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Claire Kramsch認為語言是文化現(xiàn)象的表達途徑、具體的呈現(xiàn)和直接的象征,正是通過人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文化才得以存在和傳播并對人產(chǎn)生影響。因此,學習外語是了解異域文化,增進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在我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外語教育工作者才開始注重研究外語學習和文化教學的關系,并嘗試將語言與文化的對比研究引入常規(guī)的外語教學中來。在我國現(xiàn)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仍然處于起步和嘗試階段。大學英語課堂的主要模式還是以語言知識的輸入為主,鮮有文化意識的專門培養(yǎng)和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講授。這必然導致了語言習得的不平衡現(xiàn)象,即相對于語言知識而言,學生的文化意識較為淺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較差。這種情況也反作用于大學英語教學,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語言文化教學必須和語言知識教學享有同等的重要性。正如鄧炎昌教授所指出的,學習外語并不僅僅意味著掌握其語音、語法和詞匯知識,實際上,學習外語和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影響學習效率和提高交際能力的關鍵??缥幕庾R指的是目標語所反映的社會范疇、社會規(guī)則和標準、價值觀念、道德信仰以及風俗習慣等。教師首先要了解文化信息通常出現(xiàn)在教學素材中的什么地方、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按照可理解程度劃分,文化信息通常分為顯性文化信息和隱性文化信息。顯性文化信息指的是那些外在的、易為學習者發(fā)覺并了解的語言內容。隱性文化信息指的是內嵌的、不易為學習者發(fā)覺并了解的語言內容。學習者需要進行演繹和推理才能理解上述語言現(xiàn)象的真正文化內涵?,F(xiàn)將教學素材中涉及的文化信息列舉如下。
顯性文化信息包含以下方面:1.詞匯:習語、典故;2. 語法:構詞方式,動詞的數(shù)、性和時態(tài)的概念;句法,詞序及句子結構;文本中信息的邏輯分布; 固定表達方式;俚語、諺語、箴言;語言變體;專業(yè)術語及方言等。3. 修辭:寫作類型;語言風格;比喻,雙關,委婉語等;習慣表達方式。4. 語篇:語篇結構;語篇連貫的方式;語篇的形式與功能等。5. 文化意象:西方:圣經(jīng)及圣經(jīng)人物,中國:長城及其象征意義,古典文學中人物的象征意義。
隱性文化信息包含下列內容:1. 文化情境:語篇中的文化情境;交際雙方的語言行為預期;語言交際的禮儀和原則;作者的語言和文化成就,寫作習慣和風格,美學觀點等。2. 相似背景信息的省略:在文本中,相似的背景信息知識會被省略。如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社會的主流思想等。3.附加的文化含意:詞匯的表層意義和蘊含的語義。4.文化差別:語義差別;無對稱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識的差別;相關心理體驗的缺乏等。5. 非語言因素:不同的信仰,價值觀,行為模式,思維方法以及道德標準;有差別的社交慣例等。
實踐是學習者怎及語言知識習得和文化知識理解的唯一途徑。因此,學校和教師還應盡力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有助于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語言環(huán)境。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跨文化交際講座或組織觀看西方文化教學節(jié)目。通過引導學習者閱讀歐美文學作品、報刊等,教師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不同文化的特點、民族習性、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關系等內容;組織學生欣賞原版影視劇節(jié)目或教學節(jié)目,這樣的活動可以很直觀地將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習者,增強他們對文化信息的認知和領悟能力。
按照文化因素的內容來界定文化教學原則,我們可遵循關聯(lián)性、實用性和順序性原則。
關聯(lián)性原則要求文化教學的內容應該與學習者所需的語言關聯(lián)緊密。文化教學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并盡量與語言教學同步。實用性原則要求文化教學要與日常交際活動有聯(lián)系。教師可以著重講解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要求學習者進行不間斷地訓練,達到學以致用。順序性原則要求文化教學的內容要適應學生的語言能力,領悟能力。文化教學的內容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拓展其范疇。
按照文化因素的教學實踐方式來劃分文化教學原則,我們可遵循對比性原則。
對比性原則要求將母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進行對比,尋找共同點,并著重探索差異。在文化教學中采用對比性原則能夠增進學習者對于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這有助于學習者構建跨文化交際知識結構,減少了母語與本土文化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Tomlinson(1998)指出,語言學習是一種“領悟過程”(conscious process)。在此過程中,有兩種本質不同的學習:語言學習和文化習得與交際能力培養(yǎng)。前者是“顯性”的(explicit);而后者是“潛意識”的(subconscious)、“隱性”的(implicit)。因此,為了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我們需要優(yōu)化教學模式。一方面要賦予語言和文化教學同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應以文化的視角教語言,而并非從語言角度教文化。對教師而言,它是通過語言基礎教學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實踐過程;對學生而言,它是一個由點到面、由表及里,將語言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并逐步轉化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習發(fā)展過程。結合上述理論和筆者實踐,現(xiàn)將語言-文化教學中的基本模式列舉如下:
首先,為了了解文化差異,為語言學習和使用打下良好基礎,教師應講授基礎性語言文化知識。學生則要 學習詞匯、句法、語篇、修辭、寫作等語言知識;了解語篇中的“文化信息”,理解句法特征所體現(xiàn)的文化差別;
其次,為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需注重語言-文化教學一致性;適當補充有關文化內容。學生則應系統(tǒng)學習英漢文化知識,增進對于文化差異的理解和接受度;了解歐美文化的不同方面,熟悉歷史、宗教、倫理、文學、藝術等內容;形成以文化視角學習語言的習慣。
最后,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的外語人才,教師要加強語言運用能力訓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則要積極參加跨文化交流活動,正確理解歐美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學會準確理解對方傳達的信息,并能口頭或書面做出恰當反饋。
總之,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包含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等主要內容。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21世紀中國大學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大學英語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學生、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系統(tǒng)訓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理念和全面發(fā)展能力的21世紀新型人才,真正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
[1]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與文化對比》[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戴煒棟, 張紅玲. 《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 外語界, 2000.
[3]高一虹.《語言文化的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戚雨村.《語言對比和文化對比》[J]. 外國語,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