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敏
漫談“頂真”
張賢敏
文章結合實例闡述了漢語修辭格“頂真”的特點,頂真的類別和功用,既重知識性,更具趣味性,意在使人對頂真這種修辭格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引發(fā)人們的興趣,從而自覺地用好“頂真”修辭格,增強我們的漢語表達能力。
頂真 特點 類別 功用
有這么一則老掉牙的故事,一千年也講不完: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是: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面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是:從前有座山……
媽媽可以拿它給小寶寶催眠,奶奶可以拿它對付纏著她要她講故事的小孫子,小學數(shù)學老師可以拿它作引子講循環(huán)小數(shù)。我這里是要拿它講隱含在其中的一種有趣的修辭格式——頂真。
頂真是一種傳統(tǒng)的常見修辭方法,其特點是:前一句的結尾和后一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詞語。也叫頂針、蟬聯(lián)、聯(lián)珠。上面的“故事”《山上有座廟》就使用了頂真這種修辭手法,“山、廟、老和尚、故事”各在前一句的結尾出現(xiàn)一次,緊接著又在后一句的開頭出現(xiàn)一次。
關于修辭格“頂真”的定義,《詞源》(修訂本)并沒有單獨列出“頂真”,但列出了“頂真續(xù)麻”:[頂真續(xù)麻]宋元時一種帶游戲性質的文體?!罢妗币沧觥搬槨保缶涫鬃钟们熬淠┳?,也稱連珠格。元曲選關漢卿救風塵一:“只有這個女孩兒,叫做宋引章,俺孩兒拆白道字,頂真續(xù)麻,無般不曉,無般不會。”古雜劇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淚四:“愛他走筆題詩,出口成章,頂針續(xù)麻。”由上面《辭源》中所舉兩例可以看出“頂真續(xù)麻”又可作“頂針續(xù)麻”,而“頂真”(頂針)又是由“頂真續(xù)麻”這種游戲發(fā)展而來的,因此“頂真”又可作“頂針”。
《辭海·語言文字分冊》對“頂真”的解釋為:也叫“頂針”、“聯(lián)珠”,修辭格之一,用前文的結尾(詞語或句子)作下文的開頭,使語句遞接緊湊而生動暢達。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用“頂真”,而王希杰先生在其著作《漢語修辭學》及《修辭學通論》中都用“頂針”,由此亦可以說明“頂真”又作“頂針”。
陳望道在他的《修辭學發(fā)凡》中將“頂真”定義為: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尾來做后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首尾蟬聯(lián)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一種措辭法。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295頁對“頂針”和“頂真”的解釋更為詳盡:
【頂針】dǐng zhēn 同“頂真”。
【頂針】dǐng·zhen(~兒)做針線活時戴在手指上的工具,用金屬或其他材料制成,上面有許多小窩兒,用來抵住針鼻兒,使針容易穿過活計而手指不至于受傷。
【頂真】1 dǐng zhēn <方>認真:大事小事他都很~。
【頂真】2 dǐng zhēn一種修辭方法,用前面結尾的詞語或句子作下文的起頭。例如李白《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羅衣,白云堪臥君早歸?!币沧黜斸槨?/p>
頂真這種辭格古已有之,歷代文學作品中都可見到。最早可追溯到《詩經(jīng)》:“采薇采薇,薇亦作止?!?/p>
《三國演義》中周瑜在群英會上拔劍起舞,引吭高歌,也用了頂真的手法:“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生平。慰生平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fā)狂吟!”
