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華
心悸是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一個重要特征?;颊叱8行闹屑聞?,驚惕不安,不能自主,甚或胸中憋悶、疼痛,大多伴有心律失常和心電圖改變。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臨江市友誼醫(yī)院近年來以心悸為主癥的門診及住院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齡11~79歲,中位年齡41歲;其中經X線及心電圖等檢查診斷為缺血性心臟病42例,心臟神經官能癥10例,風濕性心臟病(風心病)8例,室性早搏19例,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4例,Ⅰ、Ⅱ度房室傳導阻滯3例;中醫(yī)辨證屬心陽虛弱證59例,心脾兩虛證11例,心血瘀阻證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對照組46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guī)給予硝酸酯類、抗凝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及他汀類等藥物,均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治療組加服桂甘龍牡湯加味,組方為桂枝6~15 g,炙甘草3 ~9 g,生龍骨、生牡蠣各 30 g,茯苓 15 g,神曲 15 g,丹參15 g,遠志 10 g,石菖蒲9 g,白芍15 g,大棗 15 g。心陽虛衰,心胸憋悶嚴重加枳殼、瓜殼;心虛膽怯,遇事善恐甚至整天驚悸,悚惕不安加茯神、酸棗仁、紅參、石決明等;心脾兩虛,納呆便溏加焦三仙、焦術、薏苡仁等,并以官桂換桂枝;心血瘀阻,胸中刺痛,唇甲青紫加紅花、川芎等。
加水800 ml,煎煮30min,取汁500 ml,每日分3次口服。
若能接受丸藥治療,則取上方6~10劑研細末后和蜜為丸,每丸6 g,1丸/次,3次/d。連續(xù)服用 30d。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
治愈:癥狀及心律失常消失,心電圖等實驗檢查恢復正常。
好轉:癥狀減輕或發(fā)作間歇時間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未愈:癥狀及心律失常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 t檢驗及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yī)學中心悸即為心中悸動不安之意。中醫(yī)行業(yè)標準中將其定義為“是由心失所養(yǎng)或邪擾心神,致心跳異常,自覺心慌悸動不安的病證”,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多種心腦血管疾病之中,如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風心病、心臟神經官能癥及多種傳導系統(tǒng)疾患。
心悸的發(fā)生與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虛衰、水飲內停和瘀血阻絡等因素有關。
作者認為心悸多以虛為本,具有心陽虛弱的稟賦,且心陽不足的病機可并見于其他各型之中。故溫通心陽當為治療心悸的根本法則。陽虛不能化水則易聚濕生痰,心陽不運又易致心脈瘀阻,因此,顧護心陽的同時須兼顧活血化痰?!秱摗分^“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的條文已提示了心悸的根本病機和治法方藥。作者效仿仲景,用桂甘龍牡湯加味來治療心悸。
藥理研究表明牡蠣中含有豐富的糖原、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調節(jié)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
丹參能產生類似心肌缺血預適應的病理生理過程,起到了ATP敏感性鉀通道開放劑效應,隨著鉀離子外流,動作電位復極加速,心輸出量增加,減輕心臟的自身負荷,從而使缺血心律失常后心功能得到改善。茯苓等益氣安神,神曲運脾和中,遠志、菖蒲化痰寧志。諸藥合用則心陽得以溫通,痰瘀無以停著,心得寧,神得安,悸則止。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