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宏,邢雁偉,王 階
隨著中西醫(yī)結合運動的提出及發(fā)展,中醫(yī)界也接受西醫(yī)冠心病診斷,并開始了對冠心病病癥結合的診療過程。對冠心病中醫(yī)界是依靠臨床癥候、心電圖等作為診斷標準,治療以臨床癥候改善、心電圖缺血改善為療效標準。隨著心臟病學領域新診療技術的應用,如心臟影像學診療技術包括心臟超聲、心臟MRI、冠脈CT、冠脈內超聲,心臟生化標記物檢查,冠脈造影、冠脈介入治療等冠心病診療技術等,深刻影響了中醫(yī)界對傳統(tǒng)病癥的認識,并對相關病機進一步探索,不斷提出新的認識。
冠狀動脈血脈不暢、脈絡閉阻是冠心病共同的中醫(yī)病機,冠心病癥候一直有若干說法[1]。傳統(tǒng)在癥候方面,中醫(yī)辨為寒凝、氣滯、痰阻、肝郁、血瘀、氣陰兩虛、陽氣不足、陰虛等證型,通常認為遇寒則犯者多為寒凝,內熱甚者多為火郁,嗜食肥甘厚味屬痰者居多,發(fā)病與情緒相關者多為肝郁,病久者則以血瘀為多,疲勞過度則可見氣陰兩虛,年老體弱則以虛證多見,兩種及兩種以上證型同時兼見也不在少數(shù)。隨著冠心病介入診療的開展,發(fā)現(xiàn)臨床上對冠脈病變嚴重的冠心病患者,可單獨以心氣虛證為主,這與冠脈病變,合并心功能不全包括舒張和/或收縮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有關。本文就此類冠心病患者6例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選取2009年1月—7月我院行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且臨床診斷為典型冠心病、不穩(wěn)定心絞痛。冠脈造影明確診斷。共入選6例,5例行冠脈介入(PCI)術,1例行PCI+冠脈搭橋(CABG)術。對6例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包括癥候歸類,所有患者做心臟超聲檢查、生化檢查,并行冠脈造影及冠脈介入術。觀察冠脈PCI術后患者癥候改變。心氣虛證標準參見文獻[2]。
2.1 心氣虛臨床資料(見表1) 均為典型心氣虛癥候。
表1 6例患者心氣虛患者臨床癥候情況
2.2 常規(guī)生化檢查(見表2) 除2例患者腦鈉肽(BNP)<200 pg/mL外,其余均>400pg/mL;所有患者總膽固醇(TC)>3.6 mmol/L;3例患者尿酸(UA)>425μmol/L。
表2 常規(guī)生化檢查結果
2.3 心臟超聲檢查結果(見表3) 所有患者均有舒張或收縮及舒張功能或收縮功能不全。
表3 心臟超聲檢查結果
2.4 冠脈造影病變及介入治療及預后(見表4) 除病例3前降支單支病變外,其余均2支或三支病變。介入術后,隨診(3~6)個月,患者心氣虛癥候均顯著改善。
表4 冠脈造影病變及介入治療及預后
現(xiàn)中醫(yī)界多把以望、聞、問、切為核心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胸痹、心痛等論述類同于現(xiàn)代冠心病,一般認為是由于正氣虧虛,痰濁、瘀血、氣滯、寒凝而引起心脈痹阻不暢,臨床以檀中或左胸發(fā)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實際上,這可能只部分反映了冠心病表現(xiàn)的內涵和外延。中醫(yī)界對胸痹、心痛病證的認識,在不同時代其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遠遠超出單純冠心病范疇[3,4]。
通過對6例典型冠心病心氣虛病例分析表明,冠心病之胸痹心痛的“宗氣不足”本質是心脈痹阻不暢,嚴重的冠脈狹窄或閉塞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包括舒張和收縮功能不全)的表現(xiàn)。通過病例分析可以看到,患者均>70歲,冠心病病史較長,表現(xiàn)為典型心氣虛癥型,動則喘憋。心臟超聲均有心功能不全,BNP除2例<200pg/mL外,均>400pg/mL,最高為9 491 pg/mL。每例患者行介入治療(包括一例介入治療+冠脈搭橋),患者癥狀迅速緩解,結果提示患者冠脈病變均為較嚴重病變,其中病例3盡管僅前降支單支病變,但這是決定左室功能的關鍵血管。病例3為86歲高齡,面對患者動輒喘憋,毫無生活質量狀況,家屬下決心行冠脈造影檢查,在前降支植入一枚支架后,患者癥狀迅速緩解,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冠心病病機,現(xiàn)代王綿之教授認為包括虛和實兩種病機,虛即宗氣不足,實為氣滯痰瘀。