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雙(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杜衛(wèi)教授的《美育論》充滿著濃郁的人文情懷,它從人的自身審美需要出發(fā),發(fā)掘人自身存在的審美潛能,培養(yǎng)人的審美素養(yǎng),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提高人的生活品質,注重個人審美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審美發(fā)展相結合,即在個人情感得到合理滿足的同時,個人的情感得到升華,達到一種普遍共存的美的“共同感”。感性教育的最重要方面則是情感教育,培養(yǎng)人對自我、你—我、他—我的情感,培養(yǎng)人的“同情心”和“情趣感”,這也是“生命美學”的內涵,更是“生存美學”的宗旨。
希勒的《審美教育書簡》,是美育研究的開創(chuàng)之作,它的獨創(chuàng)之處在于強調“人的完整性”,人生存的“自由”、“游戲”狀態(tài),也就是使人真正成為人,讓人審美地生存。他說:“在人的一切狀態(tài)中,正是游戲、而且惟有游戲才使得他十全十美,一下子把他的雙重天性發(fā)揮出來”①,也正是“人只有在他是十足意義上的人時才進行游戲,只有在他游戲時,他才完全是個人?!雹谠谶@里他指出人在生存中,要展開自己的審美想象,不要過于務實,過于嚴肅,要游戲地對待生活,才能得人生之自由。
蔣孔陽的美育觀:他曾說:“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地培養(yǎng)人。什么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趣,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娛樂。”③他給當代理性的人的感性缺失及時給予彌補,也給過于娛樂、無聊、無所事事的青年給予生存狀態(tài)的審美啟示。葉朗的美育觀:他曾說“美育屬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發(fā)展完滿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有限意義,獲得一種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的精神家園?!雹堋巴暾娜恕薄巴隄M的人性”“全面發(fā)展的人”,即美育論遵循的是一種人本性原則?!睹烙摗分赋隽巳姘l(fā)展的人的可能維度,“美育所關注的是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它以人的需要與能力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全面發(fā)展為信念,其基本的價值在于:滿足和提高人的審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個體獲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協(xié)調的發(fā)展,使人的審美生活成為可能。它的價值取向首先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生存發(fā)展的充分可能與完滿”。⑤這里的“成為可能”“充分可能”避免了美育的過于強大的功能,也擺脫了審美代替一切現實的功能。
人本性原則指的是以人為本或人就是目的的原則,也就使讓人更好的生活,人不僅要有物質生活而且更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人本性原則使人本來具有的多樣性、豐富性回歸自身,人本性原則始終也是美育的原則。正如“美育所關注的是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它以人的需要與能力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全面發(fā)展為信念?!雹奕说谋拘允秦S富的,需要情感的充實,審美教育就需要對人的審美本性進行發(fā)掘和啟迪,尤其是人的情感性,要培養(yǎng)人的情感的敏感度性,自發(fā)性。人的生態(tài)審美本性使人自覺地與自然共生共存,如曾繁仁所說:“生態(tài)哲學與美學則從生態(tài)的獨特視角,揭示出人所具有的生態(tài)本性。包含人的生態(tài)本源性、生態(tài)環(huán)鏈性和生態(tài)自覺性,其中主要是人的生態(tài)環(huán)鏈性。人類只有自覺地遵循生態(tài)本性,保持生態(tài)與生物環(huán)鏈之平衡,才能獲得美好的生存。人對自身的關懷也是人本性原則的體現,真正在乎自己的人才能在乎他人,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愛了,還能愛他人嗎?當然一個什么也不在乎的人,也不可能真正在乎自己。在乎即關懷,在乎自己,關懷自身,才能審美地生存,體會自己時刻在生命中的喜、怒、哀、樂。
美學學科創(chuàng)始人鮑姆加登在《美學》一書中認為“美學”是一門“感性學”,他把“感性認識的完善”稱之為“美”,由此美學或審美的這種感性意義被后來研究美學或文學的人運用,我國所用的美學意義則是通過日本學者江兆民翻譯的“感性學”,強調人的感性層面。美學的感性內涵經過中國美學家的發(fā)展,美學又有了不同的闡釋,例如 “美感經驗” ,“美感經驗”注重的是人的心理感受、心理體驗,強調的是“形象直覺”,朱光潛曾說:“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 “蔣孔陽的“審美關系說”,他的審美關系說是以主體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強調人的生存感受。葉朗的“美在意象”他認為,“美學研究的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它的核心是以審美意象為對象的人生體驗?!睆纳峡芍懊缹W”“審美”“美感”都和感性有關,在不同的場合又有不同的側重。審美是人的生存的一部分,審美內在地包含著認識和實踐,因為審美需要認識的邏輯思維和實踐的親身體驗。審美不僅存在于感官對外在的自然對象、藝術世界的對象中,而且存在于我們自己的內心體驗中,即關注自己的生存感受、情感體驗、生命動態(tài)等。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不僅僅是一種表層次的對自然美或藝術美的一種喜悅之情,更是一種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激情和熱情,這種熱情的存在才能使人體會到人生的豐富和美好?!叭俗匀挥懈行缘奈镔|性的一面,否則人就成了神仙了,但人還有理性的、精神的一面,否則人就成了動物了。這兩者之間的對立在人身上形成了一種張力,構成了人的活動的內在動因,使得人永遠處于動態(tài)的、不斷建構的運動過程中”。⑦情感生活的滿足,是人格完善的基石,情感的壓抑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感性和理性的失調?!睹烙摗分姓撌龅剑骸扒楦辛τ袃蓚€基本意義:其一是一種心理動力;其二是一種體驗能力。在心理結構中,情感是一種心理能力,他表現一種情緒沖動,從內部驅使心理活動的展開;作為一種與需要、愿望等個體特征相關聯(lián)的動機,控制著心理過程的方向。情感力不僅是一種心理動力,而且是一種體驗能力,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作用的,心理動力使情感體驗力得以發(fā)生和展現,它以一種欲望的本能和驅動,來促使體驗力的發(fā)揮,心理動力需要我們去不斷的挖掘”。
注釋:
①席勒著 張佳玨編譯,人的美學教育書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頁119.
②席勒著 張佳玨編譯,人的美學教育書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頁119.
③蔣孔陽,蔣孔陽美學藝術論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④葉朗,美在意象——美學基本原理提要,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
⑤杜衛(wèi),美育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頁8.
⑥鮑姆加登,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頁18.
⑦王元驤.論美與人的生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281.
[1]杜衛(wèi) 《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席勒著 張佳玨編譯 《人的美學教育書簡》[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3]蔣孔陽 《蔣孔陽美學藝術論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葉朗 《美在意象——美學基本原理提要》[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