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yī)藥導報》特約記者 趙曉霜 程 瑩 姚洪華
2011年8月26日上午,第43屆南丁格爾獎章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胡錦濤出席大會,為8名中國獲獎者頒發(fā)獎章,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獲獎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護理工作者、紅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親切的問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頒獎大會。
就是在這次頒獎大會上,武警總醫(yī)院副院長、護理部主任張利巖走上領獎臺,接受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章,并代表我國8名獲此獎項的白衣天使發(fā)言。由此,張利巖成為中國武警部隊護理戰(zhàn)線上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大愛無言,真水無香”。張利巖從事護理工作37年來,始終將“人道、博愛、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作為人生追求的奮斗目標,視患者為親人,在全國首創(chuàng)并精心打造以 “感動服務”、“人性化服務”和“極致化服務”為內(nèi)涵的護理品牌,為全國護理水平的整體提升發(fā)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國家衛(wèi)生部、全國婦聯(lián)和總后衛(wèi)生部曾先后2次授予她所帶領的武警總醫(yī)院護理部 “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張利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忠實地踐行著偉大的“南丁格爾”精神:傾心護理,大愛仁心。她始終視護理事業(yè)重于一切。尊重生命,永不言棄。她始終視救死扶傷先于一切??鐕仍?,不辱使命。她始終視祖國形象高于一切!
張利巖(左)將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展示給了異域民眾
認識張利巖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個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座右銘,那就是“追求卓越,力求精湛,爭創(chuàng)一流”。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座右銘,張利巖幾十年來,憑借著堅定的信念、扎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業(yè)務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更新護理理念,在前進中堅定地捍衛(wèi)和弘揚南丁格爾精神,不僅僅是在平常的醫(yī)務工作中,即使是在搶險救災、衛(wèi)勤保障、國際救援和奧運醫(yī)療保障等各類重大醫(yī)療行動中,身為醫(yī)院領導者的張利巖,總是把執(zhí)行每一項任務都當成鍛煉自己、提高自己各種素質(zhì)的機會,當成研究護理技術的課堂;而“感動服務”,就是張利巖對南丁格爾精神、對護理精神的新詮釋。
作為武警總醫(yī)院十多年護理工作的帶頭人,張利巖一直以來都堅持“一切護理工作,都要緊緊圍繞患者去做,并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要求”;她還認為:“病人所需的,就是我們要做的?!倍嗄暌詠?,在看似平凡的護理工作中,她以創(chuàng)新、務實、感召為目標,不斷摸索思考,潛心歸納總結,率先在全國推出了這個擴展護理內(nèi)涵的嶄新品牌。如今,經(jīng)過張利巖的多年努力,在武警總醫(yī)院,面對自己所護理的患者,每一位護士在心里對患者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要用實際行動感動你!”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武警總醫(yī)院的“感動服務”吸引了500多家醫(yī)院、6000多人前來參觀學習;與此同時,張利巖還走出去傳經(jīng)送寶,應邀在國內(nèi)35個省市進行了65次專題報告。因此,“感動服務”不僅在軍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還進而形成了全國范圍內(nèi)響當當?shù)钠放啤?/p>
“我不會裝腔作勢地教他們?nèi)绾巫觯覍⒁笏麄冏约航虝约??!睆埨麕r謹記著南丁格爾的這句名言。為了進一步擴展“感動服務”,她在全國醫(yī)護界首創(chuàng)“健康教育輸液法”和“自理能力行為訓練法”,其目的在于,讓專業(yè)護士將具體的護理技術、比如靜脈輸液等,與患者普遍缺乏的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在日常工作中隨時利用一切機會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多種必需的自理技巧的訓練和指導。由此,患者便可以“一次住院,終身受益”,繼而解決出院后護理不當或無人護理的實際問題。
在張利巖和她的團隊的努力下,近年來武警總醫(yī)院的護理工作連續(xù)上了幾個臺階,贏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評,近年來的滿意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憑著這種對護理工作的熱情和高標準追求,張利巖滿腔激情、不知疲倦地一路走來——
從護士到護士長,她總是沖鋒在前,勇挑重擔,以最無私的關愛之心,從事著護理工作。
