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強
(北京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北京 100044)
迎水橋站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迎水橋鎮(zhèn)境內,于 1995 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隨著包蘭線電氣化改造工程建成投產,以及寶中鐵路運量的不斷增長,1998 年對迎水橋站進行了改擴建,改建為單向二級四場編組站。迎水橋站承擔著中衛(wèi)市地區(qū)各種物資的到達和發(fā)送業(yè)務,在全國路網、西北地區(qū)均起到重要作用。
太中線引入迎水橋站后,車站東端銜接包頭、太原、寶雞方向;西端銜接蘭州、武威方向。在中衛(wèi)地區(qū)有包蘭、寶中、太中銀和干武線4條主要干線匯合于迎水橋站,形成迎水橋樞紐。隨著太中銀鐵路的通車,迎水橋站既有峰前到達場,調車場,上、下行出發(fā)兼直通場等能力已經飽和,車站的擴能改造迫在眉睫。
(1)上行場到發(fā)線由6條增至8條,有效長 850 m,預留1條到發(fā)線,既有上行正線局部改線外包出發(fā)兼直通場。
(2)到達場到發(fā)線由6條增至8條,全部到達線有效長延至 1 050 m,東咽喉抬高 1.2 m。
(3)調車場的調車線由 14 條增至 19 條 (新增1個線束5條),預留調車線5條,駝峰頭部按 24 條調車線規(guī)模進行改建,增加Ⅱ部位減速器 (間隔制動位共4組);駝峰峰高由 2.23 m 抬高至 2.80 m。
(4)新建上行出發(fā)兼直通場至機務段的峰下機走線1條,預留峰下機走線1條。
(5)機務段及站修所 (車輛段) 部分線路進行改擴建。
2011 年1月 11 日實施新運行圖,迎水橋站日均辦理車數為 10 195 輛,較上年日均辦理車數 9 270輛增加 925 車;日均到達 103 列、出發(fā) 104列,其中:安口窯方向到達 19.8 列、出發(fā) 18.3 列,銀川方向到達 36.4 列、出發(fā) 35.4 列,蘭州西方向到達 24.4 列、出發(fā) 13.5 列,武威南方向到達 15.5 列、出發(fā) 27.7 列,榆次方向到達 6.9 列、出發(fā) 9.1 列;日均解體 48 列、編組 48 列,無調比為 52.6%。
(1)上行方向到達:烏西—留莊 (三橋) 石油直達列車3列,武威南—榆次技術直達列車5列,武威南(金昌、綠化)始發(fā)空敞車直達列車1列;潁川堡 (蘭州西)—中寧空粘油罐直達列車3列,蘭州西 (潁川堡) 始發(fā)空敞車直達列車3列。車站上行圖定到達列車合計為 15 列。
(2)下行方向到達:石家莊南—烏西技術直達列車6列,新豐鎮(zhèn)—烏西技術直達列車3列,留莊(三橋)—烏西空粘油罐直達列車3列,大壩 (惠農、大武口)—潁川堡 (金昌、綠化、張掖)煤炭直達列車6列,中寧—潁川堡石油直達3列。車站下行圖定到達列車合計為 21 列。
(1)干武上行方向:武威南—榆次技術直達車流日均 6.3 列、310 車;武威南 (金昌、綠化) 組織空敞車車流日均2列、94車;烏西—三橋 (留莊) 石油直達車流日均1列、55 車。
(2)包蘭上行方向:蘭州西 (潁川堡) 始發(fā)空敞車直達車流 日均 12 列、556 車;蘭州西 (潁川堡)始發(fā)空粘油罐車直達車流日均 0.6 列、33 車;海石灣口接入包頭西直達車流日均3列、141 車。到達榆次直達車流日均2列、87 車。
(3)定邊分界口:定邊分界口接入整列棚車直達車流日均2列、98 車;接入石家莊南—烏西始發(fā)直達車流日均2列、98 車。
(4)安口窯分界口:安口窯分界口接入整列棚車直達車流日均2列、94 車;接入整列空敞車直達車流日均 4.3 列、210 車;接入烏西直達車流日均1.2 列、51 車。
(5)惠農分界口:惠農口接入烏西直達車流日均 1.2 列、60 車。
(1)大壩站:始發(fā)川煤直達車流日均5.9列、271車;始發(fā)固原煤炭直達車流日均 1.3 列、61 車;始發(fā)張家祠 (河口南) 煤炭直達車流日均 1.7 列、80 車。
(2)惠農站:始發(fā)烏西煤炭直達車流日均 0.8列、39 車;始發(fā)川煤直達車流日均 1.2 列、53 車;始發(fā)潁川堡煤炭直達車流日均 0.7 列、30 車。
(3)大武口站:始發(fā)烏西煤炭直達車流日均0.9 列、41 車;始發(fā)綠化煤炭直達車流日均 0.7 列、31 車。
