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雙城記》中的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內(nèi)涵
梁玲
《雙城記》創(chuàng)作于1859年,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當時狄更斯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處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時期。小說《雙城記》塑造了狄更斯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表現(xiàn)了對暴力革命帶來的恐怖的否定和懷疑,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以及偉大的人性與高尚的情感給社會帶來的美好憧憬。
馬奈特醫(yī)生是作品中的理想人物之一。他是個醫(yī)術高明、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天生正直寬厚、心地善良,同情貧苦大眾的遭遇。他發(fā)現(xiàn)厄弗里蒙底侯爵兄弟橫行霸道,而美麗的農(nóng)家少婦被侯爵弟弟霸占,父親被氣死,丈夫被害死,弟弟也在報仇時被害死。最終,農(nóng)家婦女和腹中胎兒一起含恨死去。正義的醫(yī)生無法忍受這樣的暴行,向朝廷控告侯爵喪盡天良的罪行。但是,朝廷和法國貴族社會卻是一丘之貉。盡管馬奈特在信中說他沒有將此事泄密,但還是因此遭到侯爵的報復,用權勢對他進行陷害,把他關到巴士底獄。冷酷的現(xiàn)實和獄中艱苦的生活使馬奈特醫(yī)生開始覺醒,下定決心和惡勢力進行斗爭。他在獄中寫出了血書,控告侯爵兄弟的罪行,并將它藏起來,想對侯爵的后裔報仇。然而,他的孤軍奮戰(zhàn)是那么不堪一擊,在漫長的十八年的冤獄生活里,他看不到光明的未來,遭受了封建貴族的殘酷折磨。因為已習慣被囚禁在封閉的牢房中,他甚至無法正常呆在開著門的房間里。最后,監(jiān)獄生活使他精神麻木,喪失斗志。在馬奈特出獄后,他沒有在巴黎參與革命斗爭,而是在女兒的保護下來到倫敦。后來,他發(fā)現(xiàn)女兒的情人正是自己仇人的后裔,但是為了報答女兒對他的幫助,為了女兒未來的幸福生活,馬奈特決定將受人迫害的過往,心中的不幸和痛苦全部埋在心底深處,寬恕了仇人的后代,同意女兒和他結婚。馬奈特醫(yī)生寬大為懷,不計前嫌,反映了狄更斯的仁愛思想。在狄更斯的筆下,馬奈特醫(yī)生最后在倫敦過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享有和諧與寧靜,這是他的寬容和仁愛的勝利。狄更斯認為這種方式能夠緩和社會的矛盾。他相信只有寬容和仁愛才能最終化解階級矛盾,求得勞動人民和貴族階級的和諧共處。同時,只有通過道德榜樣才能改良社會,這表現(xiàn)了狄更斯革命不徹底的一面,這種思想妥協(xié)和認識局限減削弱了《雙城記》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力量。
代爾那是厄弗里蒙底侯爵的侄子,是貴族階級的叛逆者,在小說中被刻畫為一個近乎完美的形象。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始終用贊揚的筆觸來描寫代爾那。他英俊瀟灑,正直善良,高尚文雅,是狄更斯心中最理想的統(tǒng)治者化身。他對貴族階層無人性地欺壓窮苦民眾深表不滿,對家族的罪惡和叔父厄弗里蒙底的不可一世也表示厭惡,他對叔父侯爵這樣說道:“我們曾經(jīng)胡作非為,甚至在我父親的時代,我們就已經(jīng)犯下了許多罪惡,傷害了妨害我們享樂的每一個人。”小說這樣描繪代爾那:“他沒有壓迫過人,沒有關押過人。他不但遠離了橫征暴斂,而且主動放棄了自己那份收入,投入了一個不會偏袒他的世界,在那兒找到了自己的地位,賺來了自己的面包。蓋白勒先生按照他的書面指示處理了他那衰敗困頓的莊園財產(chǎn)。他要蓋白勒體恤百姓,能給的都給他們。”然而,代爾那卻沒有能力來反對這一切。他只能拒絕繼承貴族世襲領地和爵位,遠離富貴安逸的生活,隱姓埋名來到倫敦找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為來“贖罪”,但實際上這種溫和的抗議無法徹底地解決問題。代爾那在英國被誣陷為間諜罪,要遭遇極刑。后來由于他來英國時正好與馬奈特的女兒路茜同坐一艘船,路茜向法庭證明他是無辜的,終于被無罪釋放。路茜的善良與美麗深深吸引了代爾那,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獲得了馬奈特的認可,和路茜結婚,并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為了營救一名無辜的老仆人,代爾那返回巴黎,卻因受到家族的牽連而被投入大牢,并被判處死刑,但他心里想的卻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女兒和岳父的安全。在狄更斯看來,代爾那是理想的青年形象,他對統(tǒng)治階級的叛逆具有人道主義思想,對人民的仁愛精神以及與路茜的愛情充滿了浪漫主義元素。但狄更斯在塑造代爾那時,只是美化了其道德自我修養(yǎng)方面,而代爾那的自力更生沒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因而他對貴族階級的抗爭是抽象的。
