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軍孫潔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杭州 310006
宋 嘉 中國人民解放軍117醫(yī)院
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哮證、喘證等往往隨四季氣候變化、辛勞疲倦或情志異常而反復發(fā)作,未及時調治會隨著體內正氣抗病能力下降而日益加重,甚者傳變至其他臟腑。冬令膏滋調治(下簡稱膏方),是在肺系疾病緩解期,利用冬至經三九寒冬到春分的階段,進行預防性調攝的一種獨特方法,是肺系疾病治療的補充部分,充分體現了中醫(yī)學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未病思想。
SGRQ呼吸問卷(下簡稱SGRQ)是用于評價慢性氣流受限疾病對生活質量影響程度的問卷表。被廣泛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纖維化中[1-3]。筆者應用SGRQ對肺系疾病中部分氣流受限疾病患者冬令膏方治療后的生存質量進行調查,評價冬令膏方對肺系疾病患者的有效性。
1.1 一般資料 基于SGRQ適用于氣流受限性疾病患者,選取呼吸系疾病中的支氣管哮喘、肺間質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觀察對象,共95例。其中支氣管哮喘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齡40~65歲,平均(52.8±7.1)歲;肺間質纖維化 32例,男 12例,女20例,年齡 55~75歲,平均(62.4±5.5)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65~75歲,平均(70.2±4.3)歲。
1.2 診斷標準 ①根據中華醫(yī)學會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4]確診的COPD穩(wěn)定期患者。②根據中華醫(yī)學會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5]確診的支氣管哮喘非急性發(fā)作期患者。③根據中華醫(yī)學會及ATS/ERS2002年制定肺纖維化非創(chuàng)傷性診斷標準[6-7]確診的肺纖維化患者。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腎、肝等器質性病變患者。
中醫(yī)辨證分為:衛(wèi)表不固型、肺腎氣(陽)虛型、氣虛痰濕型、氣陰兩虛型、痰瘀阻絡型五型。
2.1 中醫(yī)辨證論治 護衛(wèi)固表是關鍵,清肺化痰貫穿其中,益腎治本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側重于:①衛(wèi)表不固型:益氣固表。②肺腎氣(陽)虛型:溫腎益氣。③氣虛痰濕型:利肺健脾。④氣陰兩虛型:滋陰益腎。⑤痰瘀阻絡型:活血散結通絡。另隨癥加減。
2.2 服藥時間及療程 每年冬至至春分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以上者為有效病例?;颊咄ㄟ^呼吸??崎T診隨訪。治療期如遇急性發(fā)作則停服膏方,按急性期綜合治療,緩解后續(xù)服膏方。記錄急性發(fā)作次數及有關癥狀和體征。
2.3 問卷調查 采用SGRQ呼吸問卷測量患者的健康受損情況和生存質量。問卷包括3個部分共50題:癥狀(頻率和嚴重程度)、活動(能導致氣促或受到氣促限制的活動)和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氣道疾病引起的社會能力損害和心理障礙)。于第一次治療前、第一次治療后、第二次治療后各完成一份問卷。SGRQ分值波動范圍0~100,0分表示對生活完全沒有影響;100分表示對生活極度影響;分值波動4分以上,即具有臨床意義。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三種疾病冬令膏方調治前、中、后分別計算SGRQ評分并進行t檢驗;組間療效比較采用H檢驗。所有統(tǒng)計均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
3.1 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 三個部分(呼吸癥狀、活動受限及疾病影響)SGRQ評分及總分值前后比較,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01),見表1。
3.2 肺間質纖維化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 治療前與第一次治療后的肺呼吸癥狀評分、第一次和第二次治療后的活動受限評分、疾病影響評分、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二次治療后呼吸癥狀評分減少優(yōu)于第一次治療(P<0.01),見表2。
表1 哮喘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s) 分
表1 哮喘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第一次治療后比較,△△P<0.01。
n/例33 33 33觀察時間治療前第一次治療后第二次治療后呼吸癥狀評分 活動受限評分 疾病影響評分 總分43.91±21.93 34.73±31.88 38.45±22.57 38.36±22.58 23.73±19.86** 22.82±22.31* 26.82±19.27** 25.00±17.46**13.09±10.30**△△ 8.91±7.60**△△ 13.82±14.17**△△ 13.64±10.64**△△
表2 肺間質纖維化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s) 分
表2 肺間質纖維化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第一次治療后比較,△△P<0.01
