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牟雪江
責任編輯 莫北
與水磨溝結緣是因為佛緣。
水磨溝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我曾經在那座城市居住過3年。烏魯木齊是個民族風情濃郁的城市。行走在這座城市里,也很容易感受到城里的異域風情。最為鮮明的是伊斯蘭教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如著名的汗騰格里清真寺、塔塔爾寺、南大寺……有一天,我又被路過的塔塔爾寺建筑風格所吸引,同事告訴我,在水磨溝有一座全疆最大的佛教寺——清泉寺。噢!這在我的心里打了個驚嘆號!
于是擇休息日去水磨溝,登清泉山,拜訪清泉寺。
水磨溝景區(qū)的大門是一座仿清疊樓、古檐式建筑,占地285平方米,半圓形造型的入口跨度14.26米。據驗票員說這種設計在全國同類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看我半張著嘴,目光迷離,她說不信你體會體會,“無論遠看近看,都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高大!宏偉!氣派!”
因為心中裝著清泉寺,初次與水磨溝相見,我并沒有放慢腳步,也沒有去區(qū)別此景與他景的不同之處。在我的眼里,因為有山有水有樹有草有花,有人工雕琢的廊庭,水磨溝里的夏,與許許多多的風景區(qū)里的情景一樣秀美宜人。也是因為心中裝著清泉寺,雖然票面上的導游圖注明水磨溝風景區(qū)由清泉山、虹橋山、溫泉山、水塔山、雪蓮山、紅山和水磨河“六山一河”組成,我還是無心顧及其他,直奔了清泉山。登清泉山并不是很費勁。拾級而上,山中涼風清而爽。透過青松翠柏的枝枝丫丫葉葉的縫隙,不僅有陽光的金絲細縷,還有佛香淡淡。
果然,這座坐落在清泉山山腰的清泉寺,與歷史的發(fā)展有著林林總總的關聯(lián)。早在清朝統(tǒng)一天山南北后,新疆各地城鎮(zhèn)就開始廣建寺廟。乾隆49年(1784年),清泉山修建菩薩廟,后因阿古柏與沙俄的入侵蕩然無存。光緒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泉山重新修建寺院,因山下有龍口溫泉,當地百姓上香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久而久之,便成了龍王廟。上世紀60年代,在除迷信破四舊時期龍王廟未能幸免。1984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新疆人民政府在清泉山原龍王廟舊址北側重新修建清泉寺。
站在清泉山上看景區(qū),六山層林盡染,萬木蔥蘢,百泉噴涌匯集成的水磨河,像一條玉帶在峽谷中湍流奔騰,構成了山水交融的自然風光。如此壯觀的景象為何得一如此俗名“水磨溝”?在追索這個地名起源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地名的穩(wěn)定性與其長期保留著的某些歷史印痕相鋪相成,大多和雅俗無關。就像水磨溝來源于屯墾。
歷史上,從漢朝政府起就派遣田卒墾民,到新疆草原上墾荒務農,開辟了“絲綢之路”新北道。到了清朝,政府更是鼓勵屯墾,減輕糧賦,很快使得烏魯木齊(舊名迪化)成為“繁華富庶,甲于關外”的地方。1733年,清政府為解決駐軍面粉及糧食加工,用240兩銀子購買水磨兩盤,在烏魯木齊東面山下磨面,水磨溝由此而得名。
隨著屯墾的發(fā)展,糧食的進進出出,水磨溝的山峰重巒,古樹參天,水霧繚繞,迷人景色也被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發(fā)現(xiàn),并為水磨溝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詩篇和美麗傳說。如1760年(乾隆25年),喀什維族姑娘、26歲的“香妃”,因家族之功被召進京,路經烏魯木齊時就曾到水磨溝游覽并在溫泉沐浴,留下“香妃出浴”的美談;1768年(乾隆33年)6月,流放烏魯木齊的清朝翰林院學士紀曉嵐游水磨溝,留下“界破山光一片青,溫敦流水碧泠泠,游人倘有風沂興,只向將軍借慢亭”的著名詩句;1877年(清光緒3年),清朝官吏史善長遣戍烏魯木齊期間,曾多次到水磨溝游覽,并逼真地描繪了水磨溝的山光水色,“青山露面遠相迎,不曾見水已聞聲,尋源乃出山之罅,銀蟒千條自空下……”
水磨溝的名氣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可查。因為歷史,因為宗教,因為傳說,因為美景,還是因為那暖暖的溫泉……水磨溝也成為我常去之處。在這里要說最為吸引我的季節(jié)當是冬季。因為水磨溝的抱冰挹雪之景不但別處無處可循,而且最為憾人之心。
抱冰挹雪景觀是烏魯木齊的奇觀,最早可以溯源到唐代。當時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有:“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千古絕唱。遺憾的是,隨著烏魯木齊市區(qū)的不斷發(fā)展,高樓日益增多,抱冰挹雪的景色已很難再見。而唯有水磨溝將這一景色渲染的壯觀而華美。
走在水磨溝的冰雪世界里,那是一片素凈的天地,聽純凈的雪從古老的枝杈上輕輕滑落,和著腳下吱吱的雪地吟唱,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可以任你思緒縱橫馳騁的地方。在皚皚白雪映照下,水磨溝的水面氣霧繚繞,清澈的泉水順流緩緩而行,繁盛的碧草隨著水波蕩漾。河邊古木參天,垂柳皆是霧凇,河岸兩旁千樹掛銀,萬枝戴玉。尤為令人驚奇的是陪襯零下二十度抱冰挹雪之景的是小河里歡快游動的紅色小魚。
據專家考證,水磨河的水是天山積雪融化后在地下經過60年的艱難“跋涉”才涌出地面的,溫泉水溫恒定,冬夏均在38-40℃間。萬物皆因果,有了溫泉,水磨溝便有了靈氣,暖意融融,如同人間仙境。
水磨溝能細品的歷史、傳說、景觀太多,從她這里我能夠理解到,新疆除了它美麗莫測的自然魅力外,其極富于史詩和多民族特征的文化融合,會讓人意識到越深入了解她,對這片土地歷史的理解和尊重,不是別的,是對這片土地本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