英國律師卡爾登和代爾那的外表很像,但兩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在小說中,卡爾登是個悲劇人物,他才華洋溢,感情豐富,卻無法用才華和情感為自己換來幸福。他討厭罪惡的社會,卻無力抗爭,面對生命中的挫折感到前途渺茫,因此他開始變得懶散,墮落,放蕩不羈。他曾說“我是個絕望了的苦力,我不關心世上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他很了解自己的缺點,卻又克服不了。他心里滿是孤獨和寂寞,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容身之處。他愛上了路茜,卻又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去愛她,他知道自己不能給路茜幸福的生活,因此主動放棄追求路茜??柕呛ε伦约骸半y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著她一起墮落”。在路茜與代爾那結婚后,他對代爾那既羨慕,又覺得失落,但在復雜情緒糾結中,他最終還是給代爾那與路茜誠摯的祝福,希望他們永遠幸福,因為“愛常常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他甚至隨時可以為路茜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生命“我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做任何事,若是我的事業(yè)條件較優(yōu),有做出犧牲的機會或能力,我愿抓住一切機會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做出任何犧牲……請不時想起有這么一個人,他為了讓你所愛的人留在你的身邊是不惜犧牲他的生命的”??柕亲罱K為了路茜的幸福,設法潛入牢房救出了代爾那,并冒充代爾那上了斷頭臺,用生命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柕且宰约旱难庵|,將無人可以抵擋的暴力化解為無形,展現(xiàn)了他對路茜的深入骨髓的愛情??柕切蜗蟮乃茉煲彩侨说乐髁x理想的至高象征。卡爾登為了高尚的愛情,無條件地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所愛之人的幸福,他的無私奉獻升華了《雙城記》的主題,彰顯了小說的審美價值,完美地詮釋了狄更斯的仁愛精神,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狄更斯倡導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想,試圖通過改良的方式來緩和階級和社會矛盾。狄更斯小說中的馬奈特、代爾那和卡爾登這些人物形象,就是要表現(xiàn)人道主義博愛的情懷。通過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狄更斯深刻揭示了復雜的社會矛盾,想要通過仁愛的、人道的、溫和的、寬恕的方式解決矛盾,呼喚美好人性的回歸,化解人們之間的仇恨,進而緩和階級與社會矛盾。狄更斯認為通過仁愛、博愛、寬容和妥協(xié)能夠解決所有個人矛盾和社會矛盾。他認為用改良主義方式可以最終解決社會問題。統(tǒng)治階級應該反思和改變殘暴冷酷的統(tǒng)治方式,“仁愛”地對待人民;廣大人民也應以仁愛與寬容來化解對統(tǒng)治階級的仇恨,進而創(chuàng)造和諧與美好的社會。作為改良主義的倡導者,狄更斯希望廣大人民能夠早日擺脫階級壓迫。狄更斯深信不疑的改良主義思想是對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和無產(chǎn)階級的同情,但是他卻反對暴力方式的革命,反對階級暴力和階級斗爭。他視改良主義為萬能的靈丹妙藥,以為人們的相互關愛能消除一切社會弊端。他所宣揚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缺乏深厚的理論基礎,并且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狄更斯對如何以溫和的手段來消除暴力卻一無所知。因而,狄更斯提出的改良主義思想是空想的、虛幻的、不切實際的。
[1]馬瑩.談《雙城記》中人物的象征意義[J].文學界(理論版),2010,(5).
[2]幸香蘭.探析狄更斯《雙城記》的小說創(chuàng)作風格[J].小說評論,2009,(10).
梁玲,陜西職業(yè)技術學院旅游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