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芝
在語文教學中,談到“修辭”大家都很熟悉?!斑@是梅花,有紅梅、綠梅,還有朱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從這段文字語言分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很美。美的語言,一定是經(jīng)過了作者精心的選擇、調(diào)整和組合。而對語言進行選擇、調(diào)整和組合的過程就是“修辭”。
我們通常講的修辭往往指運用修辭格,比如比喻、夸張、比擬等,目的是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這是一種狹義的理解。廣義修辭不僅包括修辭格,還包括煉字、煉句。從語言層面來看,修辭可分語音修辭、詞語修辭和語句修辭。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边@兩段文字中,前一段,只有190多個字,描寫了“荷塘”“葉子”“白花”“流水”,大量運用了古語詞,如“裊娜”“凝碧”“渺?!薄巴鹑弧薄帮L致”等;大量運用了重疊詞,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縷縷”“層層”“脈脈”等,這就增加了語言的音樂美,增添了詩的情調(diào)。
后一段只有146個字,也是用了六個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黑影——如鬼一般;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也有“參差”“倩影”等古語詞,也有“薄薄”“淡淡”“彎彎”等重疊詞。
以上片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選擇語言材料和修辭方式方面的特點,充分表現(xiàn)了語言層面的語音修辭和詞語修辭。
現(xiàn)在許多同學寫作文都像進入了一種模式,十幾歲的孩子裝深沉,一寫作文動不動就回到古代,動不動就復述經(jīng)典。特別中考、高考時,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汨羅江,項羽不停地自殺,韓信干脆賴在別人的胯下不起來……幾乎篇篇都有古人事例、古人名言,這樣就出現(xiàn)了作文“撞車”。實際上,任何一種修辭手段,必須受到上下文的約束,如果與上下文所設定的語境不符,即使辭藻再華美,使用再巧妙也只能成為敗筆。
下面,我們看看葉圣陶的《黃山三天》的一個片段。“云古寺沒有寺了,只留寺基,臺階前有一棵異蘿松,說是樹上長著兩種不同形狀的葉子。……所有的山全沒在云底下,只有幾座高峰露頂,作暗綠色,暗到幾乎黑,那自然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島?!北砻嫔峡矗切殴P寫來,平淡無奇,其實作者是反復推敲的——孤立地看其中的每一個句子,一個詞,還沒有什么,但從整體來看,卻是完美的,值得玩味的。這里著重于詞語的選擇與搭配,著重于句子的選擇,達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第一段共五句,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形成了一個整體。第二句中有一個“說是”,第三句中有一個“我們仔細察看,只見”,這不僅把兩個句子串聯(lián)了起來,也突出了“異蘿松”的“異”字。第二段寫懸崖時,并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只說“站在那兒不免要心慌。如果風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穩(wěn)?!本唧w形象,使人如臨其境,比用上一大堆形容詞更有說服力。讀著這樣的句子,讀者感到和作者的心是相通的。第三段把“云?!睂懙糜新曈猩绕鹎皟啥蝸?,要華麗一些。但是依然是在老老實實地敘述和描寫,寧可說“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島”,而不說“就像海上的小島”,也不說“就是海上的小島”。
王易說:“文章最難以平淡見長,而平淡又非平庸及無味之謂。昔人云:絢麗之極歸于平淡。此境誠不易到。大抵作者既不矜才使氣,又不取巧求工,惟于平淡無奇中生出至味,所以為難也。”
有一篇江蘇某考生的高考考場作文《懷想天空》,第一位老師給了36分,第二位老師給了42分,第三位老師給了38分,電腦判定37分一到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南師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變成53分!這篇農(nóng)村孩子寫的《懷想天空》,以陪父親割麥為主線,為何得分相差如此之大?何永康教授說:“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素地記述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凈,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nèi)心波濤潛伏其間?!?/p>
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修辭的學習更多地停留在辭格學習的狹小圈子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其實,無論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我們對語言材料進行選擇、調(diào)整和組合的過程都是在進行修辭活動,可以說“修辭”無處不在。
子日:“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睂懽魑囊彩侨绱恕V灰?jīng)過“事事四五通”的裝扮,何愁它不“精妙世無雙”?裝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辭。巧妙運用各種修辭,會使你的作文語言文采煥然,瑰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