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廣民
魔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自然科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一點,和其他的表演藝術都不相同??v觀歷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魔術本身帶來了多次革命,如我國的絲綢技術的進步,使我國早在漢代就出現(xiàn)了大批彩扎的魔術節(jié)目;魏晉以后煉丹術的盛行,產生出多種化學魔術的雛形;宋代古彩戲法的出現(xiàn),與當時制瓷業(yè)的發(fā)達有關,而火藥、磁石的普及又生出了魔術中的煙火戲、磁力的魔術等等。所以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魔術也在跟著不斷地發(fā)展著,不斷地創(chuàng)新著。只有古為今用,且借助各種原理與科學,構思出別具一格富有創(chuàng)新的魔術,才能保證魔術不斷與時俱進。
古代的科學家們,往往都是與魔術有緣的。春秋時的巧匠公輸般,造過會飛的木鳥;漢代的張衡,在《西京賦》里描寫了當時的魔術表演;三國時馬鈞,親手制作過一臺會耍魔術雜技的木偶戲;宋代的沈括,探索魔術“腹言術”的秘密等?,F(xiàn)代科學技術工作者們,也愛把魔術活動作為娛樂和休息的手段,這正是魔術本身的原理與科學息息相通的性質所決定的。
愛好魔術或想要學習魔術的人首先要很好地掌握魔術的技巧,一般主要從幾個方面人手,即:究其原理,找到魔術的關鍵所在,理解其基本原理;弄清結構,搞清魔術的中心思想,想要做的是什么,想到達到一種什么樣的效果;鍛煉技巧,要熟練地掌握其中的手法,做到快速,不慌,穩(wěn)重,將基本功練熟;掩蓋秘密,要做到隱蔽,不暴露,一些不可以使觀眾見到的道具絕對不可出現(xiàn);注重表演,魔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所以在變化的同時,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到變化和表演相結合,使其做到天衣無縫;出神入化,魔術帶有一定的技巧性,所以要做到輕車熟路,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蒙蔽了觀眾的眼睛,這樣才達到了魔術出神人化的最高境界。
許多魔術的構成,都運用了物理原理,魔術師們在道具上都會做些手腳,如:道具的結構,無論是暗門、夾層的制作,還是人體騰空時的支點,無不利用杠桿、斜面等力學原理來完成魔術。如“聽令小球”這個小魔術,就說明了作用力與移動距離之間的關系。
光的分配,折光的運用,對掩蓋魔術的秘密痕跡特別重要。用鏡子的反光、舞臺的燈光乃至激光技術,營造出五花八門的奇幻空間。如人頭長在鮮花蕊中,或人懸在半空中旋轉等魔術,都是光的折射變化造成的,其實這些都是假象。
每一套魔術的精彩所在就是要做到滴水不漏,不被觀眾識破,這樣就必須預先設計好一定的表演程序,上臺后依靠先前設計好的表演程序來引導觀眾的思緒,使之墜人云霧之中,被你的魔術所迷惑。要設計好表演程序,就一定要做好表演之前的工作,必須事先經過一番周密的推敲。于是,數(shù)學、邏輯學就顯示了它的獨特作用。表面看來,魔術表演使人撲朔迷離;而表演的背后,則是數(shù)學計算、邏輯推理等方法的充分運用,其實就只是運用的手法不同,但原理都是一樣的。
有許多魔術,和化學變化也有著緊密聯(lián)系。如物品一忽兒變白,一忽兒又變紅;水由干凈變成渾濁又由渾濁變成透明的;花苞會自己在瞬間開放一朵美麗嬌艷的花朵,以及魔術中的閃光、煙霧、水、火、電等,都是與化學變化密不可分。
動力也是在魔術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知識,如撲克牌會神奇地自己從整副撲克牌中跳出來;魔術師手中的魔法寶杖突然自己翻了一個跟斗;放在桌子上的物品不被魔術師控制竟然會自己慢慢移動,其實這些都是與動力學有關的。
古代的時候,這種類型的魔術大多數(shù)都是用一根特別細的線在拉動,這種線人們用肉眼是看不清楚的,故稱為“絲法門”。其實,“絲法門”的應用也有力學原理。
在我們現(xiàn)代的表演中,依靠電、光、無線電遙控等高科技來帶動機械裝置的,已被廣泛應用到魔術中。
魔術在構思中還會有一些內部比較技巧性的構思,我們也應該有所了解。如遮蓋物的運用,讀者可能看過把一個真實存在的物品變沒有的這種魔術,我們就拿一個盒子來打比方吧,將一個盒子好好地放在桌子上,它怎么可能會變得那么快,在許多人的眼前就這么不知所以然地消失?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盒子是如何被魔術師拿走的呢?
其實,主要就是因為有了遮蓋物,有了這么一塊布,魔術師們就會運用很多技巧性的東西,使其瞬間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而不會被觀眾發(fā)現(xiàn)。如魔術師在盒子上面蓋了一塊布,當布蓋好的時候,其實放在桌上的盒子已經不見了。但是由于布里的一個鐵絲架的支撐,模仿了放在桌上盒子的形象,所以人們會誤認為盒子還在。但事實上盒子早已經不在了,然而要使一個鐵絲架變到布里去,當然要比使一個大盒子變到桌子里去方便、快捷得多,所以這個變化就顯得非???,且令人感到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