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忠 劉淑梅 邵曉麗 黃 蓉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等所引起的包括終末支氣管、肺泡腔及肺間質在內的肺實質炎癥。是兒童時期重要的常見病,是我國住院小兒死亡的第1位原因,嚴重威脅小兒健康,被衛(wèi)生部列為小兒四病防治之一[1]。常見的病原體有:細菌、病毒、真菌、原蟲、支原體和衣原體等。以發(fā)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和肺部固定性中細濕啰音為主要臨床表現。小兒肺炎病情的嚴重程度與CD14+/HLA-DR+相關的文章報道較少。本研究檢測了94例小兒肺炎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膜表面HLA-DR的表達,并探討其在治療前后的變化。
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0年4月來筆者醫(yī)院小兒科就診的肺炎患者,根據診斷標準確診的94例[2]。按其嚴重程度分為重癥(24例),中癥(36例),輕癥(3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3例,年齡1個月~14歲,平均年齡4.06歲。
2.標本采集:受試者分別于治療前即未經任何治療時及治療后7~10天采集外周血標本2ml(EDTA -K2抗凝)。
3.方法:(1)細胞表形標記:100μl抗凝全血加10μl CD14-FITC和10μl HLA-DR-PE,檢測單核細胞膜表面HLADR的表達;100μl抗凝全血加 10μl CD4-FITC/CD8-PE/CD3-PC5,檢測CD3+CD4+、CD3+CD8+的T細胞;100μl EDTA抗凝全血加10μl CD(16+56)-FITC/CD19 -PE/CD3-PC5,檢測NK細胞和B細胞。并做同型陰性對照。室溫孵育15min,上Q-PREP制備標本,待測。(2)流式細胞儀分析:首先用Flow-check進行光路-流路校準,所有熒光信號以亮異系數均<2%,以“門技術”確定淋巴細胞群,再行陰性對照及顏色補償,每個樣本檢測5000個細胞。全部數據由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型號為EPICS@XL)及軟件SYSTEM TMⅡEOFT-WAREV3.0獲得和分析。(3)單克隆抗體和試劑:本文所用單抗(包括CD14-FITC、HLADR-PE、IgG1-FITC/IgG1-PE、CD4-FITC/CD8-PE/CD3-PC5、CD16+56-FITC/CD19 -PE/CD3-PC5、IgG1-FITC/IgG1-PE/IgG1-PC5)均為法國Immunotech公司產品,全血溶血試劑購自美國Coulter公司。
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5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
1.小兒肺炎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外周血細胞膜表面抗原表達見表1,由表1可見,CD14+細胞百分率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0.05),CD14+HLADR+細胞百分率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小兒肺炎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細胞膜表面抗原表達(,%)
表1 小兒肺炎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細胞膜表面抗原表達(,%)
與治療前比較,★P <0.05
2.肺炎患者重癥組、中癥組與輕癥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膜表面CD14和HLA-DR表達見表2。由表2可見,CD14+和CD14+/HLA-DR+細胞百分率都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0.05;重癥組與中癥組相比,CD14+細胞百分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CD14+/HLA-DR+細胞百分率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 <0.05。
表2 肺炎患者重癥組、中癥組與輕癥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膜表面CD14和HLA-DR的表達(,%)
表2 肺炎患者重癥組、中癥組與輕癥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膜表面CD14和HLA-DR的表達(,%)
與輕癥組比較,★P <0.05;與中癥組比較,▲P <0.05
3.腫炎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CD3+CD4+細胞百分率增高有顯著性差異,P<0.05;CD3+CD8+細胞百分率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0.05;CD16+CD56+和CD19+細胞百分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肺炎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
表3 肺炎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
與治療前比較,★P <0.05
