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寧,袁 利,楊 凱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海南 ???570311)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 heartdisease,CHD)曾經(jīng)被認為是一種只會在兒童期發(fā)生的疾病,而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有研究表明,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變?yōu)橐环N同樣可以發(fā)生于成人的嚴重疾患,并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我國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率高達0.8%。隨著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術的發(fā)展,通過工作站各種后處理重建技術可以清晰顯示正常或異常心血管結構,將成為先天性心臟病中重要的診斷方法之一[1]。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1~6月行256層螺旋CT檢查的19例患者的影像資料,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齡18~58歲,所有患者在CT檢查前均行心臟超聲心動圖(Echocardiography,ECHO)檢查,19例均采用心電門控MSCT心血管成像檢查。
1.2 檢查及后處理方法 設備采用philips公司256層螺旋CT機,雙筒高壓注射器,對比劑碘普羅胺370 mg/ml,注射速率4~4.5 mm/s,總藥量1.5~2.0 ml/kg,注射順序:20 ml水-對比劑-40 ml水。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400 mA,探測器128×0.626 mm,螺距0.18 mm,旋轉時間0.27 s,層厚0.9 mm。每位患者先行主動脈弓至心底的平掃,經(jīng)上肢靜脈注入對比劑后分兩種檢查方式做心血管成像,掃描范圍自胸廓入口至心底下2 cm,監(jiān)測層面為四腔心層,對比劑到達左心室后手動啟動掃描。7例患者為檢查方法一,做胸部從上至下的方式掃描;12例患者為檢查方法二,做胸部從下至上的掃描。后處理方法:將原始數(shù)據(jù)傳遞至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積再現(xiàn)(Volume rendering,VR)等重建,常規(guī)做心臟長軸位、短軸位、腔室位和周圍大血管影像保存并照片。
1.3 圖像分析 19例患者由兩位資深影像學醫(yī)師獨立在工作站對圖像進行重建,并分析各異常血管的起源及心臟內(nèi)部結構的變化。
方法一中有兩例右心未顯影或顯影欠佳,有一例達不到診斷要求(重做),其余5例及方法二中的12例均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影像診斷中,大血管轉位1例,主動脈左半月瓣小1例,右心室結構改變1例,室間隔缺損2例,室間隔缺損伴肺動脈高壓5例,房間隔缺損并肺動脈高壓2例,室間隔缺損并主動脈騎跨伴肺動脈高壓1例,法樂氏四聯(lián)癥7例,與心臟超聲檢查結果比較,病變完全符合。
MSCT掃描速度快,掃描范圍大,空間與時間分辨力高,操作快捷簡便,已成為一種無創(chuàng)傷的心血管疾病最具有潛力和價值的檢查方法[2]。該方法能客觀清晰地顯示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理解剖形態(tài)[3],對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能在術前準確完成橫斷面成像,靈活地進行各種重建,并能很好地顯示解剖學房室的位置、形態(tài)、房室連接、房室與大血管連接空間位置關系,還可同時發(fā)現(xiàn)并發(fā)的內(nèi)臟改變,對內(nèi)臟轉位復雜心血管畸形的節(jié)段分析有重要價值,因此MSCT是復雜先心病檢查的一種無創(chuàng)、有效的診斷手段[4]。
成人先天性心臟病比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更為復雜,掃描范圍大,最短延遲時間加長(呼吸控制及移床時間),要捕捉全心及大血管的時相,必須更為精確的計算總藥量及啟動時間。
先平掃以了解心臟大血管的大致情況,并制定掃描計劃,19例容積掃描全胸需5.8~6.45 s,最短延遲時間在方法一的7例中為6.6~8.3 s,在方法二中的12例中只要4.2 s(只是呼吸控制時間),這是因為監(jiān)測層面接近起始層面,減少了移床時間。在掃描過程中,方法一全程掃描中都要有對比劑(圖1);方法二中只要保持心底到支氣管分叉范圍內(nèi)有對比劑就可以了(掃描時間4 s左右),這樣既減少了藥量又減少了上腔靜脈的偽影(圖2)。從啟動掃描開始到掃描結束方法一需要13~14 s完成,方法二只需8 s左右完成,比方法一少了5~6 s??偹幜考s等于右心到左心的循環(huán)時間加上最短延遲時間再加上掃描時間之后乘以速率。19例中有7例伴肺動脈高壓,致使右心到左心的循環(huán)時間延長,最長可達9 s,因此肺動脈高壓患者做檢查時使用藥量多,注藥時間比非肺動脈高壓的患者要長一些(圖3)。因此,檢查時必須保證從掃描開始到掃描結束所需的注藥時間,即最短延遲時間加掃描心腔的時間,多余的注藥時間可以作為延遲時間,這樣可以使上腔靜脈中的藥物注入到心腔內(nèi),減少因高濃度造成的偽影。
圖1 使用方法一掃描方式,掃描全程都需注入對比劑,高濃度對比劑致上腔靜脈產(chǎn)生偽影。
圖2 使用方法二掃描方式,從下至上掃描只需心腔有對比劑即可,上腔靜脈可以無對比劑。
圖3 患者肺動脈高壓,右向左循環(huán)時間延長,總藥量相對不足致右心顯影不佳。
綜上所述,由心底至胸廓入口的掃描方式做心血管成像,縮短了從啟動掃描到掃描結束時間,有充分的時間把握全心及大血管的時相,同時相對的減少了對比劑的用量,且合理的運用延遲時間可以有效的減少上腔靜脈的偽影。
[1] Goo HW,Park IS,Ko JK,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pediatric and a dult patients[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05,21(2-3):347-365.
[2] Samyn MM.A review of th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available with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CT)during the study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Inter J Cardiovasc Imaging,2004,20(6):569-578.
[3] 王榮品,先正元,楊明放,等.多層螺旋CT對復雜型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26(4):341-346.
[4] Wilson GT,Gopakrishnan P,Tak T.Noninvasive cardiac imaging with computered tomography[J].Clin Med Res,2007,5(3):16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