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華[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死亡與永生
——艾米麗·狄金森詩歌的死亡主題探究
⊙孫國華[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紀美國最杰出的抒情女詩人之一,她的詩歌主要是圍繞愛情、死亡與永生等重大命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詩歌是對死亡進行探討。本文即從三個方面:死亡與上帝、死亡與真和美、死亡與永生,對其詩歌的死亡主題進行探究。
死亡 上帝 真和美 永生
艾米莉·伊麗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son,1830—1886)是19世紀美國最杰出的抒情女詩人之一,與愛倫·坡、惠特曼齊名,她對美國文學(xué)尤其是詩歌做出了重大的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被推崇為美國新詩的鼻祖,西方意象主義新詩運動的先驅(qū),成為美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無法避開的一位優(yōu)秀詩人。美國著名的文學(xué)史家羅伯特·斯皮勒曾這樣評論道:“到1890年,美國文學(xué)未來發(fā)展的兩條道路已明確地標出:一條是朝著接受自然與事物的本來面目,另一條是內(nèi)向探索意識、傳統(tǒng)、克制以及對形式的注重?!雹侔桌颉さ医鹕褪撬蛊だ账f的沿著第二條路發(fā)展的詩人,美國文學(xué)因為“狄金森表面上簡練的詩歌,而日趨寬厚和深刻”②。狄金森年輕時曾投身文學(xué)創(chuàng)作,但大多未被采用,生前出版的僅有的幾首詩也被改得面全非,自此,她不再出版自己的詩歌。加之她愛上了有婦之夫,面對這份無望的愛情,她決定摒棄社交,選擇歸隱,終身未嫁。鄰居見她常穿一襲白袍,便稱她為“白衣女尼”。在幽居期間,她寫下了一首首深刻而奇麗的詩作。自20世紀50年代起,狄金森名聲漸起,她的詩歌也開始受到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對后世詩人尤其是意象派詩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狄金森一生之中寫下了一千八百多首詩歌,主要是圍繞愛情、死亡與永生等重大命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詩歌是對死亡進行探討。死亡成為狄金森詩歌中反復(fù)吟詠的主題,這種鐘情于對死亡的探索的執(zhí)著與詩人本身的生活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她居住在安默斯特鎮(zhèn),這個地方因結(jié)核病死亡率很高,而且很多都是年輕人,而她家又是去公墓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她會經(jīng)常性地面對送葬人群,看到和聽到有關(guān)死亡的種種信息。死亡成為她隱居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另外,她的好朋友本杰明·富蘭克林·牛頓和奧蒂斯·洛德的去世,使她在緬懷好友的過程中開始思考死亡和死亡的意義。
死亡是不是人的最終歸宿?在死亡面前,萬能而善良的上帝也無能為力嗎?面對真實而現(xiàn)實地存在著的死亡,狄金森質(zhì)疑著上帝的能力和善良。其實,對于上帝,狄金森的態(tài)度一直是很矛盾的。安默斯特鎮(zhèn),在她生活的年代,加文爾文主義還占統(tǒng)治地位,上帝在人們心中是神圣的、令人敬畏的,狄金森曾對上帝也是“懷疑與相信一樣狂熱不已”。她既不愿意接受基督教義,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獨立的思考和信仰,所以,在狄金森身上有著對宗教的叛逆和懷疑精神,這從她的詩歌《我們無法猜出的謎》可以看出來:
那樣重大的損失一連兩次
都已在泥土下邊
兩次,我都像個乞丐
站在上帝門前。
天使,曾兩次降臨
賠償我的損失——盜賊!銀行家——父親!
我又一貧如洗。
詩中上帝的形象分別是“盜賊”、“銀行家”、“父親”,而“我”卻像個“乞丐”,只能站在上帝門前乞求。這里上帝以三種不同的形象出現(xiàn),也正反映了狄金森矛盾的心理,即對上帝既恨又怒卻也愛的心態(tài)。
面對人類的死亡,尤其是兩位好友的離世,狄金森終于深刻地體會到了生命的有限性,死亡的必然性,死亡成為人類永遠無法逾越的生命歷程,而萬能的上帝在這一份無法消解的痛苦面前卻總是缺席的。所以,狄金森有時認為上帝不是仁慈的,他甚至?xí)詳橙说纳矸菖c我們作對,她失望、憤怒繼而抗爭:“基督在召喚著這里的每一個人,所有我的同伴都響應(yīng)了,甚至連親愛的維妮也相信她自己愛他、敬他。只有我單槍匹馬地站在這里堅持反抗。”③后來她連教堂也不去了,“有人在安息日去教堂——/我卻留在家里過——食米鳥來領(lǐng)唱詩班——/果園權(quán)當圣堂一座——”她以行動向上帝抗議。但是,在狄金森的某些詩中,上帝又是以另外一副面孔出現(xiàn),被稱作是“溫柔的先驅(qū)”,被塑造成了一個扶助貧弱的救世主。
總之,狄金森的詩歌中對上帝的矛盾態(tài)度反映了她處于基督教與唯物主義之間的一種思想狀態(tài),她痛恨死亡帶來的痛苦,渴望永恒與救贖,但她無法找到上帝和永恒存在的根據(jù)。即使她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可她卻看不到在人類面臨死亡的痛苦時上帝的拯救,所以她只能信仰與懷疑并存。
盡管狄金森對上帝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但在死亡的問題上,她漸漸地接受了死亡是人生命的必然階段,也開始正視死亡本身。狄金森詩歌中的死亡不再是陰森黑暗的,也并沒有給人太多的恐懼感,而是多了份親切。她覺得“死去只須片刻——/據(jù)說,并不痛苦——/只是逐漸,逐漸昏迷——/然后視力全無”(《死去只須片刻》)。死亡沒有了痛苦,只是“逐漸昏迷”。而死后人將進入天堂,“天堂——那是一座小城——/用紅寶石照明——用茸毛襯墊——/寧靜,勝過露珠晶瑩的田野——/美麗,像圖畫?!保ā妒裁词翘焯谩罚┨焯镁拖窕▓@,這正是詩人夢幻的一個地方,美麗而溫馨。在天堂里,或許會碰到鬼魂,“我見到唯一的鬼魂——/衣服鑲著梅克林花邊——/腳下不曾穿鞋——/走路如同雪片——/他難得講話——/他的笑,像風(fēng)——/起伏如同漣漪——/消失在抑郁的林中。”(《我見過唯一的鬼魂》)這是怎樣的鬼魂?穿著“鑲著梅克林花邊”的衣服,走路像雪花,笑像風(fēng)一樣,沒有外貌的恐怖和表情的冷酷,而是如同天使一般。