觀察時間治療前第一次治療后第二次治療后n/例32 32 32呼吸癥狀評分 活動受限評分 疾病影響評分 總分35.25±21.23 28.83±20.19 30.25±15.38 30.63±15.80 32.00±18.80 23.13±16.23** 15.50±13.22** 20.25±13.81**19.13±15.80**△△ 22.00±20.14** 19.00±14.92* 17.38±15.33**
3.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治療前和第一次治療后的呼吸癥狀評分、疾病影響評分、總分前后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和第一次治療后活動受限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它比較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慢阻肺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s) 分
表3 慢阻肺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第一次治療后比較,△△P<0.01
觀察時間治療前第一次治療后第二次治療后n/例30 30 30呼吸癥狀評分 活動受限評分 疾病影響評分 總分43.10±18.05 51.00±29.80 40.50±15.61 43.80±14.11 32.00±30.83 44.80±32.41** 35.90±24.77 38.00±25.69 25.00±22.05**△△ 34.50±26.29**△△ 23.00±15.84**△△ 27.60±17.18**△△
3.4 冬令膏方調治支氣管哮喘、肺間質纖維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療效比較 冬令膏方治療支氣管哮喘、肺間質纖維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后療效組間無明顯差異(H=5.824,P>0.05)。治療效果哮喘最好,均秩為56.23;其次是慢阻肺,均秩為47.75;肺纖維化治療效果相對哮喘、慢阻肺較不明顯,均秩為39.75。見表4。
表4 冬令膏方治療哮喘、肺纖維化和慢阻肺療效比較
慢阻肺、哮喘、肺纖維化是肺系疾病中的常見病和/或難治病,并且因疾病引起的癥狀對患者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會產生比較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如能導致氣促或受到氣促限制的活動以及由氣道疾病引起的社會能力損害和心理障礙等)。中醫(yī)學認為,“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未發(fā)時以扶正為主,已發(fā)時攻邪為主”;現代醫(yī)學認為,隨著醫(yī)學模式從生物模式轉變?yōu)樯?心理-社會模式,醫(yī)學的研究對象不再局限于疾病本身。反映健康水平不但要有生物學指標,也應包括精神、心理測評和社會活動能力。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我們運用冬令膏滋調治,并選擇評估肺系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SGRQ,結果顯示,冬令膏方調治肺系疾病能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并且所調查的各肺系疾病組間沒有明顯的差異,同時二年治療后的效果優(yōu)于一年治療后,顯示服用療程與療效成正比。提示應用SGRQ評價肺系疾病患者冬令膏方調治后生活質量改善客觀、有效,值得推廣應用。
[1]Engstrom CP,Persson LO,Larsson S,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PD:Why both disease-specific and generic measures should be used[J].Eur Respir J,2001,18:69-76.
[2]Ferrer M,Villasante C,Alonso J,et al.Interpre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from the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J].Eur Respir J,2002,19:405-413.
[3]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J].AJRCCM,2000,161(2):646-664.
[4]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3):254-261.
[5]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138.
[6]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eneumonias this joint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and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was adopted by the ATS board of directors,June 2001 and by the ERS executive committee,June 2002[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5(2):277-304.
[7]Jones PW,Quirk FH,Baveystock CM,et al.A self-completemeasure of health status for chronic airflow limitation The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J].Am Rev Respir Dis,1992,145(6):132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