再看趙樹理作品中頂真的例子:“有個農(nóng)村叫張家莊,張家莊有個張木匠,張木匠有個好老婆,外號叫‘小飛蛾’,小飛蛾生了個女兒叫‘艾艾’?!保ā兜怯洝罚?/p>
教科書里,如《司馬光》中:“花園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币彩沁\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
在眾多修辭格中,頂真和回環(huán)、回文是有關聯(lián)性的一組,但是區(qū)別也是明顯的?;丨h(huán)的特點是詞語相同,排列順序相反。例如:
(1)科學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需要科學。(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2)群眾的干勁越大,黨越要關心群眾生活,黨越是關心群眾生活,群眾的干勁也會越大。(中共《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
回環(huán)和頂真在首尾用相同詞語、互相銜接這一點上相同。但頂真是“頂”而不“回”,回環(huán)是“頂”而后“回”;頂真可以是整句,可以是散句,回環(huán)都是整句;頂真的軌跡是一條線,回環(huán)的軌跡是一個圈;頂針造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語勢連綿的節(jié)律美,回環(huán)是造成句式勻稱的往復美。
回文比回環(huán)更嚴謹些,是以字為單位,順念和正念都可成文,更不同于頂真了,給人的感覺純粹就是一種文字游戲。例如有一首回文詩:
(3)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根據(jù)蟬聯(lián)詞句蟬聯(lián)的項目多少,首先將頂真分為“雙蟬”和“單蟬”兩大類。
(一)雙蟬。
是指一個詞句同時蟬聯(lián)兩個項目的頂真。例如:
(4)門內(nèi)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黄吝M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墻,墻欲低;墻內(nèi)有松,松欲古;松低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樸;亭后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橋,橋欲危;橋邊有樹,樹欲高;樹蔭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細;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谷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寬;圃中有鶴,鶴欲舞;鶴舞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卻;酒行有醉,醉欲不歸。(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這里的“徑”、“屏”、“階”等詞語都同時蟬聯(lián)了兩個項目,是很典型的“雙蟬”。不過有過多的文字游戲意味。
(二)單蟬。
是指一個詞句只蟬聯(lián)一個項目的頂真。單蟬又可分為“多線頂真”和“單線頂真”。
1.多線頂真
是指蟬聯(lián)的語言單位不連貫,中間有其他語言單位間隔,呈現(xiàn)非單線直進的特點:
(5)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輕以約,故為人樂善。(韓愈《原毀》)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得道者多助》)
例(5)是ABAB格式,是順頂式。例(6)是ABBA格式,是逆頂式。
2.單線頂真
是指蟬聯(lián)的語言單位前后蟬聯(lián)連貫,中間無其他語言單位隔離,呈現(xiàn)單線直進的特點。單線頂真根據(jù)蟬聯(lián)單位的大小來分,又可分為“聯(lián)珠”和“連環(huán)”兩小類。
聯(lián)珠以句為單位,后句的第一個語詞與前句的末一語詞相同,從而形成前后蟬聯(lián)、上通下接的形式:
(7)有翼的床頭仿佛靠著個谷倉,倉前邊有幾口缸,缸上邊有幾口箱,箱上面有幾只筐,其余的小東西便看不見了。(趙樹理《三里灣》)
連環(huán)是指以章(段)為單位,后章(段)的前一句與前一章的末一句相同,從而形成前后蟬聯(lián),上下遞接的格局。例如:
(8)陳毅《示兒女》
此身常想向天游,無奈雙腳被地留。踴躍奔馳離不得,九州萬國共一球。
九州萬國共一球,東方自在西方囚。安得一夜似電變,人間凈化塑瓊州。
人間凈化塑瓊州,萬方億兆喜心頭。應知人定勝天定,看我中華躍上游。
看我中華躍上游,革故鼎新事事俘。共產(chǎn)主義飛天外,萬國豈必共一球。
萬國豈必共一球,太陽之外太陽稠。誰能給我新世界,宇宙紅光照上頭。
宇宙紅光照上頭,理想現(xiàn)實兩相投。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視無遠謀。
上述各種類型的頂真中最常見的要數(shù)“聯(lián)珠”了。根據(jù)不同的標準,聯(lián)珠型頂真又可以分出如下類別:
A.兩項的頂真和多項的頂真
(9)蒂下生蓬,蓬中結實。(李漁《芙蕖》)
(10)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毛澤東選集》)
(9)是兩項的頂真,(10)是多項的頂真。
B.嚴式的頂真和寬式的頂真