宗氣不足是根本。宗氣是積于胸中之氣,如《靈樞· 五味》“其大氣之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日氣海”。宗氣作為胸中大氣,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的作用。因此,宗氣“走息道”、“貫心脈”的實現(xiàn),實際上是通過激發(fā)心肺陽氣,心氣心陽溫心脈、行氣血,使肺葉布舉主司呼吸之氣、一身之氣,朝會百脈以敷助心血運行。宗氣功能的發(fā)揮有賴于氣血本身的充盈程度,而氣血的生成也有賴于脾胃和肺。脾肺功能正常,氣血生成源流不竭,從而脈道以通,血氣以行,保證心主血脈[5,6]。現(xiàn)一般認為,宗氣本質反映心臟泵血體循環(huán)、肺循環(huán)之心肺間小循環(huán)及心臟自身血液供應相當,故臨床上與冠心病等同的胸痹心痛,除了見到心臟供血不足的胸前疼痛,也可見到肺失宜肅、氣機不利之胸滿氣塞、喘息、氣逆沖心等癥。
本組資料對典型心氣虛表現(xiàn)的冠心病患者的認識包括:患者病情遷延,癥候以典型心氣虛為主,與心功能不全顯著相關聯(lián),包括舒張功能不全,舒張收縮功能不全或收縮功能不全。患者冠脈病情嚴重,多為多支病變。改善癥候,提高生活質量的治療關鍵是解決冠脈缺血導致的心功能不全。藥物治療療效有限。
中醫(yī)認為,心氣虛證,心氣虧虛,心氣虛是由于心臟陽氣虛衰,功能減退表現(xiàn)的癥候,進一步嚴重時表現(xiàn)為心陽虛甚至心陽暴脫。心氣虛在八綱辨證中屬虛證,在臟腑辨證中屬心病。心氣虛的診斷要點是心悸、氣短、神倦等心臟及全身功能衰弱的表現(xiàn);簡單地講,是心的癥狀加上氣虛癥狀。心虛證的客觀化研究已經涉及心功能及左室功能、血流動力學等領域[7]。但心虛證本質的客觀化研究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傳統(tǒng)的辨證認識,把心氣虛證所含癥狀有重疊,容易誤斷[2]。
此外,對老年,尤其高齡患者,也需認識到氣虛證與心氣虛的不同。氣虛證,《中醫(yī)學基礎》認為是“久病、年高體弱,飲食失調等”因素所致[8]。事實上,二者既相互關聯(lián)又相對獨立,臨床上經常對整體氣虛證和心氣虛證有所混淆,對心氣虛的具體情況不能明確分析。在臨證中,既要肯定中醫(yī)整體治療氣虛證的作用,也不能因為中藥補氣而達不到治療心氣虛而否定中醫(yī)學對整體氣虛證的治療作用,但也不能夸大中醫(yī)學治療心氣虛的作用,對于冠心病引起的心氣虛一定要改善冠脈血供,而改善心功能[9]。
[1] 李軍,王階,李海霞.冠心病心絞痛辨證分型研究概況與展望[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12):1659-1661.
[2] 劉強,劉璨,朱文鋒.數(shù)據(jù)挖掘:心氣虛證的鑒別診斷研究[J].福建中醫(yī)藥,2005,36(3):5-6.
[3] 趙志宏,王階.胸痹心痛與冠心病的病證結合及辨證論治[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5):590-592.
[4] 郭蕾,王永炎,張志斌,等.從辨證邏輯角度探尋證候概念的形成軌跡[J].中醫(yī)雜志,2007,48(2):101-103.
[5] 趙益業(yè),林曉忠,張敏州,等.鄧鐵濤教授以心脾相關學說診治冠心病經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7,39(4):5-6.
[6] 樊永平.王綿之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經驗[J].中醫(yī)教育,1997,16(1):38-42.
[7] 劉黎青,慕小婧.心虛證的客觀化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25(1):46-48.
[8] 北京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學基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106.
[9] 蔡民坤.心氣虛證與氣虛證的相互關系淺析[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8,22(5):27-29.