從護士長到護理部主任,她將這樣的無私關愛升華為 “卓越工作理念”,即:凡是患者想到的,她就要求自己和護士也應該提前想到,并切實做到;而病人認為無法做到的,她也要求自己和護士能為病人做到;凡是病人認為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她要求自己和護士做得更好。
從護理部主任到副院長,張利巖更是始終堅守南丁格爾精神,以一以貫之的無私關愛之心,引領著醫(yī)院護理工作的方向。
南丁格爾曾說:“護士必須要有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笨梢?,護理者的仁心大愛首先來源于內(nèi)心不變的追求。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堅定的追求,有著對護理事業(yè)的無限熱愛,作為一名武警戰(zhàn)士、一名護理人員,張利巖數(shù)十年來才可能對每一名患者都傾注真情真愛,對每一次護理都盡心盡力,以實際行動詮釋武警總醫(yī)院 “官兵滿意、百姓放心”的建院宗旨。
2006年5月,大興安嶺林區(qū)發(fā)生特大森林火災,有15名在滅火戰(zhàn)斗中受到大面燒傷的戰(zhàn)士被轉(zhuǎn)到武警總醫(yī)院治療。如同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受傷的孩子,張利巖心痛如絞,連續(xù)多日帶領專護病房的護士,精心護理被燒傷的年輕戰(zhàn)士。日子在治療中一天一天地過去,戰(zhàn)士們的傷口在愈合,但傷痕卻無法抹去。張利巖很清楚,傷痕給戰(zhàn)士們帶來的,不僅是容貌上的變化,還有心理上的變化,于是,在安排醫(yī)護人員對戰(zhàn)士們進行心理疏導之外,她還安排人員為每個病房購買收音機、當天的報紙等。有一天,她在查看病歷時偶爾發(fā)現(xiàn)有2名戰(zhàn)士即將過生日,便一直留意著,到了生日那天,特地買來蛋糕和鮮花,去病房里慰問。一位姓劉的戰(zhàn)士因為女友得知他的臉被燒壞提出分手,一度情緒非常低落,甚至不配合治療。張利巖知道后,只要能抽出時間,就到他的病床前,安慰他、鼓勵他,最終讓小劉重新建立起了信心,順利完成了后期的治療。護理查房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張利巖從來不會忽視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每次查房,她都會站在每一位患者的床前,微微彎下腰,溫和地問他們有什么困難,對護理工作還有什么需求等等。有一次,醫(yī)院接到一位戰(zhàn)士出院后寫來的感謝信,信中說:我真沒想到,我也忘不了,那天晚上為我輕輕掖好被角的竟是副院長。
張利巖不僅對戰(zhàn)友們像春天般的溫暖,對來自于地方上的患者也同樣富有愛心。在張利巖擔任護理部主任期間,有一次,因誤食亞硝酸鹽群體中毒的21名裝修工人被緊急送到武警總醫(yī)院搶救。因為患者不時地嘔吐,而且一下子來了這么多,病房里的味道非常刺鼻,隨患者而來的陪護人員都掩著鼻子躲開了,但張利巖卻依然鎮(zhèn)定自若地帶領護士,無微不至地配合醫(yī)生,搶救護理著這些中毒民工,一遍又一遍為他們催吐、擦拭、清洗,鼓勵他們配合治療。還有一次,張利巖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名穿著破舊、身上還掛著糞袋的患者在門診大廳一點一點地艱難挪動著。她仔細一看,原來這名患者不能行走,而且旁邊只有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跟著他。極富同情心的張利巖上前詢問后得知,這名患者來自山西,因嚴重的腸漏住院治療,已經(jīng)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他們想回老家,但連回家的路費都沒了。張利巖問清楚這一老一少的處境后,當即就把自己身上僅有的500元錢全部給了他們,那名山西老鄉(xiāng)感動得連說“遇到觀世音菩薩了”。
2009年4月的一天,張利巖乘飛機出差。飛機升空后不久,同乘一個航班的一名中年婦女突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乘務人員和乘客發(fā)現(xiàn)后慌作一團。張利巖遠遠地看見了,站出來說:“我是學醫(yī)的,讓我看看?!比缓螅_始對患者進行仔細檢查。當時,為了減小飛機顛簸造成的影響并保持身體平衡,她蹲在地板上,小心冀冀地將患者的頭放到自己的腿上?;颊咛幱跓o意識狀態(tài),吐了張利巖一身,但張利巖絲毫沒有顧忌這些,憑著豐富的護理經(jīng)驗,旁若無人、全神貫注地對患者采取著有效急救措施。30多分鐘后,中年婦女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張利巖結束了急救工作,直起腰板兒時,這才感覺自己的手腕有些異樣,抬手一看,原來她的手腕在急救時被那名中年婦女抓破了,旅客們和乘務人員都勸張利巖趕緊消消毒、包扎一下,但張利巖笑了笑說:“沒什么、沒什么……”坦然地返回了自己的座位上。
平日里經(jīng)常有人問張利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她的回答總是那么發(fā)人深?。骸拔沂且幻麘?zhàn)士,要承擔戰(zhàn)士的責任;我是一名護士,要完成護士的使命?!睂τ趶埨麕r來說,如何完成護士的使命?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做一名像南丁格爾那樣的護士。”如今,雖然張利巖已經(jīng)走上了領導崗位,但“做一名像南丁格爾那樣的護士”,仍是她不懈的追求。
2010年7月,巴基斯坦遭遇罕見的洪災!中國在向其提供資金援助的同時,還派出了中國國際救援隊。8月26日,張利巖奉命率隊奔赴巴基斯坦災區(qū)。事后她才知道,這不僅是中國首次派出女性首席醫(yī)療官率隊跨國救援,也是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近10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跨國救援行動。這一次救援,不僅讓她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戰(zhàn)場指揮官,也讓更多的人從她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無國界的南丁格爾精神!
