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趙飛
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指出: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呼喚其文化的復興。教育與文化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外語教學理應負有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責任,自覺參
與打造國家“軟實力”。由此可以看出,外語教學不單純是語言的教學,更是文化的教學。外語教學不僅要介紹目的語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借助語言這個工具使本民族的文化更為廣泛地交流和傳播。
目前,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和英語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引入大大地促進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學生通過深入了解西方國家的習俗和文化,掌握了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提高了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是值得鼓勵和繼續(xù)提倡的。但是,目前的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化已經(jīng)淹沒了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和被邊緣化。很多具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人在與外籍人士交流的時候,對西方的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和情人節(jié)了如指掌,卻不知道我們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和重陽節(jié)如何表達。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障礙,不利于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中西文化導入失衡的現(xiàn)象,深刻地改變了一些中國人的價值觀、文化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國文化的積淀一點一點被清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西方文化的“語言工具”,淪為了西方文化的代言人。這與外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相違背的。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以提高,培養(yǎng)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交流是雙向的,而不是單方面的一味的盲從和接受。結束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導入失衡的現(xiàn)象,有效的辦法就是導入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的精華得以傳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把中國優(yōu)秀文化送給西方,送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輝煌的過去和現(xiàn)在。在材料的選擇上,既要有效地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民族性的優(yōu)秀文化,又要符合英文的表達方式。比如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倫理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等。
在英語教學中學習中西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析和比較。分析和比較兩種文化的共同之處和差異。在分析和比較中,借鑒西方文化中優(yōu)秀的、精華的部分,加強和弘揚中國文化。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單一地強調(diào)某一種文化都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中國人在表達中國特有的文化方面的確存在困難。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認真搜集材料,盡量找到最貼切的英文表達方式。不能用英文介紹英美文化,用漢語介紹中國文化,這樣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學生心理明白要表達的內(nèi)容,但是嘴上卻說不出來。這樣是不能更廣地發(fā)揚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我們需要借用英語這個國際語言來傳播中國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但承擔語言教學任務,還承擔著文化傳播的任務。他們對中國文化知識掌握情況和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學生文化知識學習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努力研究中國文化及相應的地道英文表達方式,增強自身的修養(yǎng)。教師要逐漸改變過去從語言角度教文化的教學觀念,形成從文化角度教語言的新觀念。充分意識到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嚴重危害和改變現(xiàn)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國優(yōu)秀文化成功導入英語教學需要教師有很強的跨文化意識。通過學習中國文化知識將這種意識傳授給學生,使其內(nèi)化為學生的思想并服務于語言運用。同時,教師要通過多渠道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功底,這樣才能夠順利地用英語談論中國的歷史、政治、風俗習慣等,增加課堂教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地培養(yǎng)學生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識,增強學生中西文化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和鑒賞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以教材為基礎,同時教材也能反映教學模式。目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主要教材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編大學英語》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學體驗英語》,這些教材注重了英語的原汁原味,處處滲透著英美文化的氣息,幾乎沒有涉及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忽略了中國文化的導入。因為教材中沒有相關的內(nèi)容,教師在傳授中國文化和教給學生如何用英語釋義中國文化存在很大的困難,沒有權威的教材和材料可以參考,所以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全憑教師自行傳播,隨意性很大。準確與否全憑教師自己對材料的甄選和整理。結果大部分大學生既欠缺中國文化知識又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所以教材的編寫者要根據(jù)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選擇中國名家翻譯的有關中國的文化作品,或者各大英文報紙雜志節(jié)目中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文章,或者增加古代的寓言故事,或者中國文化思想和歷史人物介紹等內(nèi)容。這樣就為中國文化教學的實踐提供了參考依據(jù)。避免了由于不知如何用英語描述中國文化而造成的“失語”現(xiàn)象。
解決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問題,需要對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重新思考和定位。明確為什么要導入中國文化,導入哪些中國文化,如何處理好中國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比例等問題,不能僅僅地增加一些中國文化課程而已。將中國文化納入英語教學計劃,把傳授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結合起來,對于英語課程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改革。
在中國文化教學中,可以采取分析和對比的方法。例如,家庭結構和觀念對比,中餐西餐飲食文化的對比,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對比,白金漢宮和故宮的比較,教育體制對比等。教師可以從中國日報和CCTV-9等英文網(wǎng)站下載材料,將這些材料拷貝給學生或者放在英語學習平臺。教師還可以采取任務型教學法,給學生布置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還可以利用小組討論,演講,小品,陳述,假期小品文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和積累中國文化知識。
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豐富的課外活動也是學生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演講比賽;請有關專家或者本校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和專題討論活動,例如中西方婚禮風俗,交際禮儀等;利用多媒體教室播放有關中國旅游,民族風俗等視頻;向?qū)W生推薦有關的書籍,報紙,雜志等。逐漸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的自覺意識,隨著中國文化的積累,全面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文化的優(yōu)勢,才是最根本,最難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yōu)勢。中國文化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英語教學應該肩負起用英語這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工具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文化的重任。重視中國文化,必將對人才的培養(yǎng),國家未來的競爭力起到深遠的意義。
[1]曹瑞明.母語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地位[J].外語教學,2006.
[2]戴琳,許菁.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問題的探討[J].中州大學學報,2007.
[3]劉正光,何素秀.外語文化教學中不能忽略母語文化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
[4]李滌非.中國文化中國英語與文化教學[J].廣州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