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娟 劉聲遠
千山佛教雕塑在吸收外來民族特別是印度佛教雕塑長處的同時,又繼承和發(fā)揚自身的藝術傳統(tǒng),形成了千山佛教雕塑獨特民族化風格的審美特征。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詮釋,首先,千山佛教雕塑具有與自然相融的審美風格;其次,千山佛教雕塑具有融“線條”藝術的審美特質;最后,千山佛教雕塑具有追求整體性的藝術效果。
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無論是詩歌、繪畫、建筑及雕塑,都是與自然息息相通的審美藝術。而介乎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千山佛教雕塑,也從內容到形式各方面,體現(xiàn)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審美風格。自古以來佛教雕塑藝術與自然相融的審美情趣,是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思考直接相連。在依賴自然、祈望自然的前提下,觀察自然并將世間與天體宇宙聯(lián)系起來,成為本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形成的客觀基礎?!疤烊撕弦弧钡睦碚撝鲝垺疤斓馈迸c“人道”合一,即人不離自然而存在,自然亦不離人而存在。這種傳統(tǒng)思維將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統(tǒng)一起來,進一步在外來藝術形式民族化的過程中得以充分表現(xiàn),特別是在佛教雕塑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古典小說對美女的描述常是“櫻桃小口,柳葉彎眉”等,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人體美的評價標準是從自然的形象出發(fā)來看待,并把對自然生命之美的評價標準,轉化為評判人體形象美的準則,這一審美情趣不僅體現(xiàn)了本民族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同時也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的遠離肉體,而在自然形象中得到凈化的理論觀念。這種從自然之中發(fā)現(xiàn)美的美學理念,使得中國藝術領域特別是雕塑藝術與其它民族的雕塑理念有很大差別,進一步成為外來佛教雕塑民族化的一種體現(xiàn)。中國佛教雕塑是神靈的形象,使人們理想中最強大,最完美的人的化身,所以要超出現(xiàn)實,實現(xiàn)與“天人合一”傳統(tǒng)審美理念的對接,完成佛教雕塑形態(tài)從自然生命造型的轉化,逐漸形成中國佛教雕塑洗練、純樸的風格特點。因此,千山佛教雕塑大都具有取法自然、造型純樸又超越現(xiàn)實的造型形象。
獨特的“線條”藝術與中華民族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這種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幾乎在各種藝術門類中都有所體現(xiàn)。無論是工筆中的鐵線描還是書法中的草、隸、篆等書體,還是建筑藝術中的斗拱、飛檐或是傳統(tǒng)舞蹈中的“長袖”,實際上都是“線條”藝術在不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體現(xiàn)。然而作為空間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雕塑藝術,同樣也離不開“線條”藝術,特別是在佛教雕塑中運用“線條”表現(xiàn)的手段隨處可見。
千山佛教雕塑民族化話的過程中,常以衣紋的平直圓潤、簡潔繁密等作為評價雕刻水平及技巧的標準。表現(xiàn)衣紋質感借用中國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中的“線條”,使得衣紋如毛筆描畫一樣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并能真切的刻畫出衣紋輕薄或厚重的質感。不同佛教雕塑采用不同的刻畫手段,常用圓潤輕柔及自然流暢的線條刻畫菩薩的衣紋,用以刻畫女性服飾輕薄的絲綢質地,其千山佛寺中的唐代菩薩造像便是典型代表;與其相反,常用剛勁有力的線條表現(xiàn)佛陀及金剛力士們的衣紋,用以體現(xiàn)服飾厚重的質感,中國佛教雕塑中“線條”藝術得以發(fā)揚,與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及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中國人以雕刻裸體為有傷風化之事,這與西方藝術中崇尚裸體,來顯示人的內在崇高之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佛教雕塑在民族化風格的形成過程中對“線條”的運用可謂是一個必經(jīng)之路。
“線條”的運用在佛教雕塑中,除了衣紋中有所體現(xiàn),另外的突出體現(xiàn)便是在佛教雕塑民族化風格形成過程中對佛手的處理。用手指來傳達思想情感是古印度佛教藝術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這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便與中國高度凝練的“線條”藝術形成了完美的結合。佛手在佛的造像中具有一定得佛教屬性和宗教意義,不同的佛像具有不同的手勢,不同的手勢又代表不同的含義。注重“線條”藝術的中國雕塑家,將各種姿勢的佛手塑造的以圓潤而纖細,充滿了動感。這種理想美的佛手,是我國“線條”藝術的美所創(chuàng)造的結果。千山佛教雕塑——最求整體性的藝術效果不同的藝術門類具有不同的藝術特征,它們既相互獨立又自成體系,但在中國的各類藝術領域,除了恪守自身固有的藝術風格之外,又能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在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民族化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雕塑、繪畫及建筑融合一體的整體性藝術風格。佛教造像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建筑及繪畫共同組成的相互呼應、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藝術形式,如千山佛教本尊旁塑有弟子或菩薩的造像,佛身后面有筆畫相呼應,其建筑內部又彩繪有佛教圖案等。在中國佛寺里,人們常常能夠看到三尊佛像并列一起的景象。相比印度佛像雕塑多表現(xiàn)佛的得道過程,并沒有成組合的規(guī)定,可見佛教雕塑在傳入中國后,其民族化風格形成的另一寫照便是追求整體性的藝術效果。
中國佛教雕塑最求整體性的藝術效果,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觀念息息相關。中國人認為,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物象,因此,要把握和了解某一物象必須從整體出發(fā),不能孤立的單一表現(xiàn)。這種強調萬物和諧一體的思維方式,在佛教雕塑的民族化風格的形成過程中得到了凸顯。
張育英.中國佛道藝術[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