死亡,在狄金森的筆下變得溫和,這一切正是源于她對待死亡達觀、灑脫的態(tài)度。她敢于正視死亡,她認為死亡并非結(jié)束,而是生命走向永生的出口和必經(jīng)階段。她“盡管足不出戶,但很少有活著的人像她那樣懂得愛情和死亡”④。死亡,在詩人眼中成為一種對于真與美的追求:
我為美而死,對墳?zāi)?/p>
幾乎還沒有適應(yīng)
一個殉真理的烈士
就成了我的近鄰
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
我回答他:“為了美”
他說:“我為真理,真與美
是一體,我是兄弟”
就這樣,像親人,黑夜相逢
我們,隔著房間談心,直到青苔爬上我們的嘴唇
覆蓋掉,我們的姓名
在詩中,“我”是“為美而死”,而“我的近鄰”則是“一個殉真理的烈士”,他是“為真理”而死。在這里,狄金森把死亡看做是對美與真的追求。為真與美而死的人,是死亡無法真正征服的人,即使被埋進墳?zāi)?,“我們”也會“隔著房間談心”,“直到青苔爬上我們的嘴唇”,這正體現(xiàn)了詩人為詩歌事業(yè)而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成為了她追尋的詩歌意義所在。
在狄金森對死亡的探討中,有在死亡面前對上帝的懷疑,也有對死亡價值與意義的追尋,還有就是死亡與永生關(guān)系的思考。這在其代表作《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中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
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
他殷勤停車接我
車廂里只有我倆
還有“永生”同座。
我們緩緩而行,他知道無需急促我也拋開勞作
和閑暇,以回報
他的禮貌
這里,死亡和永生被人格化了。死神像一位紳士,他開車來接我,而車廂里還坐著“永生”。之后,我們經(jīng)過“學(xué)校”、“稻谷的田地”和“西沉的太陽”,這分別代表了人的童年、成年和晚年,也就是“我”的一生,最后“我們停在一幢屋前,這屋子/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頂,勉強可見/屋檐,低于地面”,“我”被埋進了墳?zāi)?。但是,“從那時算起,已有幾個世紀/卻似乎短過那一天的光陰/那一天,我初次猜出/馬頭,朝向永恒”,過了幾個世紀,我還活著,說明我的靈魂已經(jīng)脫離肉身而獲得了永生。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jié)嗎?詩人認為死亡僅僅是人歷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且是必經(jīng)階段,它是人類通向永生的橋梁,這樣的話,死亡也就是意味著不朽。馬科斯·坎利夫評論狄金森時說:“她一心一意考慮死的問題,把死亡看成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門。她認為死是一種特殊的光榮,有一點像當時在頌詩和傳道中所描述的,以及她最喜愛的《啟示錄》中所看到的傳統(tǒng)的天堂。死意味著悠閑、莊嚴,意味著對往日的認可,意味著和少數(shù)杰出的人到了一起,而你在世上對于這些人是無法深知的?!彼劳鍪峭ㄏ蛴郎某隹冢驗槿绱?,死亡不再可怕,詩人甚至要張開雙臂迎接死亡,“那么,把死還給我/死亡,我從不害怕”,而且詩人還認為“在這塵世/最莊嚴的事情——莫不是死后的清晨”⑤,她將等待“永恒的到來”。詩人這種永生觀的產(chǎn)生與她的宗教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狄金森家人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基督教宣揚死亡是意味著洗脫原罪而進入天堂,是永生的開始。濃厚的宗教氛圍應(yīng)該是詩人探討死亡與永生關(guān)系的最初動因。
狄金森,以一個女性的敏感與執(zhí)著,熱情地探討著死亡這一主題,在她的詩歌中充滿了對上帝的懷疑,也充滿了對死亡意義與價值的追求,更深入地思考了死亡與永生的關(guān)系。出于對死亡的達觀態(tài)度,她沒有停留在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的抒寫上,而是通過營構(gòu)獨特的意境開辟了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新視角,直抵人生真諦。
①②④ 羅伯特·斯皮勒.美國文學(xué)的周期[M].王長榮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131,135,139.
③Tate,Allen.(ed)Six American Poets[M].From Emily Dickinson to the Present:An Introduc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5:17.
⑤ 馬科斯·坎利夫.美國文學(xué)[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和出版公司,1985.175-176.
[1] 狄金森著.狄金森詩選[M].江楓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 羅伯特·斯皮勒.美國文學(xué)的周期[M].王長榮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作 者:孫國華,碩士,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