抵達目的地后,張利巖和戰(zhàn)友們立即把一幅由中文、英文和烏爾都語三文對照的“中國人民幫助您”的條幅懸掛在了帳篷上。條幅掛起來不久,張利巖率領的“中國流動醫(yī)院”內(nèi)外,很快便擠滿了數(shù)百名前來看病的災民——因為中國救援隊是這次救援中第一支到達的國際救援隊,所以每天都要接診數(shù)以千計的病人。這些病人當中,有很多都是從幾十公里外步行趕來的。
由此可以想象,張利巖和戰(zhàn)友們有多么繁忙、多么勞累。但是,面對患者,不論他們是什么身份,張利巖的態(tài)度始終如一。有一次,3名重癥患兒病情較重,急需輸液,但因為孩子營養(yǎng)不良而且嚴重脫水,靜脈穿刺的難度非常大,當?shù)剀姺教岢鲋苯愚D(zhuǎn)診,以免出意外,但張利巖卻不想讓患者失望。她仔細查看了患兒的血管后,一邊對護士進行技術指導,一邊鼓勵她們從容應對,結果成功地“一針見血”。在場的巴基斯坦警察和災民見證了這個過程,直沖中國醫(yī)護人員豎大拇指。
6歲的卡娃是個小姑娘,她的左手因為有一個巨大囊腫而無法正常拿放物品,必須及時治療,不然就可能面臨截肢的危險。她是在中午被送來的,當時正值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張利巖忙了一上午,才端起碗打算吃午飯,聽說有病人,立即放下碗筷,召集專家組分析病情,果斷地確定了手術步驟和方案。卡娃手術后,一直是張利巖親自護理,孩子因此和這個“知心媽媽”有了深厚的感情,病情痊愈后常常帶著弟弟來看望她的“知心媽媽”,還送一些諸如小發(fā)卡、小手鐲等禮物給張利巖。
然而,盡管當?shù)匕滩 ⒒魜y、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盛行,病人非常多,但因為安全形勢太嚴峻了,隨時都能聽到槍聲,張利巖根本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病人身上。
2010年9月7日,張利巖正在巡視帳篷安全時,忽然聽見一聲異響。她下意識地一扭頭,竟然看到一團黑影從她的頭頂呼嘯而過,“啪”地穿破帳篷紗窗,砸在了地上!
隨后張利巖即發(fā)現(xiàn),凌空飛過來的是一塊大石頭,已破窗而入,在地上砸出了很深的大坑!
在那段跨國救援的日子里,由于當?shù)貞?zhàn)亂頻仍,類似這樣的危險隨時都可能發(fā)生。但盡管如此,張利巖仍堅持提出:她要帶領醫(yī)療隊到各地的災民安置點進行巡視診療。對于她這個決定,中國駐巴國卡拉奇領事館及當?shù)剀姺匠鲇诎踩剂?,堅決拒絕了。但一直恪守“南丁格爾”精神的張利巖,三番五次地找他們做工作,最終還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帶隊,一次又一次地前往“萬人帳篷城”進行巡診、災后健康知識培訓和消毒滅菌工作。“萬人帳篷城”是巴基斯坦最大的災民安置點,人多,巡診結果也很好。張利巖他們采取的及時有效的救護和預防措施,避免了大規(guī)模疫情的爆發(fā)。
作為全球第一支深入災民安置點巡診的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醫(yī)療隊受到了各方的高度贊譽;而張利巖本人,還獲得了由巴基斯坦政府和軍方聯(lián)名授予的“國際醫(yī)療救援榮譽證書”。
53歲,從年齡上來說,其實并不算大。但在艱苦惡劣的災害救援環(huán)境中,作為一名53歲的女性,她所面對的、所承受的,可能就不僅僅是年齡上的考驗了。
張利巖既要處理大量的醫(yī)療工作,又要搞好組織指揮,時刻都面臨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她心里很清楚,自己身為首席醫(yī)療官,是醫(yī)療隊的“主心骨”,必須要身先士卒,為大家作好表率。
張利巖患有嚴重的胃腸炎,每天在45度左右的高溫酷暑下高強度地工作,使本來就患有高血壓的她更加痛苦,很快,嚴重的營養(yǎng)缺乏和生理功能紊亂,口腔潰瘍、失眠、濕疹、水腫等病癥就開始緊緊纏著她;嗓子上火發(fā)炎,又痛又啞,幾乎說不出話來,甚至還出現(xiàn)了女性生理期不適等癥狀。
這些對她來說,都不算什么,但最難過的還是晚上。忙碌了一天,當隊員們?nèi)刻上潞?,她只能靠大把大把的安眠藥,睡上個囫圇覺。
開始救援以來,她由腫變黑,再到消瘦脫形,原先秀麗的臉龐,已經(jīng)曬黑到不成樣子。對于一名女性,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已接近極限,她付出的超出了她的所能,隊員中也先后有30多人次因體力不支等原因暈倒,但她始終不向困難低頭,始終沖在最前面?!拔沂莵砭人婪鰝模f什么也不能倒下!”正是這種堅強的信念時刻支撐著張利巖,使她始終保持了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