小兒由于其氣管、支氣管管腔相對狹窄,黏液分泌少,纖毛運動差,肺彈力組織發(fā)育不全等呼吸系統(tǒng)解剖生理上的特點使小兒易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嬰幼兒階段本身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特異性免疫功能較差,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3]。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是溝通天然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的橋梁。CD14是單核細胞的膜表面分型標志,也是發(fā)揮抗感染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CD14是革蘭陰性菌內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高親和受體,在單核-吞噬細胞特異性免疫中起到了關鍵的信號傳導作用。LPS等細菌產物通過CD14的介導激活M-φ釋放細胞因子,即使完整的G-菌也能通過CD14的途徑激活M-φ發(fā)揮抗感染的作用[4]。單核細胞發(fā)揮抗感染作用的另一主要成分是HLA-DR,是參與外來抗原加工、處理和遞呈的關鍵分子。在某些免疫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或內分泌疾病均可發(fā)現患者抗原遞呈細胞表面HLA-Ⅱ類抗原表達的改變,從而通過影響抗原遞呈功能參與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5]。而單核細胞的HLA-DR陽性表達是MHC-Ⅱ活性表達中最強烈的,因此臨床上可以通過檢測HLADR表達來判定單核細胞功能反應,繼而判斷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6]。
CD14+細胞比率代表了外周血中單核-吞噬細胞的百分比,而CD14+/HLA-DR+細胞百分率則表示活化的單核-吞噬細胞的含量。本研究顯示,小兒肺炎患者的外周血CD14+細胞顯著降低,治療緩解后會上升。林洪遠等[7]認為CD14表達的降低是免疫抑制的表現。實驗中CD14+/HLA-DR+細胞也呈顯著性降低,說明單核-吞噬細胞的抗原遞呈功能受到抑制,故此可以得出小兒肺炎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受到抑制。與輕癥組相比,重癥組、中癥組的CD14+和CD14+/HLA-DR+細胞含量都降低(P <0.05),說明重癥組、中癥組免疫抑制程度更嚴重;重癥組與中癥組相比,CD14+/HLA-DR+細胞百分率降低有顯著性差異,而CD14+細胞無顯著性差異,外周血中的單核-吞噬細胞的含量沒有顯著差異,而活化的單核-吞噬細胞卻有顯著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外周血單核細胞數量在小兒患該病時會減少,但減少到一定值后就趨于穩(wěn)定。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小兒肺炎患者的外周血CD14/HLA-DR的表達從一開始就下降,說明該病患兒免疫系統(tǒng)在早期就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這也許與小兒免疫功能不完善有關。隨著病情的加重,單核-吞噬細胞的活性受到抑制的程度也加重,提示CD14+/HLA-DR+的百分比可以用來反映小兒肺炎的嚴重程度,可以作為本病嚴重程度的輔助診斷。文強等[4]發(fā)現肝移植的患者 CD14+/HLA-DR+的變化,對判斷機體免疫功能十分重要。Lekkou等[8]研究認為CD14+單核細胞HLA-DR表達不僅是入院時早期預后指標,也是動態(tài)評價指標。實驗提示,CD14+/HLA-DR+的百分比對小兒肺炎的預后診斷也具有較大價值。
單核細胞表面的HLA-DR分子與外來抗原形成的復合物,由CD4+T輔助細胞識別并啟動免疫應答和增殖。其中CD4+Th1細胞的主要效應功能是增強吞噬細胞介導的抗感染免疫。實驗中,CD14+/HLA-DR+的表達下降表明單核-吞噬細胞的抗原遞呈能力下降,可能導致治療前CD 4+T輔助細胞減少。而CD4+T輔助細胞的減少,又反過來影響單核細胞 CD14+/HLA-DR+的表達。治療后 CD14+/HLA-DR+的表達上升,CD4+T輔助細胞也增多,可進一步說明它們間的相關性。在治療前CD8+T細胞數量明顯高于治療后,可能因為細胞毒T細胞的增殖活化,抑制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導致CD14+/HLADR+表達、CD4+T細胞顯著減少。
綜上所述,小兒肺炎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在早期就受到抑制,抑制程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一定的正相關性,且CD14+/HLA-DR+的表達可以用來反映小兒肺炎的嚴重程度,可作為本病嚴重程度的輔助診斷。
1 朱景明.小兒反復肺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116-117
2 王慕逖.兒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11-316
3 吳曉林,黃成姣,周小勤,等.80例小兒難治性肺炎臨床病因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1(1):125 -128
4 文強,蘇磊,劉志鋒,等.肝移植術后CD14+單核細胞人白細胞DR抗原表達率的變化及其意義[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14):2251-2253
5 周靜,周蘇明,程蘊琳.白細胞抗原-DR的表達和年齡及感染的關系[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5,24(8):634 -636
6 王曉東,李維勤,虞文魁,等.創(chuàng)傷患者單核細胞表面人白細胞抗原-DR表達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6,22(8):570-573
7 林洪遠,郭旭生,姚詠明,等.CD14(+)單核細胞人類白細胞抗原-DR預測膿毒癥預后及指導免疫調理治療的初步臨床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3,15(3):135-138
8 Lekkou A,Karakantza M,Mouzaki A,et al.Cytokine Production and monocyte HLA-DR expression as predictors of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severe infections[J].Clin Diagn Lab Imumunol,2004,11(1):161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