(11)文學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需要靈感,靈感來自生活積累,生活的積累是作家對所寫對象心靈的感受后認同。是嚴式的頂真。
(12)布匹是哪兒來的呢?是織布廠用紗織成的。紗呢?又是紡紗廠用棉花紡成的。棉花呢?必須從地里種出來。地呢?也得經(jīng)過耕作播種,還要兩次三番地澆水。水呢?又得挖掘灌溉渠,從河里引到地里來。是寬式的頂真。
C.詞頂真、短語頂真和句子頂真
(13)嚴志和一見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兩岸陰濕的涯田,涯田上青枝綠葉的蘆葦,心上就漾著喜氣。
(14)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
(15)咱們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來的越多;老百姓來的越多,咱們的力量就越大;咱們的力量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
例(13)是詞的頂真,例(14)是短語的頂真,例(15)是句子的頂真。
D.頂真與回環(huán)、回文的套用、兼用
聯(lián)珠的上面三種分類都是純粹的頂真。還有頂真和回環(huán)、回文套用、兼用的情況:
(16)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回環(huán)里套用頂真,一路頂真到最后,結尾又回到了開頭的詞語,從而構成回環(huán)。
(17)三春添秀色,秀色盈盈,盈盈秀色。四化鼓東風,東風陣陣,陣陣東風。屬于頂真聯(lián)里套用回環(huán)。
(18)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則屬于頂真聯(lián)里套用回文。
(19)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辨。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難說。屬于頂真聯(lián)里套用回環(huán)兼回文。
頂真這種辭格有多種修辭的妙用。
(一)利于體現(xiàn)事物之間的時空順序。
運用頂真這種修辭格來敘事狀物,可以使之條理清晰。例如:
(20)大門朝東,對著大車路。大車路前面是一片沙灘,沙灘的盡頭,橫著一條小河。小河那邊又是沙灘。
(21)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22)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
利用頂真句式,(20)按照空間順序有條理地描寫了事物的位置,(21)按照時間順序清楚地敘述了作者宴游的一系列行動,(22)則時間和空間的轉換相伴而行。
(二)利于揭示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
早在先秦兩漢散文中就有大量頂真與推理共存一體的現(xiàn)象:
(2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于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4)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
運用頂真這種修辭來議事說理,可以使語言準確、謹嚴、周密。例如:
(25)民事農(nóng)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
六個分句一氣呵成,蟬聯(lián)到底,我們可以得出“民事農(nóng)則地廣”的結論。
(三)使句子承接緊密流利,增強氣勢。
(26)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用“子”、“孫”上遞下接,層層推進,氣勢貫通。例(27)用“修溝”、“好事”、“拍巴掌”形成頂真,把一連串事情說得層次分明而又聯(lián)系緊密,讀來語言流利,語氣充沛,一氣呵成,體現(xiàn)了北京市民對新溝落成的喜悅。
(27)反正說的都離不開修溝,修溝反正是好事,好事反正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不會有錯,是不是?
(四)增添語言的趣味性。
(28)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29)今日過斷橋,斷橋何日斷。明朝奔明月,明月幾時明。
(30)風吹蜂,蜂讓風,風去蜂回。李打鯉,鯉避李,李沉鯉浮。
(31)壽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壽年豐,豐衣足食,食盡珍肴美味,位尊德大,大享榮華富貴,貴客早應該來,來之是理,理所當然!
福如東海,海闊大,大老人,人面獸心,心黑手毒,毒如豺狼虎豹,暴病而死,死無葬身之地,地方好人莫去,去了后悔,悔之晚矣?。樨斨髯勐?lián),上拍下罵,妙哉?。?/p>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纂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吳校華.“頂針”與“頂真”的釋義問題[J].語文學刊(基礎教育版),2007.
[4]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藝文出版社,1999.
(張賢敏: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及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