(4)西大灘站:始發(fā)烏西煤炭車流日均 0.5列、23 車;始發(fā)潁川堡 (磐安鎮(zhèn)) 煤炭車流日均 12車;始發(fā)綠化 (金昌) 煤炭車流日均 16 車。
(5)中寧站:始發(fā)南充石油直達車流日均1列、48 車;始發(fā)潁川堡石油直達車流日均1列、50 車。
管內組織通過迎水橋站無調直達車流合計日均 55.3 列、2 616 車。其中,包蘭線經迎水橋折角去寶中線的無調列車日均 8.4 列、385 車 (川煤和固原煤炭),寶中線經迎水橋折角去包蘭線的無調列車日均 4.3 列、210 車 (空敞車)。
迎水橋站站改期間應采取內部挖潛和外部疏解相結合的運輸組織方案。通過車流、機車交路、到發(fā)線調整,將部分作業(yè)量外移以減輕迎水橋站的運輸組織壓力,為施工的順利進行提供條件。迎水橋周邊編組站及區(qū)段站布局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迎水橋站周邊編組站、區(qū)段站示意圖
(1)施工影響范圍。上行場施工主要為東咽喉道岔區(qū)改造,新增兩條到發(fā)線,1 條峰下機走線,預計施工封閉至開通需 30 h。
(2)車流量分析。經對 2010 年日均車流分析,安口窯方向 866.9 車,惠農方向 925.7 車,空敞車 528 車。2011年1月11日調圖新增定邊口車流 522車,上述車流合計日均 2 843 車,其中無調中轉車流,安口窯方向 282 車、惠農方向 502 車、定邊方向 401 車、空敞車 528 車,合計日均 1 713 車。
(3)到發(fā)線運用分析。車站上行場改造期間,預計有 6 h 東咽喉封閉,開通后只有1條正線、4 條到發(fā)線可使用。正線主要辦理旅客列車通過,有4條線路接發(fā)貨物列車。根據車站技術作業(yè)標準 (到達機車入段 25 min,出發(fā)機車出段 35 min,技檢作業(yè) 40 min),因施工影響無法組織平行作業(yè),每列車占線時間為 100 min。
(4)車流調整建議。上行場自東咽喉封閉改造2日內,武威南站編組的榆次以遠車流改由天水口交出;蘭州西站組織編組榆次以遠車流由天水口交出;蘭州西、武威南站組織的空敞直達車流,在干塘站換乘,迎水橋站直通,不進行技檢作業(yè);大壩、中寧站編組到成都鐵路局的原油、原煤專列在中衛(wèi)站立折,不進迎水橋站。
(5)車站加強運輸組織。充分利用現(xiàn)有站場設備,在上行場東咽喉每日 3 h 的封閉時間內,采用車流換場的作業(yè)組織方式,下行列車改由上行場到發(fā),上行列車改由下行場到發(fā)。經推算,封閉時間內上、下行場各辦理列車 10 列以上,上行解體列車通過下行場聯(lián)絡線接入到達場,可有效減少施工對行車的影響。
(1)施工影響范圍。調車場、到達場站改主要是有調車流受減速器澆筑影響,工期較長,預計施工時間需 60 d。
(2)車流分析。根據 2010 年車流分析,日均辦理 9 270 車,有調 4 394 車,其中上峰 2 313 車,平均 46 列,受車站改建影響,調車場只有一半線路可利用,到達場東咽喉全封閉,駝峰解體能力減半,日均解體 23 列。
(3)車流調整建議。增加無調中轉列車開行比重,局管內編組途徑迎水橋站的列車一律直通。包頭西站組織武威南以遠、蘭州西以遠全部車流。新豐鎮(zhèn)站組織武威南以遠全部車流。石家莊南、鄭州北站組織武威南以遠車流在迎水橋站直通。
(4)提高到發(fā)線通過能力。對接入上、下行場的解體列車,利用尾部調車機和替補調車機轉場至調車場,再利用解體調車機推峰解體,可有效提高上、下行場的通過能力。
(1)迎水橋—武威南 (蘭州西) 間貨運機車交路延長至中衛(wèi)站,上行無調列車到達中衛(wèi)站后,允許機車牽引下行無調中轉列車,或者放單機到迎水橋入段。
(2)在中衛(wèi)站配備列檢、貨檢人員擔當無調中轉列車的技術檢查任務。
(3)中衛(wèi)站進行列尾裝置換掛作業(yè),在中衛(wèi)站作業(yè)的列車到達后,列尾裝置隨本務機車回送迎水橋站,中衛(wèi)站始發(fā)列車時,列尾裝置隨本務機車附送到中衛(wèi)站。
迎水橋站的改擴建是太中銀鐵路的收尾工程,關系到發(fā)揮太中銀鐵路能力問題,僅靠車站自身的運輸組織調整無法完成如此規(guī)模的站改工程,在挖掘車站自身潛力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周邊編組站和區(qū)段站的能力,適時擔當解編作業(yè),減少迎水橋站的作業(yè)量,才能有效保證迎水橋站改擴建工程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