9月1日,一場20年罕見的特大暴風雨襲擊了巴基斯坦災區(qū)特達。巨大的雨點劈頭蓋臉地傾瀉而下,直砸得帳篷“砰砰”作響,臨時搭建的輸液留觀帳篷,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快,輸液帳篷里還有病人!”張利巖滿臉焦急,抓了幾塊塑料布就要進去。
“張副院長,您千萬不能進去,太危險了。”隊員們對她的身體狀況很擔心。“不會有事兒的,我必須過去看看!”沒有任何遲疑,她沖進帳篷,快速地用塑料布將患者披好裹實,指揮轉(zhuǎn)移。此時情況愈來愈危險,狂風夾著暴雨,撕扯著帳篷,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突然,一股狂風猛地刮來,“快,頂住帳篷”!張利巖一個箭步?jīng)_過去,用身體死死頂住帳篷,她和醫(yī)護人員一起排成了人墻,用身軀為患者遮風擋雨。最終5名患者全部安全轉(zhuǎn)移到了醫(yī)療帳篷內(nèi)。緊接著,張利巖又和隊員們細致周到地照顧著患者。
退役老兵卡桑里,是個孤獨的單身漢,他出院時給親友打電話,想找人來接一下,但是幾位親人沒有一人到場,讓其倍感悲涼。
奉獻大愛,對于醫(yī)者來說,并非只僅限于解除肉體的傷痛,更重要的是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張利巖為卡桑里倒上熱水,不停地安慰著他,一直照顧他到輸完液,還送給他一些餅干和水果。老兵非常感動,他說,我最親的親人在中國。臨行前,他飽含熱淚,鄭重地向這位給予他溫暖、尊重,舍命救護她的張利巖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隊員們看著渾身澆透、已然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張利巖,都流下了眼淚。這淚,是感動,是心疼,更是對張利巖崇高護理精神的一種敬佩。
人間正道是滄桑,彩虹總在風雨后。緊張的救援工作結束了,救援隊員們要回國了,就在他們離開的前夕,那幾名患者來了,而且給張利巖帶來了珍貴的禮物:一條珍藏多年的印巴風情羊毛披肩!
那一刻,張利巖看著眼前這幾名患者陽光般的笑臉,不由得流下了欣慰的淚水!
“苦著你的苦,幸福著你的幸?!?,或許只有張利巖這樣經(jīng)歷過 “風雨戰(zhàn)斗”的軍人,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涵義和真諦吧!
專家簡介
張利巖,女,武警總醫(yī)院副院長兼護理部主任,中華護理學會常務理事。她所帶領的護理部先后2次被國家衛(wèi)生部、全國婦聯(lián)、總后勤部衛(wèi)生部授予“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因成績突出,個人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作為中國國際救援隊首任女性首席醫(yī)療官,張利巖先后12次組織派遣護理人員隨隊赴阿爾及利亞、印尼、海地、巴基斯坦和我國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等地,并親自率隊執(zhí)行巴基斯坦水災醫(yī)療救援,用中國身影向世界傳遞大愛。她主持的護理課題,先后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兩項,首都發(fā)展科學基金一項;先后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60余篇,主編專著21部,先后主編出版的《急救常識》、《自理與康復能力訓練手冊》、《實用急救護理與操作流程手冊》光盤及圖冊、《常用藥物皮試液配制手冊》等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輔導叢書,被50余家醫(yī)院或院校作為護理考核規(guī)范教材。擔任武警部隊護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和 《中華護理雜志》、《武警醫(yī)學》等10余種學術刊物編委;2011年8月26日,被授予第43屆國際“南丁格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