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濤
學習一首鋼琴樂曲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瀏覽、背譜;處理樂曲;攻技術難關;抓整體,完整地彈奏作品。四個步驟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
鋼琴獨奏曲曲目的文獻非常多。我們對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需要進行精心研究后,才有可能在演奏時達到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境界。如果學生在第一階段就把背譜的任務完成了,那么他在腦子里對音樂效果就有了明確的概念,從而更有利于逐步加深對樂曲思想內容的理解。通過背譜,他的學習進度也就可以快些,學習的數(shù)量也就可以多些。
瀏覽、背譜的過程有快有慢,因人而異。一般情況,短小的樂曲只需要一兩天,較長的樂曲就需要一星期左右,對很復雜的樂曲甚至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背好。在這個階段里,只要能夠把整首樂曲的輪廓基本上背奏下來,對樂曲的速度、分句以及各種表情記號記熟,在彈奏時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就算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練習。
處理樂曲的首要問題是深入分析樂曲的內容、形式和特點。門德爾松的《莊嚴變奏曲》(作品第54號)這首樂曲主題的節(jié)拍是2/4,每句的第一音都在弱拍上出現(xiàn),但被加上重音,形成反拍節(jié)奏。這種基本節(jié)奏音型出現(xiàn)在樂曲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變奏的一部分之中,成為這首樂曲的主要節(jié)奏骨架。
它的主題是按四部和聲寫成的。除高音部應稍突出外,其他聲部要彈得很流暢。主題共四句,第三樂句的右手次中音聲部由f1-e1-d1向上模進到g1-g1-e1,可以處理得比高音聲部更強些,逐步推進到第四樂句加上突強(sf)的高音f2,達到主題感情的頂點,然后漸漸輕下來結束16小節(jié)的主題。這四個樂句的寫法,很像中國詩句的“起、承、轉、合”的特點。第三句、第四句的“轉、合”是感情起伏的小高點,它貫穿在樂曲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十六變奏中。學生在處理和演奏這首樂曲時,切勿忽略它。
處理樂曲必然要涉及樂曲分析問題。分析樂曲的段落是為了要探索作者的構思和音樂發(fā)展的邏輯性,以便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要揭示的音樂內容和各種表現(xiàn)手法等等,才能在演奏樂曲時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
如果說處理樂曲是學好一首樂曲的關鍵,那么攻技術難關是學好一首樂曲關鍵中的關鍵。處理一首樂曲可以查閱文獻,對照不同版本,聽不同演奏家的唱片或錄音,根據(jù)自己的音樂見解和修養(yǎng),對該樂曲進行分折、安排和處理,處理樂曲的過程有理性的認識,也有感性的認識,還可以通過逐步鉆研以加深理解。但表演藝術在聽眾面前是“一次過”的藝術,鋼琴表演藝術也是如此。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認真刻苦地攻下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關。技術難關攻得是否徹底,直接影響到學習一首樂曲的進度和上臺表演的質量。技術難關被攻克了,才能得心應手地進入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境地。
學生在學習一首樂曲時,不論是在音樂上或是在技術上,都會遇到一些急需解決的難題。當然,難點各有不同。有的學生是手指跑動的技術較差,而歌唱性的觸鍵控制技術掌握得很好。技術難關是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因人而異的。但技術難關是否徹底攻克,與演奏水平的高低和成敗得失有著密切的關系。記得智利鋼琴家克勞第奧?阿勞曾經說過:“針對演奏者的問題是龐大的,又是多種多樣的。”每樣技術都有準備,沒有任何思想負擔,才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音樂內容的表現(xiàn)上來。
有的學生學習一首樂曲,在技術上的問題都解決了,曲子也背得滾瓜爛熟了,可是上臺表演卻沒有把握;或對樂曲的片斷可以彈得很精彩,可是要一氣呵成地彈好一首樂曲就辦不到,總覺得彈不完整。其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抓住作品整體這一環(huán)節(jié)。
抓整體,首先要加強演奏者藝術上的“一次過”的鍛煉。通過“一次過”的練習,提高自己塑造鮮明音樂藝術形象的能力。特別是把握住段與段之間各種思想感情的轉折、變化和聯(lián)系,從而達到對音樂的整體布局胸有成竹,對樂曲中所有的細節(jié)了如指掌。這樣才有可能運用那些已經磨煉得滾瓜爛熟的技術來為音樂內容服務。
在“一次過”練習的同時,要不斷加深藝術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說每一次的排練或演出都是一次藝術再創(chuàng)造。當然,每次排練或演奏時要感情完完全全一樣是不可能的,但對作品理解的心理準備要盡可能地、恰到好處地走在演奏的前頭,起到領先的作用。
總之,彈奏一首作品首先要瀏覽、背譜才能對樂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提出對該樂曲的處理方案。為了要體現(xiàn)處理樂曲的方案,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技術課題,有的甚至是學生急待克服的技術難關,因此,對這些技術難關,又必須采取各個擊破的方式來練習。當學生克服了技術難關后,就應轉入抓整體,完整地彈奏作品的階段,也就是確定藝術布局和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