的同時,也應該聆聽到現今新時代的召喚,這樣才可以引領舞蹈文化體系邁向更輝煌的明天。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2001.
[3]賀秀梅.胡可劇作簡論[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
[4]王海林.佛教美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5]普穎華.中國文化美學[M].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88.
[6]王寧寧、江東、杜小青.中國舞蹈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